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公教育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页数:668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00567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2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适用于山东省教师(含特岗)及其他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考试。编者在潜心研究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立足建立应对山东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完备的知识体系,精心编写了本书。在体系上,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囊括了山东省教育基础知识的常考模块。上册包括教育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写作五个部分;下册包含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部分。针对山东省各地考情略有不同,在编写中坚持知识的综合性和考点的完整性,设置了经典真题、易混易错等模块,通过呈现山东省历年真题,帮助考生直接了解真题考点;在易混易错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以帮助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特色
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2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助您考试成功。
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一:紧扣真题,汇总权威理论,及时更新考点。
山东真题具有鲜明的特点,考试范围广,题目难度大。本书严格依据试题考查情况,结合多部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教科书,梳理知识体系,考点精准、齐全。
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二:视频讲解、教材学习相结合,中公讲师带您记忆高频考点。
本书在重要知识点旁设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观阅中公名师讲解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知识点。
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三:备考锦囊、知识拓展齐上阵,呈现记忆技巧、命题规律、背景知识。
备考锦囊总结常考考点,呈现命题规律,提供应试策略,知识拓展呈现背景知识,扩大知识范畴、拓宽学生视野,难点偏点一个不漏,是考生理解、识记的好帮手。
中公好书推荐理由四:新增要点笔记,简明直观,直击重点。
本书新增要点笔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考生整理每章的重点、要点,使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便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也能辅助考生查漏补缺。
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五:考题再现、强化练习双管齐下,实战之中掌握考试技巧。
本书设有经典真题与强化练习,通过呈现考题与模拟练习题,帮助考生把握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特征,讲练结合,注重备考效率。
中公好书推荐理由六:编排合理,结构匀称,美观大方,可阅读性强。
本书在版式设计上,采取双色印刷,重点内容用波浪线标识,版式清新爽朗,赏心悦目,可阅读性强,便于考生识记。
目录
上册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本章概述(2)
学习目标(2)
第一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11)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9)
要点笔记(40)
强化练习(41)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43)
本章概述(43)
学习目标(43)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43)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50)
要点笔记(58)
强化练习(59)
第三章教育目的(61)
本章概述(61)
学习目标(61)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61)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67)
要点笔记(74)
强化练习(75)
第四章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制度(77)
本章概述(77)
学习目标(77)
第一节学校文化(77)
第二节教育制度概述(79)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82)
要点笔记(88)
强化练习(89)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91)
本章概述(91)
学习目标(91)
第一节学生(91)
第二节教师(96)
第三节师生关系(105)
要点笔记(109)
强化练习(110)
第六章课程(112)
本章概述(112)
学习目标(112)
第一节课程概述(112)
第二节课程组织(121)
第三节课程资源(131)
要点笔记(133)
强化练习(134)
第七章教学(136)
本章概述(136)
学习目标(136)
第一节教学概述(136)
第二节教学过程(138)
第三节教学原则(143)
第四节教学方法(147)
第五节教学模式(154)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159)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65)
第八节教学评价(170)
第九节教学设计(176)
要点笔记(185)
强化练习(186)
第八章德育(188)
本章概述(188)
学习目标(188)
第一节德育概述(188)
第二节德育过程(191)
第三节德育的实施(194)
要点笔记(204)
强化练习(205)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07)
本章概述(207)
学习目标(207)
第一节班级组织(207)
第二节班级管理(210)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214)
第四节班主任工作(217)
要点笔记(224)
强化练习(225)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228)
本章概述(228)
学习目标(228)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228)
第二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232)
要点笔记(236)
强化练习(237)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239)
本章概述(239)
学习目标(239)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39)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242)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49)
要点笔记(260)
强化练习(261)
第二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264)
本章概述(264)
学习目标(264)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概述(264)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266)
要点笔记(268)
强化练习(269)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改革(270)
本章概述(270)
学习目标(270)
第一节教学观念的改革(270)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改革(272)
第三节课程结构的变革(274)
第四节教育评价的改革(278)
要点笔记(281)
强化练习(282)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286)
本章概述(286)
学习目标(286)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286)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292)
要点笔记(296)
强化练习(297)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98)
本章概述(298)
学习目标(298)
第一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298)
第二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300)
要点笔记(301)
强化练习(302)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评价(304)
本章概述(304)
学习目标(304)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304)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308)
要点笔记(309)
强化练习(310)
第四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312)
本章概述(312)
学习目标(312)
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312)
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315)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318)
第四节教育法律救济(321)
要点笔记(324)
强化练习(325)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326)
本章概述(326)
学习目标(32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2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3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42)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347)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61)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367)
七、《教师资格条例》(372)
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74)
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375)
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78)
十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80)
十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383)
十三、《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383)
十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386)
要点笔记(391)
强化练习(392)
第五部分教育写作
第一章教育写作基础知识和技巧(396)
本章概述(396)
学习目标(396)
第一节立意(396)
第二节拟题(400)
第三节结构(401)
第四节语言(405)
第二章教育写作真题范例(407)
第一节真题范例一(407)
第二节真题范例二(408)
第三节真题范例三(409)
节选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学部分共十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是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科目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考题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概述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把握的问题。本章通过介绍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形态、属性和功能,以及教育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通过大量的原理与史实帮助学习者对“教育”和“教育学”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教育起源学说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的内涵,以及教育功能的类型。 3.能够区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4.准确识记古代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 5.准确识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内涵。 6.准确识记教育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来,本意为“引导”“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经典真题(2019·烟台/枣庄·单选)我国“教育”一词早出现于()。 A.《说文解字》 B.《孟子》 C.《学记》 D.《论语》 【答案】B。 “教育”一词的早出处与早对“教育”一词的解释容易混淆。考生遇到该考点时,需要注意涉及的关键词是“早连用”“早见于”还是“早解释”。“早连用”“早见于”对应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早解释”对应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考点2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教育”的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例如,“我从这部作品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②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例如,“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③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例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考点3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将“教育”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定义 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来定义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经典真题(2021·菏泽·名词解释)狭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见正文。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考点1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等。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从内容上说,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其中,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经典真题1(2021·泰安·单选)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下列哪一项属于教育影响的形式?() A.教科书 B.教育材料 C.教育原则 D.教育手段 【答案】D。 经典真题2(2019·枣庄/烟台·单选)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答案】B。 经典真题3(2018·聊城·单选)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媒介?() A.教育方法 B.教育理念 C.教科书 D.教育组织形式 【答案】B。 三、教育的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 考点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形态。这种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演化而来的,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构成的教育形态。 考点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式。 考点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经典真题1(2018·济南·单选)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教育形态可分为()。 A.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C.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D.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答案】B。 经典真题2(2021·济南·多选)信息社会的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智能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与这种发展趋势相联系,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有()。 A.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D.教育的终身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案】CD。 四、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与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教育通过传递社会经验,使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 三不原则 1.动物的学习、动物的哺育不是教育,如幼猴学跳跃、母鸡带小鸡。 2.人的先天本能不是教育,如新生儿吮吸母乳、膝跳反射。 3.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如孩子偶然把手伸到火苗上被灼伤,由此获得了火的相关知识。 经典真题1(2019·枣庄·单选)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是()。 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B.教育具有阶级性 C.教育具有生产性 D.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 【答案】A。 经典真题2(2018·聊城·单选)以下选项中属于教育的是()。 A.新生幼儿吮吸母乳 B.猴子学习骑自行车 C.父母教孩子使用筷子 D.膝跳反射 【答案】C。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在任何社会都要承担传授生产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任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有生产力的需要;同时,也要承担传授社会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的任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有生产关系的需要。教育的这两大社会职能决定了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