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文本阅读之旅(从语文课堂开始)

封面

作者:林怀宇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0200577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专门谈论阅读的书。作者宛如一位善解人意的导游,把阅读当作一次快乐的旅行,领着你在文本的寻幽探秘中,启动思维,体悟人生,感知世界。在心灵的会意和快意中,使阅读,变得轻松和有趣。

目录

导言:图像时代,阅读的乐趣
第一章 旅行的起点——质疑
进入课本体系的文章是否都是好文章,都要照单全收?
它证明了方舟的存在吗?——评析《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
对童心的误读——谈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材和教参的解释是否能说服你?
《项链》是在批判和讽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吗?
教材是教参看似正确的阐释是否遮蔽了经典作品的丰富意味?
论《孔雀东南飞》的阅读盲点
第二章 旅途中的风景——细读与随想
观照作者的心灵
撩人的荷香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新解
发现文学传统的承袭和变化
山意象解读
寻找语词变迁的痕迹
“小资”的前世和今生
第三章 有人才有真风景——寻找作者的身影
启蒙者的思想矛盾
大学校长的演讲——解读罗家伦的《荣誉与爱荣誉》
知识分子的言说
毕竟是书生——谈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集体记忆的个人呈现
一个人的“文革”文革记忆——谈周涛的《巩乃斯的马》
第四章 一花一世界——品味作品的丰富意蕴
言说不尽的经典
创作理想的坚持
第五章 回到从前——文本与语境
十七年小说中关于小资形象的想象
十七年间作家关于小资想象的写作语境
十七年小说中小资形象的演变轨迹
类型化小资形象与权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呼应
第六章 异域的旅行——中外文化的撞击与交融
驻足东南亚
彼岸一见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第二章旅途中的风景——细读与随想

语言文字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简直是天问。古代神话被现代人视为人类
在童年时期的创作,是对世界笨拙幼稚的解释和想象。可是我愿意相信先民
所说的仓颉造字的情形是真的——“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现就应该
有如此的效果:惊天地且泣鬼神。天地之间,是神创造了人,而人,又用文
字创造了新的世界。
语言学家把语言的使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性的,是真实的陈述,其
功能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可以和客观事实相对应,表达科学意义上
的“真”。而另一类则是情感性的,它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是艺术的“真
”。一篇文学作品构筑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记得有个风景区的墙上
写着:“慢慢走啊,请好好欣赏。”这个提示同样也适合于阅读。因为在经
典作品所构筑的世界里,风月无边,风光无限。伴随着细读和随想,我们会
感觉到自己与作者“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细读和随想的关键都是“慢”。细细品味作品的滋味,会给我们的精神
世界带来美好的享受。有人说过一段有趣的话,我以为他是懂得阅读的个中
真义的:“古人写得慢,读得也慢;今人写得快,读得也快。我知道有些行
业,是需要培养速读技巧的,美国大律师李·贝利的名著《舌战手册》中,
就有专章讨论速读技巧。我亲眼见他只用十分钟,就从一大摞卷宗中准确找
出自己的目标。不过文学,强调的乃是鉴赏之道。举个世俗的例子,如果阁
下花了钱去按摩房,你肯定不愿意对方用过于麻利的手法,三下五除二地把
你打发。既然你是在享受生活,不管世道如何推崇速度,你都不想减少享受
的时间。……面对美妙的文学作品,读得快不是本事,读得慢才是能耐。”
所谓的细读,是对作品作详尽的分析和诠释。对每一个字,每一段话,
都不放过,不仅注意每个词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其间的微妙联系:词语的
选择和搭配、句型、语气,意象的组织,修辞手段运用中显现出来的言外之
意、暗示、联想,等等,对它们的注意,是细读文本时必做的功课。
所谓的随想,则是指漫游在作品所构筑的世界里,既与作者“共情”,
但又不全然听命于作者的指引,而是保持着随意、自然、独立的自我思想空
间。“欣赏之中不但有批评的成分,其中也有创造的成分,因为欣赏活动中
本来就有一个‘共鸣’的过程,当我们设身处地地欣赏作品之时,我们的情
感思想和想象也达到了作者在创作时那样的境地,我们也就等于创造了一个
新的世界一样,不过原作者是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我们却只是以作者的文字
为凭借而有所创造罢了……更进一步,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但可以达到和作
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而且还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我们还可以另
有所见,另有所创造。”在自由的随想状态下所进行的阅读,是发现之旅,
它既是欣赏,又是诠释,“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这样的阅读中,
时时会有发现的惊喜和乐趣。
P40-41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文本阅读之旅(从语文课堂开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