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潇云
页数:23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1964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清代云南诗学批评是深思和返原的,前者与逻辑相关,后者与体验相关。作为方法,二者均如阳光而无须证明,具有自明性;作为存在,二者则如海水和火焰,有待呈现。从自明性的存在的双重视角出发,作者提出清代云南诗学的两个命题:诗为何——主体性情的艺术外显;何以为诗——基于根柢与兴会的审美创造。另一方面,对清代云南地域化的诗人而言,其诗学话语也不妨以回溯性眼光看作是建立在诗人自我与他者互为式存在性构建的同乡相携、切肤相感的生存状态以及自为式构建的诗人自身与家国、故乡与异乡、审美与道德若即若离的情怀之上。就诗话本身而言,在清代云南诗文论著中,存录性质的诗话,常以“真”为美,多以存在体验为出发点,包容甚广;纵览性质的诗话,常以“清”为美,多以文本为出发点,着眼风格;理论性质的诗话,常以“中和”为美,多游离于主体与文本间,立足诗法与教化。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清代云南诗学批评的主要话语。
作者简介
李潇云,女,汉族,河南开封人。200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同年继续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学习,于2012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美学、中国古典诗学、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思想战线》、《学术探索》、《散文诗世界》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三十余篇。
本书特色
李潇云最的这本《清代云南诗学研究》阐述了: 清代云南诗学批评是深思和返原的,前者与逻辑 相关,后者与体验相关。作为方法,二者均如阳光和 空气具有自明性;作为存在,二者则如海水和火焰有 待呈现。从自明性存在的双重视角出发,清代云南诗 学隐含两个命题:诗为何——主体性情的艺术外显; 何以为诗——基于根柢与兴会的审美创造。
在现代学术视野下,清代云南诗学话语最多是一 种理论性、知识性的存在;对地域化的清代云南诗学 主体而言,其诗学话语却是建立在自为式构建的诗人 自身与家国、审美与道德若即若离的情怀之上。
目录
绪论第一节 清代云南诗学研究综述第二节 清代云南诗学的总体风貌第三节 论题价值与意义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云南诗学的存在生态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第二节 存在生态第三节 诗学发展状况考察
第二章 诗为何:主体性情的艺术外显第一节 中国传统诗学之情、志观追溯第二节 主体性情之“气”与“心”第三节 “性情”与“真”
第三章 何以为诗:基于根柢与兴会的审美创造第一节 根柢与兴会:源于学问与发于性情第二节 有法与无法:对法的超越与至法无法第三节 尊唐祧宋与变通独创
第四章 批评的两个向度:道德批评与审美批评第一节 对“温柔敦厚”的推崇与叙述动机第二节 诗歌批评中的道德批评第三节 诗歌批评中的审美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