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肿瘤科疾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封面

作者:刘鲁明主编

页数:578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5023485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临床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和进展,下篇介绍各类肿瘤临床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关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思路均有详细介绍。本书作者大多是我国肿瘤学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融会贯穿于所述内容之中,使本书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本书可供中高级肿瘤专业人员参考,亦可作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专业工具书。

目录

上篇 肿瘤学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
第一章 肿瘤疾病的形成和诊断特点í
第一节 肿瘤疾病的形成í
第二节 肿瘤疾病的诊断特点í
一、诊断程序í
二、肿瘤病史与早期发现í
(一)肿瘤的全身表现í
(二)肿瘤的局部症状í
(三)肿瘤的中医诊断í
三、影像学诊断í
(一)x线检查方法í
(二)ct检查技术í
(三)mri检查技术í
四、病理学诊断í
(一)肿瘤病理学的常用方法í
(二)新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学中的应用í
五、临床实验室检查í
(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í
(二)基因类肿瘤标志物í
第二章 肿瘤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及其进展í
第一节 肿瘤病理学简介í
一、组织病理学诊断í
(一)方法í
(二)组织病理学诊断报告í
(三)组织病理学的局限性í
二、细胞病理学诊断í
(一)方法í
(二)细胞病理学的局限性í
第二节 肿瘤病理学新进展í
一、新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学中的应用í
二、免疫病理学í
三、电子显微镜技术í
四、图像分析技术í
五、染色体核型分析í
六、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í
七、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í
八、光谱核型分析í
九、聚合酶链反应技术í
十、southern印迹杂交法í
十一、northern印迹杂交法í
十二、western蛋白印迹í
十三、组织芯片技术í
十四、显微切割技术í
十五、结语í
第三章 肿瘤学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í
第一节 肿瘤的x线影像学诊断í
一、x线检查方法í
(一)透视í
(二)摄片í
(三)体层摄片í
(四)造影检查í
(五)血管造影í
二、常规x线检查的发展í
第二节 ct机成像的原理和发展í
一、ct机成像的原理í
二、ct机的发展í
三、ct检查技术í
(一)平扫í
(二)增强扫描í
(三)薄层扫描技术í
(四)ct重建技术í
(五)ct血管成像í
(六)ct仿真内镜í
(七)ct灌注技术í
第三节 ct扫描技术和检查方法í
一、颅脑í
二、五官和颈部í
三、胸部í
四、肝、胆、胰、脾í
五、胃肠道í
(一)胃和十二指肠í
(二)小肠í
(三)直肠和结肠í
六、泌尿系í
七、腹腔及盆腔í
八、肾上腺í
九、骨骼和软组织í
第四节 mri原理及技术发展í
一、原理í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í
(一)t1加权像í
(二)t2加权像í
(三)质子密度加权í
三、临床常用的脉冲程序í
(一)自旋回波序列í
(二)梯度回波序列í
(三)翻转回复序列í
四、快速成像技术í
五、快速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í
(一)功能成像í
(二)磁共振水成像技术í
(三)磁共振血管成像í
六、磁共振的特点和限度í
第四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í
第一节 概述í
一、肿瘤标志物的发展概况í
二、肿瘤标志物的定义í
三、肿瘤标志物的分类í
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í
第二节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应用评价í
一、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í
(一)癌胚抗原í
(二)甲胎蛋白í
二、糖类抗原标志物í
(一)ca125í
(二)ca153í
(三)ca199í
(四)ca50í
三、酶类标志物í
(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í
(二)αl岩藻糖苷酶í
(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í
四、激素类标志物í
(一)降钙素í
(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í
(三)儿茶酚胺类及其衍生物í
五、其他蛋白质类标志物í
(一)β2参⑶虻鞍转í
(二)铁蛋白í
(三)凝溶蛋白í
六、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í
(一)肺癌诊断的标志物í
(二)乳腺癌诊断的标志物í
(三)肝癌诊断的标志物í
(四)胰腺癌诊断的标志物í
(五)卵巢癌诊断的标志物í
第三节 基因类肿瘤标志物的进展及其临床应用í
一、癌基因í
(一)ras基因家族及其表达产物í
(二)myc基因家族及其表达产物í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í
二、抑癌基因í
(一)r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í
