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万禄
页数:1746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241213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毛泽东的道路(1893-1949 套装上下册)》客观讲述了毛泽东的人生道路及革命道路的选择,总结了毛泽东的革命经验,回顾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并试图通过纪实性的语言,回顾毛泽东所走过的这段艰难曲折的道路,从而为读者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实践、革命理论和革命经验提供一本普及性的历史读物。《毛泽东的道路(1893-1949 套装上下册)》丰富了党史研究,填补了空白。
作者简介
张万禄,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曾兼任陕西省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1935年7月生。曾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西安政治学院等军史院校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22年。1984年转业至西北政法学院,继续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主要著作有:《毛泽东成长的道路》(合著),于1987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院校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全国出版社系统“首届优秀读物”二等奖,1989年秋被国家教委规定为全国青少年优秀读物。《毛泽东的道路(1893-1921)》、《毛泽东的道路(1921-1935)》、《毛泽东与新中国的诞生》。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图书
新中国成立70年献礼图书
30年整理修订增补,150余万字
珍贵详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逼真的历史细节
目录
上册
第一编成长的道路——从农民的孩子到马克思主义者(1893—1921)(3)
第一章农民的孩子——韶山春秋(5)
一、故乡和家世(5)
二、6岁就开始劳动(9)
三、同情穷苦人,帮助穷苦人(11)
四、倔强的性格(17)
五、同情被迫造反的穷苦人(20)
六、聪明好学,善于思考(25)
七、劳动与苦读(34)
八、读《盛世危言》(36)
九、“过激派”老师——李漱清(39)
十、立志出乡关(41)
第二章赞同维新变法——读书东山高等小学堂(43)
一、“今天我们学堂取了一个建国才!”(43)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6)
三、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47)
第三章投身辛亥革命——第一次到长沙(51)
一、第一次公开发表政见(51)
二、辛亥革命的战士(54)
三、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58)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0)
五、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的高才生(61)
六、图书馆的半年自学读书生活(66)
七、第一次看到世界大地图(69)
第四章努力修学储能,继续探求人生和救国的真理——湖南第一师范的峥嵘岁月(72)
一、“一师是个好学校”(72)
二、独特的学习道路(97)
三、“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关于体育运动的实践、倡导和研究(142)
四、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65)
第五章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五四”运动前后(198)
一、第一次北京之行(198)
二、湖南“五四”运动的领导者(217)
三、第二次北京之行(232)
第六章“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实现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转变(253)
一、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253)
二、领导湖南的自治运动(270)
三、关于革命道路和建党问题的讨论(279)
四、舍“小家”为“大家”——教育全家走上革命的道路(314)
五、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321)
本编结语(327)
第二编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1—1935)(337)
第一章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坚持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339)
一、出席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39)
二、创办最初的“党校”——湖南自修大学(342)
三、领导湖南的工人运动(347)
四、坚持和推进革命统一战线(377)
五、“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401)
……
……
……
……
……
……
下 册
第三编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35—1945)(923)
第一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924)
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925)
二、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928)
三、大力开展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939)
四、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955)
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964)
六、从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976)
七、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982)
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989)
九、两条基本历史经验(991)
第二章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提出持久战理论(996)
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和两种不同的抗战方针(996)
二、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1000)
三、指导华北抗战(1012)
四、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025)
五、成立新四军,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1034)
六、在党内在全国均须反对投降主义(1038)
七、发表两篇重要军事著作(1045)
八、两条抗战路线,两种不同结果(1063)
第三章反对王明右倾错误的斗争(1068)
一、王明在回国之前(1068)
二、十二月政治局会议(1071)
三、三月政治局会议前后(1077)
四、召开六届六中全会(1087)
第四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106)
一、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形势的重大变化(1106)
二、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114)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的新发展(1130)
第五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新中国的模型(1144)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1144)
二、新中国的模型(1165)
第六章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共高潮(1184)
一、“皓电”与“佳电”(1184)
