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丹著
页数:19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1973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力图在勾勒出韩国语敬语词全貌的同时,对韩国语敬语词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对韩国语敬语词予以分类描写;探索韩国语敬语词的语义系统;将韩国语敬语词研究的范围拓展到与汉文化的传播、韩国的宗教思想、儒文化的意识形态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深入挖掘韩国语敬语词蕴含的文化内涵。研究路径大致如下:其一,从语源学和文化传播学的角度, 将敬语词与韩国敬谦文化融合,通过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联、相互映照、相互阐发,描述韩国语敬语词和韩国儒家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揭示其变化发展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其二,将韩国语与汉语的敬语词和敬谦文化进行对比,探讨中韩敬语词和敬谦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和民族特性。
作者简介
李丹,女,1980年1月出生,博士学历,现任中南民族大学韩国语专业系主任,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
本书特色
由李丹最的《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关系研究》力图在勾勒出韩国语敬语词全貌的同时,对韩国语敬语词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首先,从语源学和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将敬语词与韩国敬谦文化融合,通过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联、相互映照、相互阐发,描述韩国语敬语词和韩国儒家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揭示其变化发展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其次,将韩国语敬语词研究的范围拓展到与汉文化的传播、韩国的宗教思想、儒文化的意识形态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深入挖掘韩国语敬语词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将韩国语与汉语敬语词进行对比,探讨中韩敬语词和敬谦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和民族特性。
目录
第一节 论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论题相关研究综述一 韩国语敬语法研究二 韩国语敬语词研究
第三节 论题研究理论路径与方法一 语料采集二 多维度研究方法三 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渊源关系第一节 韩国语敬语词概述一 韩国敬语词的界定二 韩国语敬语词的分类三 韩国语敬语词的民族特性第二节 儒家礼文化概说一 儒家礼文化内涵二 儒家礼文化的理论体系第三节 韩国语敬语词和儒家礼文化的“荣辱与共”一 韩国语敬语词和礼文化的关系二 韩国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平行发展关系
第二章 韩国语汉源汉字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具象思维关系——以韩国语汉字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空间思维“大、小”为中心第一节 中国汉文化的韩国传播一 中国汉字文化的韩国传播二 中国儒家礼文化的韩国传播第二节 韩国语汉字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具象思维一 古代建筑.具象思维二 丈量单位.具象思维三 动植物。具象思维四 动作。具象思维第三节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空间“大、小”文化思维一 称谓敬语敬谦语素的“大、小”空间文化思维二 非称谓敬语中敬谦语素的“大、小”空间文化思维三 敬谦语素“大、小”社会空间文化的解析第三章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宗法“礼”意识形态的关系——以韩国语敬词“牟司”为中心第一节 韩国语敬语词与封建家礼“别”思想意识形态的关系一 长幼之别.敬语词二 男女有别.敬语词三 内外有别。敬语词四 亲疏有别。敬语词第二节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宗法“和”思想意识形态一 亲属敬语称谓.“和”思想意识形态二 亲属称谓泛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第三节 韩国表敬词“□□”与儒家礼文化意识形态研究一 “□□”的表敬意识和“天人合一”思想二 “□□”的集体概念复数与家国一体化的集团主义
第四章 韩国语敬语词传承过程中的儒文化因素——以韩国语敬语词“两班”和“先生”为例第一节 现代韩国语敬语词使用现状分析一 汉源汉字敬语词的使用现状二 固有词的使用现状三 现代韩国语敬语词的使用现状分析第二节 韩国语敬语词“两班”传承过程中的儒文化因素一 韩国建国前“两班”词义的非范畴化特征二 韩国建国后“两班”词义的非范畴化特征第三节 韩国语敬语词“□□”传承中的儒文化因素一 三国时期至高丽时期“□□”词义范畴化特征二 朝鲜时期“□□”词义范畴化特征三 日本侵略时期及近现代韩国语“□□”词义范畴化特征
第五章 韩国语敬语词·敬语法·儒家礼文化的互动关系——以韩国古典名著《春香传》为中心第一节 敬语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一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动关系第二节 朝鲜名著《春香传》中的敬语使用与儒文化互动关系研究一 韩国古典小说《春香传》中敬语和封建家礼的权威二 韩国古典小说《春香传》中敬语表现形式与身份等级第三节 互动关系中“驱动力”因素的文化辨析一 自然崇拜与“驱动力”因素二 儒家“分”学说与“驱动力”因素三 佛教和基督教与“驱动力”因素
结语一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渊源关系二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传播关系三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传承关系四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