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无死的金刚心-全2册

封面

作者:雪漠

页数:556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2004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雪漠先生告诉了我们中国很了不起的东西,这是我们现在最没法解决的问题。老子、孔子的文化都好办,好解决,但外来的佛家,到现在,不只是中国,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你说释迦牟尼传了什么法呀?无从得知。所以,雪漠先生提出了“金刚心”。雪漠大师写了这部书,我很佩服他。

——叶曼

雪漠老师这个传记在文学方面、语言方面具有当代性,我们读起来非常通俗、非常优美。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人读起来非常殊胜,如果你读一些藏文原版的书籍,读起来会很古奥,在现代因缘上不是特别的契合,就像古代的典籍现在人读不懂一样。所以,雪漠老师用当代的语言,把古代的精髓完全诠释出来了,这就是很大的贡献。

——陈全林

雪漠老师的书我也拜读了,觉得他的书和一般的书不一样,真是内心智慧的流露,是开悟的人。这是一般的作家、一般的作品无法企及的。看这个书确实让人受益,说能“成就”读者是真实不虚的。

——翟玉忠

我们如何在今天这个浮躁的当下,这个欲望驱使的社会,能够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具有普世性价值的东西来?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而雪漠先生已经在领跑了。所以,我愿意追着你走。

——张强

作者简介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荣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敦煌文艺奖,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代表作有西部小说系列:《野狐岭》《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深夜的蚕豆声》等;西部文化系列:《一个人的西部》《特别清凉》《光明大手印》《空空之外》系列等;诗集:《拜月的狐儿》;入选“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其“甘肃省优秀专家”“德艺双馨文艺家”“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称号。

本书特色

《无死的金刚心》是“灵魂三部曲”中的重要著作,琼波浪觉,是来自藏区的瑜伽士,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父亲的地位,身份显赫,但是在小说的开头,便记叙了琼波浪觉对父亲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他决定离开藏区,寻找自己的终极信仰。变卖了家产,置换了黄金,琼波浪觉和班马郎从藏区一路向西,进入尼泊尔。在这里,他遇到了退位女神——莎尔娃蒂,两个人坠入爱河。莎尔娃蒂富可敌国,如果琼波浪觉选择留下,那将是一种富足、尊贵的生活,但是他最终选择继续西行,继续寻觅,留下莎尔娃蒂苦苦等待。

这本书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琼波浪觉走后,莎尔娃蒂熬过了几十个春秋,替琼波浪觉抵挡了无数诅咒,最终郁郁而死,琼波浪觉带着莎尔娃蒂的爱,走了很远很远,最终却决定放下。多年之后,当琼波浪觉结束了寻觅,回到尼泊尔,只看到了莎尔娃蒂留下的最后书信。这本书又有一个关于求证者真实的心路历程,如何破执,如何消除分别心,经历了数次考验,数次幻境,最后成就了,原来,所谓的成就,就是寻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

目录

引言 神秘的伏藏 1 第一章 命运的抉择 6

第二章 朝圣途中 30

第三章 遥远的奶格玛 40

第四章 雪崩与狼灾 48

第五章 尼泊尔的女神 59

第六章 女神的心事 67

第七章 琼波浪觉的梦魇 78

第八章 朝圣之旅 96

第九章 远去的落花 116

第十章 归去来兮 128

第十一章 菩提路上 141

第十二章 爱的理由 156

第十三章 鹿野苑的光明 163

第十四章 灵魂的历练 185

第十五章 品味王舍城 207

第十六章 司卡史德的考题

227 第十七章 大手印的光明 246

第十八章 空行甘露教授 265

第十九章 求索的灵魂 296

第二十章 迦毗罗卫的血光 339

第二十一章 空乐的光明 363

第二十二章 遥远的梵歌 378

第二十三章 魔桶 390

第二十四章 亲爱的琼 405

第二十五章 纠纷的起处 412

第二十六章 吠舍离的妓女 423

第二十七章 莎尔娃蒂的相思 446

第二十八章 奶格玛的坛城 450

第二十九章 莎尔娃蒂的疼痛 460

第三十章 奶格玛的甘露 471

第三十一章 尾声也是开始 481

要建立自己的规则(代后记) 雪漠 493

附录 我与父亲雪漠 陈亦新511

生命的求索(《无死的金刚心》番外篇) 雪漠 531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无死的金刚心-全2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