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188)
三、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1191)
四、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1198)
五、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1204)
六、《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1205)
七、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1210)
第七章战胜困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1219)
一、实行精兵简政政策(1222)
二、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和进行经济建设(1230)
第八章领导和发动延安整风运动(1249)
一、为什么要开展整风运动(1250)
二、整风运动的准备和发动(1255)
三、第一次“九月会议”和高级干部整风学习(1272)
四、全党范围的普遍整风运动(1283)
五、第二次“九月会议”和高级干部整风学习的总结(1338)
六、《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353)
七、延安整风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1370)
第九章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372)
一、中共七大的议事日程(1373)
二、中共七大的伟大历史意义(1397)
三、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1398)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411)
本编结语(1419)
第四编新中国的诞生
(1945—1949)(1437)
第一章针锋相对(1439)
一、两个中国之命运(1439)
二、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1441)
三、反对蒋介石篡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1457)
四、赴重庆谈判(1461)
五、“打是为了争取和平”(1492)
第二章胸中自有雄兵百万(1496)
一、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1496)
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498)
三、粉碎蒋介石军事进攻的主要作战方法(1501)
四、解放区军民作战的胜利(1506)
五、撤离延安前后(1508)
六、开始扭转陕北战局(1525)
七、与军民同甘共苦(1533)
第三章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1540)
一、运筹窑洞,决胜千里(1540)
二、陕北战争翻过“山坳”了(1550)
三、“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1562)
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575)
五、评西北大捷和新式整军运动(1579)
六、东渡黄河,迎接全国胜利(1585)
七、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592)
第四章伟大的战略决战(1594)
一、进驻西柏坡(1594)
二、及时地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1603)
三、正确地选择战略决战的首战方向(1612)
四、指挥辽沈战役,歼灭卫立煌集团(1614)
五、指挥淮海战役,歼灭刘峙集团(1631)
六、指挥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1644)
第五章将革命进行到底(1671)
一、战略决战后的基本形势(1671)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1672)
三、击破美蒋反动派的“和平”阴谋(1680)
四、部署和指挥渡江战役(1684)
五、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693)
第六章新中国的诞生(1696)
一、主持召开七届二中全会(1696)
二、“我们决不当李自成!”(1701)
三、《论人民民主专政》(1704)
四、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1712)
编末寄语——学习毛泽东(1727)
后记(1745)
节选
《毛泽东的道路(1893-1949 套装上下册)》: 一、第一次公开发表政见 毛泽东虽然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学到了许多新鲜知识,但远远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毛泽东十分希望能到更远更大的城市——省会长沙去学习;同时,东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也都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位成绩优异并怀有伟大抱负的学生报考驻省湘乡中学。恰好,这时贺岚岗老师应聘要到长沙的驻省湘乡中学去任教,并且也非常乐意带着毛泽东一同前往。于是,毛泽东便当机立断,决定随同贺老师一起,前往省会长沙去读书。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挑着行李步行到湘潭,然后又乘湘江的小火轮到了长沙。经贺岚岗老师热心推荐,毛泽东顺利地考入了驻省湘乡中学。 毛泽东由东山高等小学堂考入驻省湘乡中学,进入省会长沙,这是继冲出韶山之后,他在人生道路上又跨越的关键性一步,也是毛泽东前进道路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毛泽东从乡间第一次来到省城,看到这里确实人多地方大,便立即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因而心情也格外兴奋。 长沙是一座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它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一直是近代中国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地方,也是激进的、革命的知识分子汇聚的一个中心。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这里是农民革命军和曾国藩编练的湘军搏斗的重要战场;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志士,曾在这里创办“时务学堂”,出版《湘学新报》《湘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随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在这里成立华兴会,后来华兴会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盟会曾多次在这里策划反清的武装起义,特别是1906年春在湖南的萍乡、浏阳、醴陵地区发动的武装起义,曾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沙就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斗争的一个很活跃的地方。这就是说,当毛泽东来到长沙的时候,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社会上充满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革命气氛。 在辛亥革命的前夜,中国的政治形势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毛泽东在驻省湘乡中学,一方面刻苦读书学习,一方面又非常注意观察社会动态。毛泽东的思想很快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并迅速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 在长沙,毛泽东首先读到了《民立报》。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一次读到报纸。《民立报》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主要报刊之一,是由著名的同盟会会员于右任主编的。报纸日出三大张,激烈抨击清政府,详细报道各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重要消息常采用大字号标题和字体。毛泽东立即被《民立报》的激烈革命宣传所吸引,并成为它的热心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