(二)p53基因及其产物í
三、肿瘤标志物的合理选用与联合检测í
(一)肺癌的诊断标志物í
(二)乳腺癌的诊断标志物í
(三)肝癌的诊断标志物í
(四)胰腺癌的诊断标志物í
第五章 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分子生物学进展í
第一节 概述í
第二节 分子诊断在肿瘤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í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常用技术í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技术í
(一)酶联免疫分析í
(二)放射免疫分析í
(三)放射免疫显像í
二、肿瘤的基因诊断技术í
(一)核酸分子杂交í
(二)聚合酶链反应í
(三)限制性酶切分析í
(四)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í
(五)dna序列测定í
(六)凝胶电泳和脉冲凝胶电泳í
(七)标记探针的制备í
(八)定点诱变í
(九)dna芯片技术í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í
一、免疫组织化学í
二、dna定量分析í
三、肿瘤基因过表达及其检测í
(一)基因过表达的形式í
(二)基因过表达的检测í
四、基因突变及其检测í
(一)基因突变的形式í
(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í
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í
(一)杂合型缺失和串联重复序列í
(二)rflp的检测í
六、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í
(一)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í
(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í
七、组织特异性转录子í
八、病毒基因组í
九、端粒酶í
(一)端粒酶与肿瘤í
(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í
第五节 分子诊断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í
下篇 各系统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六章 呼吸系统肿瘤í
第一节 鼻咽癌í
一、概况í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í
三、临床表现í
(一)症状和体征í
(二)鼻咽癌的扩展途径í
(三)检查方法í
四、诊断í
(一)病理诊断í
(二)病理分型í
五、临床诊断í
六、影像学诊断í
(一)常规x线检查í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í
(三)磁共振检查í
(四)超声波及放射性同位素检查í
七、eb病毒检查í
八、诊断标准及要点í
九、分期í
(一)92分期í
(二)1997 uicc分期í
十、鉴别诊断í
(一)鼻咽结核í
(二)鼻咽增生性结节í
(三)鼻咽增殖体í
(四)鼻咽纤维血管瘤í
(五)蝶鞍区肿瘤í
(六)鼻咽或颅底脊索瘤í
(七)鼻咽恶性淋巴瘤í
(八)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原发肿瘤不明í
(九)颈淋巴结慢性炎í
(十)颈淋巴结结核í
(十一)颈部恶性淋巴瘤í
(十二)颈部良性肿瘤í
十一、鼻咽癌的治疗í
(一)放射治疗í
(二)化学治疗í
(三)手术治疗í
(四)鼻咽癌的治疗效果í
(五)鼻咽癌的死亡原因í
第二节 喉癌í
一、临床表现í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í
(二)喉癌的浸润与扩散í
(三)淋巴结播散í
(四)检查方法í
二、诊断í
三、影像学检查í
四、病理诊断í
五、喉癌的检查诊断程序í
六、临床分期í
七、鉴别诊断í
八、治疗原则í
(一)手术治疗í
(二)放射治疗í
(三)化学治疗í
第三节 原发性肺癌í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í
(一)吸烟í
(二)环境烟草烟雾í
(三)空气污染í
(四)室内的氡气í
(五)职业因素í
(六)肺部慢性疾病í
(七)饮食与营养í
(八)遗传易感性í
二、临床表现í
(一)常见表现í
(二)局部晚期肺癌的表现í
(三)副瘤综合征í
(四)远处转移的临床表现í
三、诊断í
(一)临床诊断í
(二)实验室诊断í
(三)影像学诊断í
(四)内镜检查í
(五)病理诊断í
四、诊断标准和要点í
五、鉴别诊断í
(一)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í
(二)肺部炎性病灶í
(三)胸膜肿瘤í
(四)纵隔肿瘤í
(五)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í
(六)转移性肺肿瘤í
(七)肺包虫病í
六、诊断学进展í
七、治疗概述í
(一)nsclc的治疗原则í
(二)sclc的治疗原则í
第四节 纵隔肿瘤í
一、病理和分类í
(一)前纵隔肿瘤í
(二)中纵隔肿瘤í
(三)后纵隔肿瘤í
二、实验室检查í
三、影像学检查í
(一)x线检查í
(二)ct检查í
(三)mri检查í
四、其他检查í
五、诊断标准和要点í
(一)症状和体征í
(二)主要辅助检查í
六、鉴别诊断í
七、诊断学进展í
八、治疗概述í
(一)手术治疗í
(二)放射治疗í
(三)化学治疗í
九、纵隔肿瘤治疗各论í
(一)胸腺瘤í
(二)畸胎瘤í
(三)精原细胞瘤í
(四)非精原细胞瘤样生殖细胞í
(五)霍奇金病í
第七章 消化系统肿瘤í
第一节 食管癌
……
第八章 泌尿系统肿瘤
第九章 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第十章 生殖系统肿瘤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肿瘤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肿瘤
第十三章 骨肿瘤
第十四章 软组织肿瘤
第十五章 原发不明转移癌
第十六章 乳腺肿瘤
第十七章 其他肿瘤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肿瘤科疾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