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永杰
页数:397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107296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目录
第一章 发热的概述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第二节 热度、热程与热型
第三节 发热的病理生理
第四节 发热的病因分类
第五节 发热疾病的临床分类
第二章 特殊症状与发热疾病
第三章 发热的诊断
第一节 发热的问诊
第二节 发热病人的体格检查
第三节 发热疾病的辅助检查
第四章 不明原因发热
第一节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
第二节 不明原因发热的可能原因
第五章 发热疾病的诊断程序
第一节 诊断原则
第二节 诊断策略
第三节 FUO病因诊断的特定规律
第四节 何时进行经验性治疗是合理的
第五节 发热原因一直不明
第六节 临床医师如何提高Fu0病因诊断水平
第二篇 各论
第一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感染
第二节 衣原体感染
第三节 支原体感染
第四节 立克次体感染
第五节 细菌性感染
第六节 螺旋体感染
第七节 真菌感染
第八节 寄生虫感染
第二章 结核病
第一节 肺结核
第二节 肺外结核病
第三章 风湿性疾病
第一节 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
第二节 发热伴关节痛/关节炎
第三节 发热伴血管炎
第四章 血液系统发热疾病
第一节 红细胞疾病与发热
第二节 白细胞疾病与发热
第三节 恶性淋巴瘤
第四节 出血性疾病与发热
第五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五章 呼吸系统发热疾病
第一节 细菌性肺炎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肺炎
第三节 肺炎衣原体肺炎
第四节 病毒性肺炎
第五节 肺真菌病
第六节 肺脓肿
第七节 支气管肺癌
第八节 肺血管炎
第九节 肺嗜酸性肉芽肿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发热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与发热
第一节 发热伴腹痛
第二节 发热伴腹泻
第三节 发热伴腹腔积液
第八章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与发热
第一节 亚急性甲状腺炎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和甲状腺危象
第三节 下丘脑性发热
第四节 嗜铬细胞瘤
第五节 原胆烷醇酮热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与发热
第一节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
第二节 尿路感染
第三节 原发性小血管炎及其肾损害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与发热
第一节 脑炎
第二节 脑膜炎
第三节 脑脓肿
第四节 急性脊髓炎
第五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第六节 中枢性发热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第十一章 外科疾病与发热
第十二章 妇产科疾病与发热
第十三章 儿科疾病与发热
第十四章 肿瘤与发热
第十五章 药物性发热
附录 发热疾病常见临床检验项目分析
节选
br />
“发热”是临床工作者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对不
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国内虽然有些书籍
涉及到了这方面的知识,但多数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归纳和总
结。刘永杰教授主编的这本《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全
面系统地介绍了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思路及临床疾病的
联系,非常适合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师阅读。
作者在编著此书的过程中,将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有机结
合,内容全面、新颖、实用、简明扼要。本书的一个重要看点是
对感染系统疾病和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全面叙述,尤其是对一些
少见病的阐述,能帮助非感染科和风湿免疫科专业的临床医师开
阔视野,拓宽诊疗思路。
希望本书能给广大医学同仁带来裨益,并期望有更多的关于
这一领域的新作问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风湿免疫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孟学
2008年1月
前 言
发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l临床症状和体征,我们临床工作者几
乎每天都会遇到因“发热”而就诊的患者,尤其是在内科疾病
的诊疗工作中。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
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诊断,引起发热的
原因比较复杂,病种繁多,涉及临床多个科室。尽管现代医学的
诊断技术日新月异迅速发展,但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仍是临床工作中十分棘手的一个难题,因而亟须一本普及性的全
面阐述发热疾病的临床指南。虽然国内目前有些内科疾病鉴别诊
断方面的书籍谈到发热的鉴别诊断问题,但多数只是作为一个章
节出现,具体全面阐述发热的书籍较少,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
书。我们希望本书能帮助临床工作者加快和简化工作中遇到的不
明原因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程序。
本书在总论中全面的讲述了发热的原因、发病机制、常见的
