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封面

作者:赵家祥著

页数:58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01287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大赵家祥教授四十年潜心研究的结晶,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阶段的深刻探索,是我们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理论支撑。

作者简介

赵家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系党委书记、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著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唯物史观的核心与当代现实》《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历史唯物主义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等十余部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本书特色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以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为题,系统、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发展理论,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和未来社会发展四阶段的基本论断,澄清了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误读或误解,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传承关系,为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深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通过深入考察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回答了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本书分为四编,二十二章。最编阐述作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五个问题,包括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等五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是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前提。
第二编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问题。本编分四个时期——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阐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历史演变,说明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所以之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到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是有变化的。
第三编论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标题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理论界十分关注,讨论激烈,分歧很大。本篇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俄国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是否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对立;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证实;等等重大的理论问题。
第四编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这一编是全书篇幅最的一编,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邓小平对历史时代理论的贡献等八个重大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本编通过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严格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为根据,对这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阐发,并且按照时间顺序首先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基本原理,然后阐述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述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然后阐述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部分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的阐述,史论结合得非常紧密。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3
一、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 .. .. …………………………..3
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 .. .. .. .. …………………………………8
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14
四、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20
第二章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7
一、“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个不科学的命题…….. 27
二、“社会发展合目的性”命题是历史目的论观点……………………………… 32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目的论的批判………………………………… 35
四、人的活动有目的不等于社会发展有“合目的性”…………………………. 38
五、“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命题不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和特点…….. 46
六、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 53
第三章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59
一、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59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性质…………………………………………..62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70
四、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82
第四章 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88
一、历史进步概念的内涵………………………………………………….88
二、历史进步的代价………………………………………………….95
三、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及其相互关系……………………………….101
四、马克思历史评价尺度重点的转换………………………………….10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17
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18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1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7
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9
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32
第二编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第六章 讨论的历史回顾与研究方法………………………………………….137
一、讨论的历史回顾……………………………………………………137
二、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139
第七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 ………………………………147
一、1853 年以前的时期…………………………………………………..147
二、19 世纪50 年代中后期……………………………………………..159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182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189
第八章 东西方古代社会比较……………………………………………….198
一、东西方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的不同特点…………………………….198
二、东西方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性………………………………208
三、日耳曼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直接过渡……………………………..233
第三编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
第九章 俄国公社的性质及其发展前途……………………………………..249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250
二、实现“跨越”的可能性和历史环境…………………………………….253
三、要挽救俄国公社必须有“俄国革命”………………………………………257
第十章 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比较…………………………………….265
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两种思路………………………………….265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先决条件………………………………….271
三、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异同…………………………………..277
第十一章 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差别和一致性………………………..283
一、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283
二、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差别……………………………….293
三、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在本质上的一致性……………………………..297
第十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跨越”思想的证实…..305
一、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分歧的关键………………………………………..305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对“跨越”思想的证实……………………..308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跨越”思想的证实……………………………..310
第十三章 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314
一、马克思“历史概述”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314
二、如何防止对马克思概述的误解………………………………………..319
三、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323
第十四章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的理论贡献………………………….338
一、树立一块新的理论里程碑……………………………………………338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340
三、古代社会史研究与《资本论》写作的关系………………………………….349
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54
第四编 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第十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363
一、1844 年以前未来社会的名称……………………………………….363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社会的名称………368
三、1850 年以后未来社会的名称…………………………………………….370
四、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371
五、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会主义”这个名称的含义……………….374
第十六章 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378
一、资本社会作用的二重性……………………………………….378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技术条件…….383
三、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全面
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88
四、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
关系因素…………………………………………………………394
五、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397
第十七章 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405
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405
二、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411
三、东西方革命的互动………………………………………….419
四、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24
第十八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44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总体设想…………………………440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449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51
四、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468
第十九章 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473
一、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474
二、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489
三、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苏联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496
第二十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0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504
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50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20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27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535
第二十一章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538
一、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538
二、邓小平1992 年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特点和优点……………………541
三、从多角度、多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544
四、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的具体实现形式………………………….551
五、社会主义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555
第二十二章 邓小平对历史时代理论的贡献………………………………560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561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568
参考文献…………………579
后 记………………………………………………………….586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