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刑事证据学-(修订版)

封面

作者:王彬

页数:431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45326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内容上,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体现刑事证据新的学术动向和研究成果;在体例上,没有像其他证据法学著述那样,分为基本理论、证据论、证明论等编,而是按照刑事证据的内在逻辑、刑事诉讼推进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写,既突出了刑事证据制度中的重点,又兼顾了刑事证据制度的全面性,并根据每一章内容的不同设置了“问题与思考”和“典型案例”,以便于学习者掌握刑事证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刑事证据的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彬,男,河南淮滨人,诉讼法学博士、博士后,河南警察学院侦查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与郑州大学联合招生)。担任河南省第二批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河南警察学院)基地负责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侦查学)培育点负责人;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刑事证据学》课程负责人。兼任河南省刑事诉讼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公安厅刑事侦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原侦查研究》杂志副主编;曾任郑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现为刑事侦查局)党委委员、副支队长。出版《刑事搜查制度研究》《命案侦查:理论与实践分析》等著作;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证据法学》等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10多部;在《政治与法律》《武汉大学学报》《中州学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10多项。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侦查理论与实务、证据理论与实务。

目录

第一章 刑事证据学概述
第一节 刑事证据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定位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渊源与立法模式
第三节 刑事证据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刑事证据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示证据制度
第二节 大陆法系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英美法系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不同观点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
第三节 自由心证原则

第五章 刑事证据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证据概念分析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与属性
第三节 两大法系国家证据属性说

第六章 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
第一节 物证
第二节 书证
第三节 证人证言
第四节 被害人陈述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第六节 鉴定意见
第七节 勘验、检查笔录
第八节 辨认笔录
第九节 侦查实验笔录
第十节 视听资料
第十一节 电子数据

第七章 刑事证据的学理分类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学理分类概述
第二节 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
第三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第四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第五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第六节 刑事证据的其他学理分类

第八章 刑事证明要素
第一节 刑事证明概述
第二节 刑事证明主体
第三节 刑事证明对象
第四节 刑事证明责任
第五节 刑事证明标准

第九章 刑事证明环节
第一节 刑事取证
第二节 刑事举证
第二三节 刑事质证
第四节 刑事认证

第十章 推定与司法认知
第一节 推定
第二节 司法认知

第十一章 刑事证据规则
第一节 关联性规则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三节 非法自白排除规则
第四节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第五节 意见证据规则
第六节 最佳证据规则
第七节 品格证据规则
第八节 证人拒证特权规则
第九节 补强证据规则
第十节 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现状与完善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节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节录)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参考文献
第二版后记

节选

  《刑事证据学(修订版)/高等法学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系列教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了鉴别物证的真伪,以便在刑事诉讼中正确使用物证,在一定程度上也注意对物证进行检验、识别。  书证是以其记载的内容或者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在中国封建社会诉讼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南宋郑克在其所著的《折狱龟鉴》中认为,书证的可靠程度比人证要高,“旁求证左,或有伪也;直取证验,斯为实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证据制度中,书证主要见之于民商事案件,但在某些刑事案件中,书证也至关重要。据《三国志·魏书·国渊传》记载:国渊任魏郡太守时,有人投寄匿名信诽谤朝政,曹操十分恼火,一定要查知其人。国渊请求把匿名信原件留下研究,并秘而不宣。国渊发现匿名信中多处引用张衡的《二京赋》,便命令属吏选派三个聪明的年轻人向京师中有学问的人学习,他对这三个年轻人训示道:“要学习不知道的东西。《二京赋》是一部知识广博的书,向为世人所忽略,很少有讲授此书的老师,你们要找到这样的老师,跟他学习。”接着又把自己的意图,秘密地告诉了他们。十天之后,找到了能够讲授《二京赋》的人,三个年轻人便去跟他学习。官吏借故请他写了一封信,比较这封信和匿名信的笔迹,系一人所写,便将写信人逮捕。经过审讯,终于查清了全部案情。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刑事证据学-(修订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6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