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辽宁省教育基础知识

封面

作者:《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910021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严格按照2016年辽宁省各地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公告进行编写,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四个部分。内容丰富,知识点全面。华图教育对本教材进行了全新的改版——双色印刷,个性排版,含有考点聚焦、考点导视、移动讲堂、名师课堂、学霸修炼秘籍、章后强化训练、课下作业等栏目,帮助考生便捷、快速、高效地备考。

作者简介

《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由多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和专家组成,在对辽宁省各地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公告和历年真题做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本系列教材。

本书特色

双色印刷,个性排版。手机一扫二维码,即可看名师串讲,听真题解析,做海量题库。会说话的书,就是这么任性。

目录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3

节 教育的发展 4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3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20

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21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22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24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25

第五节 教育与人口 28

第六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9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32

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3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34

第三节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6

第四章

教育目的41

节 教育目的概述 42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3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45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50

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51

第二节 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53

第二节 义务教育 56

第四节 终身教育 57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60

节 学生 61

第二节 教师 63

第三节 师生关系 68

第七章

课程74

节 课程概述 75

第二节 课程目标 80

第三节 课程内容 83

第四节 课程设计及实施 87

第五节 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 91

第六节 课程资源 95

第八章

教学97

节 教学概述 98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02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05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109

第五节 教学评价 112

第六节 教学模式 117

第九章

德育122

节 德育的概述 123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24

第三节 德育过程 127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30

第五节 德育模式 135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38

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139

第二节 班集体的形成 145

第三节 班级管理概述 146

第四节 班级管理模式 148

第五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

的问题 149

第十一章

教育途径152

节 教育途径与课外活动 153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 155

第三节 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159

第四节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162

第十二章

新课程改革167

节 新课程改革概述 168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73

第二篇

普通心理学

部分 绪论

心理学概述183

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 184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189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92

第二部分 心理过程



感知觉198

节 感觉 199

第二节 知觉 203

第三节 感知规律 207

第四节 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209

第二章

记忆211

节 记忆的种类及品质 212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215

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19

第三章

表象和想象223

节 表象 224

第二节 想象的基本概念 225

第三节 想象力的培养 228

第四章

思维231

节 思维概述 232

第二节 问题解决 239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242

第五章

言语247

节 言语 248

第二节 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250

第六章

意识与注意252

节 意识概述 253

第二节 注意的基本概念 254

第三节 注意的种类与规律 256

第四节 注意的品质 259

第五节 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62

第七章

情绪、情感265

节 情绪、情感的基本概念 266

第二节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及教育 270

第八章

意志273

目 录

第三部分 个性心理

第九章

需要、动机、兴趣280

节 需要 281

第二节 动机 284

第三节 兴趣 286

第十章

能力289

节 能力概述 290

第二节 智力 293

第十一章

人格298

第三篇

教育心理学

部分 绪论

教育心理学概述309

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310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312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312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316

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317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319

第三节 人格发展与教育 324

第四节 学生差异与教育 327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333

节 心理健康概述 334

第二节 心理辅导 335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

基础技术 336

第四节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338

第五节 心理防御机制及常见心理问题 341

第三部分 学习心理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348

节 学习的概述 349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353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359

第四节 建构学习理论 365

第五节 人本学习理论 367

第四章

学习动机370

节 学习动机概述 371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374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377

第五章

知识学习381

节 知识学习概述 382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保持和提取 384

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389

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390

第二节 心智技能的学习 391

第三节 操作技能的学习 393

第七章

学习迁移397

节 迁移的概念 398

第二节 迁移理论 399

第八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403

节 学习策略的概述 404

第二节 认知策略 404

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 406

第四节 资源管理策略与学习策略的训练 407

第九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410

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411

第二节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12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与条件 416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417

第四部分 教学心理

第十章

教学设计420

节 设置教学目标 421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423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424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427

节 课堂管理概述 428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428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429

第十二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432

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述 433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

和技术 434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437

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438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 438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439

第四篇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445

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44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4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

教育法》 458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64

第五节 《教师资格条例》 471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

保护法》 474

第七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年)》节选 480

第八节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484

节选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作为名词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客观题】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指受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将只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效果。
3.教育影响
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措施)。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目的。
篇 教育学

(三)教育的属性【客观题、主观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3)历史性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4)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5)继承性
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赴后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6)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来说,教育的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7)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活动,但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8)民族性
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现本民族特色。
(四)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不同,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客观题】
(一)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产生早,广泛存在于古代东西方社会生活中,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教育同其

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旨,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西方:上帝造人、摩西十诫、诺亚方舟
东方:女娲造人
(二)生物起源说
1.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此学说的提出标志着教
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2.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
3.主要思想:
(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
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母鸭带雏鸭)。
(2)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4.理论评价: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作用。
(三)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孟禄
2.主要思想: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2)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
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初的教育的发展。
3.理论评价:
心理起源论将全部教育都归因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而将有意识、有目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实际上与生物起源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作用。
生物起源说与心理起源说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作用。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米丁斯基、凯洛夫
2.理论基础:
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学说。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发展的需要的辩证。
3.理论评价:
较之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识到了人类教育起源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揭示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所在。但是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即使是在原始社会,除了劳动经验外,某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传授给下一代,而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辽宁省教育基础知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2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