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亲子作文-作家妈妈教你陪孩子玩作文

封面

作者:叶子紫著

页数:156页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40825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家妈妈叶子紫,原本潜心于都市女性文学。当儿子罗逸飞上了三年级,写作文遇到困难时,她决心研究儿童文学阅读和写作,并坚持陪伴孩子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还以儿子为原型,创作了反映当代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巴特小飞和他的猫小妹》。图书出版后,她欣喜地发现,儿子已经逐渐爱上了写作,她自己也发现了引导孩子学习写作的秘密。
叶子紫老师创建阅读写作坊,率先提出“亲子写作”的概念,倡导亲子共学、共游、共同阅读与写作,让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把生活写成故事;让亲子时光更加柔软悠长,父母和孩子一同享受悦读写作的乐趣。
“亲子作文”,倡导的不仅仅是写作思维,更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参与并观察每一个细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叶子紫“亲子作文”的理念,得到了家长们如潮的好评,家长们在叶子紫老师的帮助下,陪伴孩子的作文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作家妈妈不仅告诉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发现生活的能力,更给出具体到每个年级段的各种实际的操作手段和操作方法,手把手地教家长引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写作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学会了观察生活,学会了感受生活,不知不觉中,你就拥有了表达生活的能力,也就拥有了写好作文的能力。
家长在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过程中,会渐渐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同时,陪伴孩子写作的过程,会大大促进亲子关系和平等交流。最终家长和孩子都会理解:生活,才是写作最的素材花园。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作家妈妈用亲子作文的方法将叶子紫,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湖北省作协少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资深媒体人,曾任《知音女孩》副主编。
2015年,创办“叶子紫少儿创意写作工作室”,并自编教材,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旨在让孩子建立“写作思维”,让更多的家长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得到了家长如潮的好评。
出版的作品有:“巴特小飞”系列(2013年底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小桔灯”奇幻类儿童文学系列《类人小勇士》之《海底战章鱼》(2014年5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育儿类作品《问题儿童转型记》(北大出版社)、长篇教育类小说《中国式家长》(作家出版社)。

本书特色

“问题儿童”变成“阳光小作家”的故事书,也是一本父母如何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表达力等等作文基本思维的实操手册。
读了这本书,你不会再逼孩子成天坐在书桌前胡编乱造,而是会用更投入的心态,去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因为你真正懂得了:生活才是最的现场,心灵才是最丰富的宝藏!
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孩子都有超强的语言能力和感受力、想象力!他们的杰出写作能力,会对我们的陈规陋见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者依托“建立孩子写作思维”这一理念,引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表达力,帮助家长陪伴孩子讲生活、编故事、玩词汇、学写作,使家长摆脱盲目与盲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陪着孩子学习写作文的方法。
作家妈妈要告诉家长的是: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孩子最好的作文老师!

目录

第一章 亲子写作的四大理由
一、写作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发现力
二、亲子写作是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的有效手段
1.制造机会,体验生活,
2.全家一起享受亲子创作的时光
三、每个人经过训练都可以成为“写故事的人”
1.首先需要有“发现”的能力,其次要有“表达力”
2.故事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
四、亲子作文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技能,更是培养情商、审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我陪儿子写作文的故事
一、作文是怎样“熬”成的,
二、我给孩子们开作文班
1.第一课:写作从“阅读”入手
2.“原汁原味”的故事
3.学会介绍自己有多重要
4.谁说孩子不爱写作文?
5.功夫在“书”外
三、和儿子一起写书

第三章 小学生作文具体指导
一、写作需要训练的是一种思维能力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1.和儿子比赛观察力
2.你真的会观察吗?
3.观察的种类
4.观察的目的——我们究竟要观察“什么”?
5.生活如此有趣,处处都是素材!
6.对大自然的观察
7.对身边社会环境的观察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感受力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表达力
五、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

第四章 生活才是素材的大花园

附录一 《熊孩子日记》片段
附录二 儿子独立创作的《植物学校的故事》
后记 从“命题作文”来看中国小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文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亲子作文-作家妈妈教你陪孩子玩作文》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4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