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刁晏斌著
页数:35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1990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有差异有融合。这种差异以及在差异基础上的融合,是一笔独特、宝贵的语言资源,2016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加大支持和服务港澳同胞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加强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与语言文化认同教育。充分利用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两岸语言文字学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2016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化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本书作者即多年从事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对比研究,早在2000年就出版过国内外第一本相关著作《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本书稿系作者的一部精心之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特别着力于融合现象的实时研究,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理论阐释和研究方法的探讨。
作者简介
刁晏斌,1959年5月生,山东烟台人,吉林大学硕士,南开大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华语对比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英双语国际学术刊物《全球华语》中文主编,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兼海峡两岸语言文字研究会会长,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多年来,致力于由本人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现代汉语史”研究,出版专著近2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本书特色
由刁晏斌所最的《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在现代汉语史的框架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全球华语及其研究为背景,对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事实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掘,内容涵盖词汇、语法以及表达方式等。书中辟专章考察与分析了两岸语言的融合问题,主要着眼于台湾“国语”对大陆普通话词汇、语法形式以及某些表达方式的吸收和使用,既理出了一条历时的线索,同时也在共时的层面抓住最新的发展变化事实,从而形成了“实时”的研究和表述。此外,本书还注重理论的探讨以及今后进一步的持续深入研究,前者涉及两岸民族共同语差异的成网、为什么要进行两岸对比研究以及怎样进行研究等;后者则提出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的若干新视角,包括深度对比、直接对比、微观对比和计算对比等。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发前人所未发,堪称这一领域的总结与提高之作。
目录
第二章 两岸词汇差异对比研究第一节 两岸名词对比研究一 指人名词“干部”二 指人名词“民众”三 一组指物名词四 抽象名词“事迹”五 抽象名词“面向”六 抽象名词“弱势”第二节 两岸动词对比研究一 动作动词“抓”二 动作动词“考验”三 心理动词“关怀”(附“关心”)第三节 两岸形容词对比研究一 性质形容词“紧张”二 性质形容词“坚强”三 属性词“绿色”
第三章 两岸语法对比研究第一节 两岸离合词对比研究一 两岸离合词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二 两岸离合词用法的几个具体差异三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第二节 两岸趋向动词对比研究一 单纯趋向动词的差异二 复合趋向动词的差异三 上述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相关问题第三节 两岸拷贝结构对比研究一 典型拷贝结构的使用差异二 非典型拷贝结构对比考察三 两岸拷贝结构使用差异的原因及其他
第四章 两岸语言风格差异对比研究第一节 国语的生动风格色彩一 “生动”释义二 生动风格的主要表达手段三 台湾“国语”生动表达形式的特点第二节 国语的庄雅风格色彩一 “庄雅”释义二 庄雅风格的表现手段三 庄雅风格的主要特点及成因第三节 国语的简约风格色彩一 关于简约风格二 简约风格的主要表现手段三 简约风格的影响
第五章 两岸共同语融合研究第一节 两岸词汇的融合一 问题的提出二 国语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的主要表现三 国语的一般使用情况调查四 小结第二节 两岸语法的融合一 “搞”二 “抓”三 小结第三节 两岸语言风格的融合一 数字略语二 虚义动词“干”三 “弄”与“闹”四 关于本节 的一点说明第四节 两岸共同语融合的历时考察一 着眼于普通话的简单叙述二 着眼于国语的重点考察第五节 余论一 哪些大陆词语易于被台湾吸收二 哪些大陆词语不易为台湾吸收三 大陆词语引进的主要方式和渠道
第六章 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新视角第一节 两岸共同语的“深度对比”研究一进行深度对比研究的基本原则二进行深度对比研究的主要着力点三 进行深度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节 两岸共同语的“直接对比”研究一 两岸共同语的间接对比研究二 两岸共同语的直接对比研究三 直接对比研究示例第三节 两岸共同语的“微观对比”研究一 “语素本位”的微观对比研究二 “义素本位”的微观对比研究三 微观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四节 两岸共同语的“计算对比”研究一 女名用字的“女性度”及其计算分析二 基于女性度差异的两岸女性译名性别义溢出情况比较分析三 女性译名性别义溢出情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四 余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