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专家编写组编
页数:362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32580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修订版)/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包含了旅游基础知识,中国当代旅游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成功经验,中国民族民俗,中国旅游景观(包含山地、水体、气象、气候和天象旅游景观),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主要菜系,中国风物特产,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次修订充分考虑了导游人员的知识需求,秉承了原教材的优点,内容紧紧抓住导游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力求实用、简练,内容基本是要点性的介绍与讲解,做到易学、易记。本次修订增加了戏剧戏曲,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重大历史事件和成功经验,古镇古村等内容;删除了自然保护区、宗教政策,浙、闽、徽、湘四个菜系,三大名锦、竹雕和贝雕、铜器等;同时也对一些内容进行了更新,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另外还对一些错讹之处进行了订正。
目录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旅游业与旅游市场
第四节 中国当代旅游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史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四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成功经验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第二节 汉族
第三节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
第四节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
第五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第四章 中国旅游景观
第一节 山地旅游景观
第二节 水体旅游景观
第三节 气象、气候和天象旅游景观
第四节 动植物旅游景观
第五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及其他
第五章 中国四大宗教
第一节 中国宗教概述
第二节 佛教
第三节 道教
第四节 基督教
第五节 伊斯兰教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文化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坛庙
第三节 古城、古镇古村与古长城
第四节 陵墓
第五节 古楼阁、古塔和古石桥
第七章 中国古典园林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与造园艺术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之构景手法
第四节 中国著名古典园林
第八章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节 中国主要菜系
第二节 特色风味菜
第三节 地方名点小吃
第四节 名茶与名酒
第九章 中国风物特产
第一节 陶瓷器
第二节 四大刺绣
第三节 玉雕、石雕、木雕
第四节 漆器、锡器
第五节 文房四宝、年画、剪纸和风筝
第十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第二节 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第三节 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第四节 旅游名联选读
第五节 游记名篇选读
第十一章 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客源国概况
第一节 港澳台地区概况
第二节 亚洲主要客源国概况
第三节 欧洲主要客源国概况
第四节 美洲主要客源国概况
第五节 大洋洲、非洲主要客源国概况
附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与国家A级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 二、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这个时期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至目前的30多年。旅游业发展走的是与西方旅游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即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途径。在这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实现了在产业属性上从事业性质向经济性质的转变,产业体系从单一向综合的转变,旅游管理方式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旅游业的发展从策略层面到战略层面的转变。这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大体上可以细分为打基础、发展和提升三个阶段。 1.打基础阶段(1978-1990年) 根据国际旅游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旅游业在其打基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高投入、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首先,因为旅游业总体来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在其打基础阶段,需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如机场、车站、公路、饭店等,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形成接待能力。其次,一方面由于打基础阶段接待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缺乏经验,因而服务质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接待人数基数小,一定数量接待人数的增加往往表现为增长速度较快。最后,在打基础阶段,旅游业的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也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打基础阶段,旅游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规模扩大的速度型发展模式。 在这一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旅游业发展的重心是以增加旅游外汇收入为主的入境旅游,国内旅游除小规模的差旅和公务活动外,采取了“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因而入境旅游人数增长速度快于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二,旅游业进入产业体系的培育和全面构建。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旅游业的发展要从只抓国际旅游转变为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从只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旅游经营单位(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汽车和游船公司等)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所属的行政管理部门独立出来,自主经营。 2.发展阶段(1991年至20世纪末) 在这个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经济效益也在稳步提高。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形成了入境、国内和出境旅游全方位发展的格局。2000年,入境旅游人数达8344.39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为7.44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为1047.26万人次。第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供给要素成龙配套,使旅游供给能较好地适应旅游需求。第三,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游企业的旅游市场促销体系,实现了从旅游宣传到目的地营销的转变。1992年的“中国友好观光年”拉开了全国“旅游主题年”的序幕,此后每年都确定了一个主题,集中开展宣传促销和产品推广活动。第四,旅游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集中表现为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旅游接待人数的增长速度。1991-2000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8%,而旅游外汇收入则年均增长21.4%。 3.提升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旅游业既面临着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旅游企业全面进入我国的严峻挑战,也拥有我国国内旅游市场体系与国际旅游市场体系全面对接以及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发展机遇。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国旅游业需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改变发展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