伴发症状、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及发热的诊断程序。在各论中按感
染、内、外、妇、儿等的顺序,以系统分章节详尽地描述发热疾
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尤其对不明原因发热中最常见的感染
性疾病和风湿性疾病作了重点介绍,基本囊括了临床上常见的所
有可引起发热的疾病,尽量做到内容的全、新、精与实用,为青
年医师尤其是内科医师提供一本较为实用的工具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
大同仁和读者提出批评和指导。
刘永杰
2008年1月
第三章风湿性疾病
发热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以发热为主要临
床表现而病因不明时应考虑有无风湿性疾病的可能。尤其在排除
感染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后,患者同时伴有多系统受累,以及一
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一反应蛋白、RF、抗核抗体
(ANA)以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有部分异常结果时,更应考虑
风湿性疾病。
大多数风湿性疾病是多系统、多器官累及,表现为长期发热
或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低热起病多见,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各种血管炎等,也有高热发病的
如成人Still病。尽管近年来检验和影像学发展迅猛,但风湿性
疾病的诊断仍依赖于临床医师对风湿性疾病基础知识的掌握,从
而引发正确的思维、分析和鉴别。
急性发热:类风湿关节炎(RA)、成人Still病、系统性红
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反应性关节炎、系统性血
管炎等。
急性发热伴皮疹:成人Still病、SLE、ss、皮肌炎、系统性
血管炎、脂膜炎等。
急性发热伴肺部病变:RA、ss、SLE、系统性硬化症
(SSc)、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结节病等。
长期发热:成人Still病、SLE、ss、系统性血管炎、反应性
关节炎、脂膜炎、SSc、PM/DM等。
第一节 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
于遗传、性激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紊
乱所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全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特异性
自身抗体,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青年女性多见,5年生
存率为98%,10年为84%。迄今病因不明,与遗传性激素环境
因素有关,同时红斑狼疮是一种B细胞病,但是是在T细胞病
基础上或诱导下产生的。基本病理改变为结缔组织黏液样水肿、
纤维蛋白样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
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1)全身情况:SLE的临床表现无固定模式,病程迁延,
反复发作,问有长短不等的缓解期。多数患者有乏力、发热、体
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95%的SLE患者可有发热,其中66%为首发症状,部分病
人因高热而急症就诊。也可呈低热,有间歇热、弛张热、稽留热
或长期低热,多无畏寒,一旦伴寒战要警惕合并感染。
(2)皮肤与黏膜:80%患者有皮肤损害,如蝶形红斑、盘
状红斑、网状青斑、冻疮样皮损、脂膜炎样结节、甲周红斑等,
都是血管炎的表现。活动期患者可有脱发、光过敏。黏膜病变通
常与SLE病情活动相关。
(3)关节与肌肉:80%SLE有关节受累,多数为关节痛,
但明显关节炎患者只占少数,约占10%。70%的SLE患者出现
肌痛、肌无力和肌压痛等肌炎的临床表现,但仅有5%~10%的
患者伴发炎症性肌病。
(4)一肾脏:狼疮病人起病后约半数患者有临床狼疮性肾炎,
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发病率逐年增加。经免疫病理或
电子显微镜检查,几乎所有SLE患者的肾组织都可发现异常。
(5)心脏
1)心包炎:是SLE心脏受累中最常见的,少见中至大量心
包积液甚至心包填塞。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炎直接且最敏感的
辅助检查。
2)心肌梗死:心梗是SLE较为罕见的心脏并发症,是SLE
主要死因之一。狼疮病人出现心梗的原因可能有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冠状动脉炎、抗磷脂抗体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
(6)肺
1)胸膜炎:40%~60%者出现胸膜炎,胸腔积液量不多、
可为双侧渗出液。
2)急性狼疮肺炎:1%~4%的SLE病人可发生急性狼疮肺
炎,出现咯血、呼吸困难、咳嗽(有或无痰)、胸痛、发热、低
氧血症等。胸部x线典型表现有:斑片状浸润影(常见于下叶,
可为双侧或单侧)、胸膜渗出等。这些情况与其他引起肺部浸润
的疾病如感染、肺出血或肺栓塞难以区别。
3)肺动脉高压:能引起急性循环衰竭、重度青紫,是SLE
的死亡因素之一。伴有肺动脉高压的SLE患者,雷诺现象的发
生率比非SLE患者明显增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活动时气短、
呼吸困难、胸痛及慢性干咳。
(7)消化道:SLE病人由于胃肠道血管炎、抗磷脂抗体阳
性及药物作用等,常有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
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为最常见的狼疮急腹症,发病率低,
但可危及生命。常发生于SLE的活动期,可并发缺血性肠坏死。
大、小系膜血管均可受累,但以小动脉受损最为多见。主要临床
症状为腹痛,多为绞痛,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病
情较重时可有血便和腹膜炎征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