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审视

封面

作者:余悦

页数:42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805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面对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发展,《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审视》一书,首创性提出:广开学术视野,拓展学术疆域,采用“多重文化审视”的民俗研究新方法。秉承这种理念,作者在写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审视》一书,是开放性的著作结构。全书共五篇,分别为:民俗学理论的新视野,民俗节庆的新走向,民俗文化事项的新观察,民俗学与茶文化的新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考,每篇又有四章。本书形成一种“聚散结合”的构架,涵盖了多方面的民俗问题与多重文化。其核心体现出作者的整体追求:从多重文化的审视之中,考察民俗问题的广泛性与多向度,既有利于民俗学研究的视野拓展,又有益于其他文化事项的民俗学关照,以促进边沿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简介

余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法门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茶文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本书特色

面对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发展,余悦
最的《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审视》一书,第一性提出:广开学术视野,拓展学术疆域,采用“多重文化审视”的民俗研究新方法。秉承这种理念,作者在写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书是开放性的最作结构。全书共五篇,分别为:民俗学理论的新视野,民俗节庆的新走向,民俗文化事项的新观察,民俗学与茶文化的新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考,每篇又有四章。
本书形成一种“聚散结合”的构架,涵盖了多方面的民俗问题与多重文化。其核心体现出作者的整体追求:从多重文化的审视之中,考察民俗问题的广泛性与多向度,既有利于民俗学研究的视野拓展,又有益于其他文化事项的民俗学关照,以促进边沿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目录

绪论 从二重证据到多重文化的民俗学研究第一篇 民俗学理论的新视野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形态第一节 民俗研究的理论形态是民俗学进程的逻辑发展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对自身学科的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第三节 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学术思想的拓展
第二章 西方民俗学视野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一节 西方民俗学的引进把民间文学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第二节 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研究结合促进了学术思维的活跃第三节 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创新第四节 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研究能够“联姻”的原因分析第五节 民俗学方法在21世纪能适应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
第三章 政治变革与20世纪中国史诗学术第一节 在“中华归主”的使命下,在华传教士对史诗的介绍和传播第二节 基于“启蒙”和“救亡”的立场,中国学人对史诗的介绍与讨论第三节 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发掘和整理第四节 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下,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搜集承继和研究开展第五节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政策下,中国史诗研究范式的转向第六节 政治变革对中国史诗学术影响的反思
第四章 中国民族文化与上海世界博览会第一节 中国民族文化在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展示第二节 中国民族文化在上海世博会风靡的原因第三节 中国民族文化成为“城市再生时代”的前景第二篇 民俗节庆的新走向
第五章 民俗文化与当代都市生活解构第一节 民俗文化在当代都市生活的状况第二节 民俗文化在当代都市生活的特征第三节 民俗文化在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景
第六章 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文化解读第一节 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历史演变第二节 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第三节 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未来走向
第七章 新休假制度下的旅游产业发展第一节 传统休假的演变与新休假制度的进步第二节 新休假制度给旅游产业带来的影响第三节 以新休假制度为契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城市化浪潮中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个案第一节 南昌市春节文化的历史传统与时代特点第二节 南昌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嬗变与稳定的特征第三节 面对城市化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多种选择第三篇 民俗文化事项的新观察
第九章 中国饮食民俗的传统与特色第一节 中国饮食民俗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 饮食民俗的地方特色与菜肴风格第三节 饮食民俗的突出优势与三大特点第四节 饮食民俗的进食方式与就餐时制第五节 饮食民俗的文化意味与艺术魅力
第十章 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完美结合第一节 庐山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优势第二节 庐山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多重文化体现第三节 庐山历史民俗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的协调
第十一章 赣南客家围屋的文化透视第一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整体视角第二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人居文化第三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历史与现状第四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文化定位第五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比较研究
第十二章 鄱阳湖区域民俗与当代江西发展第一节 鄱阳湖区域是江西民俗的发祥地第二节 鄱阳湖区域民俗的丰富与和美第三节 鄱阳湖区域民俗在当代江西的作用第四篇 民俗学与茶文化的新融合
第十三章 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架第一节 茶俗的定义及其内涵第二节 茶俗的划分原则及类型第三节 茶俗学的概念和学科特征第四节 茶俗学的研究范畴及方法
第十四章 中国两大饮茶方式的时空嬗变第一节 饮茶方式: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第二节 调饮与清饮:中国饮茶起始的两极第三节 唐宋:调饮法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第四节 明清:清饮法成为主流的时代第五节 当代:清饮的风行与调饮的不衰
第十五章 中国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以江西事项为例第一节 江西茶事与饮茶习俗的兴起第二节 江西茶俗勃兴的多样文化选择第三节 江西民间茶道的特殊韵致第四节 江西茶俗与文艺的不解之缘
第十六章 元代茶曲创作与茶事生活反映第一节 元代茶曲的创作特点与作者倾向第二节 元代茶曲中的茶商形象塑造第三节 元代茶曲反映的茶事物质形态第四节 元代茶曲反映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五节 元代茶曲创作中的“茶酒之争”第五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考
第十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表现与特征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成就与经验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走向与前景
第十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创新思维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传承人制度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问题的提出与依据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机制的建立与环节
第十九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茶文化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与国家“非遗”名录第二节 茶文化事项在国家“非遗”名录状况分析第三节 茶文化事项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第二十章 鄱阳湖区域宗教文化遗产保护谫论第一节 鄱阳湖区域宗教文化遗产的状况第二节 鄱阳湖区域宗教文化遗产的特色第三节 鄱阳湖区域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后记 初心不改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审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38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