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青岛教育史:1891-1949:1891-1949

封面

作者:翟广顺著

页数:509页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70198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青岛教育史:1891-1949》是青岛的地方教育史,时间跨度自1891年青岛建置至1949年青岛解放。《青岛教育史:1891-1949》通过挖掘逾半个世纪的教育史料,展现了近代青岛历史转型中的教育发展历程。《青岛教育史:1891-1949》通过总结近代城市教育发展历程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了青岛教育特殊的地缘及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诠释了近现代青岛教育的特殊性、突变性、包容性和阶段性特征。《青岛教育史:1891-1949》是中国城市教育发展史著述的成功范例,对于填补地方教育史空白、发挥资政育人的功能不无裨益。作为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论著,《青岛教育史:1891-1949》还具有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价值。

本书特色

舞蹈作为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正处于时代浪潮的风口,对于舞蹈来说,是第一最的机遇也是突如其来的挑战。本书基于对舞蹈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从教学方法与技能训练方面进行分析,既注重对舞蹈编导实践的综合运用,也突出强调舞蹈编导知识的灵活融会。结合舞蹈创作的实践,对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及现代舞的多元化形式进行详细解析,旨在为舞蹈编导的舞蹈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青岛建置时期(1891年6月—1897年11月)
第一节 近海防御体制下的国防教育
一 晚清海防危局与半渔半农的军户社会
二 未被“中体西用”充分改造的传统私塾
第二节 以宗教功利为目的的教会学校
一 基督教在鲁传教办学与即墨郭显德教案
二 散布乡间的教会学校与岛城西学的冷寂
第二章 德胶澳租借地时期(1897年11月—1914年11月)
第一节 德国教育制度的楔人与中国学制的分合
一 德式实科中学改良型的胶澳总督府学校
二 德国规制与中国学制兼容的华人蒙养学堂
三 德总督府教育体制外的本土华人教育
第二节 初兴的城市工业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植入
一 适应城市工业文明的德式职业技术教育
二 半工半读的胶澳船坞工艺厂华人徒工学校
第三节 西方宗教势力在胶澳租借地的办学活动
一 欧美基督教、天主教接踵开办的华人学校
二 礼贤书院的创办与卫礼贤的华人师资培养
三 教会女子教育与美懿/淑范华人女校
第四节 中德政府合作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一 德殖民地新文化政策与晚清新教育的互鉴互利
二 融合中德教育元素及租借地实用特点的科系建制
三 中西教育相辅而行与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启示
第三章 日本第一次占领时期(1914年11月—1922年12月)
第一节 享有特权的海外日侨子女学校
一“恩准法待遇”与日侨子女普通教育
二 兼收华人生源的职业教育与中国语学校
第二节 日本军政殖民下的华人学校教育
一 殖民化的初等教育公学堂和日语专门学校
二 夹缝中的私立、教会学校与乡村私塾的转型
第三节 “鲁案”的刺激与岛城教育的新期待
一 明德中学的排日标语与日侨的“鲁案”态度
二 日华实业协会“拟筹未成”的商科大学
第四章 北洋政府时期(1922年12月—1929年4月)
第一节 “壬戌学制”与青岛回归后的教育
一 军阀混战的政局与强求统一的学校制度
二 国人治理体制与多方面发展的各类教育
三 仍具实力的日侨学校及外国教会学校
第二节 国土重光与私立青岛大学的短暂办学
一 高恩洪与私立青岛大学的官商投资体制
二 现代民营高校董事会制的草创与困厄
第三节 大革命时期青岛学界的爱国运动
一 邓恩铭等共产党人在学界的革命活动
二 1925年青岛惨案及后期的学生运动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9年4月—1937年12月)
第一节 趋于定型的教育行政体制及经费划拨机制
一 雷法章与集权统一的教育管理制度
二 从30万元的“假定标准”到相当比例的教育投入
第二节 基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二部制小学
一 从偏重示范性小学到谋初等义务教育普及
二 以救济失学儿童为目的的城市新式小学
三 谋求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初等义务教育
第三节 市立与教会学校并峙的中等教育结构
一 政府举办的市立中等学校及其管理
二 平稳中趋于式微的外国教会中学
第四节 闻名遐迩的劳工教育与有限的中学职业科
一 以增进工人知识技能为目的的职工学校
二 职业补习学校与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科
第五节 师范教育、师资培训及教师管理制度
一 中等师范教育从发轫到渐次形成体系
二 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与小学教师暑期学校
三 以统制办法建立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第六节 规模化的社会教育及乡村建设运动
一 以促进成年文盲识字为目的的民众学校
二 引导市民适应社会生活的民众教育馆
三以社会教育中心区为推力的乡村庶政改革
第七节 “党化”体制下的训导与社会实践教育
一 强势政治制导的学校训育和儿童节活动
二 深受时代影响的军事训练与社会服务活动
第八节 标榜“儿童本位”的课程与教学管理
一 上行下效的课程设置与个性化的教学研究
二 严格的毕业会考制度及优良生奖进
三 追求质量的学校体育及其竞技比赛
四 蔚成风气的艺术教育及校园文艺活动
第九节 督学职能的强化与教育视导的规范化
一 督学机构的加强与视导过程具体化
二 视察辅导并重与改进教务的建议性批评
第十节 从国立青岛大学到国立山东大学
一 杨振声与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办及其解散
二 赵太侔与易名国立山东大学后的发展
三 代理校长林济青与国立山东大学内迁
第六章 日本第二次侵占与全面抗战时期(1938年1月—1945年8月)
第一节 服务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教育施策
一 从“维持会”到“特别市”的教育伪化体制
二 “酌量需要情形”次第恢复授课的各类学校
三 在即墨和胶州占领区炮制农村殖民教育体系
四 太平洋战争前后的第三国教会学校
五 “圣战”教育体制下的日侨学校
第二节 基于“皇国”民族优越观的日本语教育
一 殖民政治高压下的中小学日语教育
二 官僚化的日语院校与势力的东文书院
第三节 贯穿教与学过程的殖民奴化属性
一 刺刀下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与师资培训
二 课程教材的日本化与教学活动的奴化
第四节 遍及青岛地区的抗战教育
一 沦陷区师生的抗争与崇德中学的抗日活动
二 大泽山等中共抗日根据地及边区的教育
三 国民党在鲁东战区和国统区的教育工作
第七章 解放战争及南京国民政府后期(1945年8月—1949年6月)
第一节 战后时局与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政策
一 复员机制下的教育行政制度与战后治理
二 极端拮据的教育经费及学校滥收费现象
三 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初见端倪的电化教育
第二节 城乡小学国民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一 接收恢复城乡小学与国民学校体制的确立
二 以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规范及小学师资管理制度
第三节 战后中学格局及形形色色的私立中学
一 公办中学的扩容与中学教育发展规划
二 实业团体办学与私立中学的兴建
三 内战风云下的政治化学校与流亡中学
第四节 国立山东大学的复校与发展
一 逆袭式复校与紧张有序的开学筹备
二 倾其智慧和力量彰显地方区位优势
三 大学教育完整性和丰富性的时代困局
第五节 反美反蒋风潮与解放区的教育
一 反甄审运动及轰动全国的费筱芝惨案
二 美使司徒雷登碰壁与师生反内战反饥饿学潮
三 胶东等解放区教育对蒋管区学校的影响
四 中共的接管准备与山大反南迁等护校斗争
附录 青岛教育大事记(1891—1949)
参考文献
作者相关研究举要
表索引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青岛教育史:1891-1949:1891-1949》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