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付小兵
页数:655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45257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华战创伤学(第9卷):特殊军事作业环境战创伤》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各种特殊军事作业环境战创伤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共8篇44章,涉及高原、寒区、热区、海上、空中、坑道和军事训练及灾害环境创伤,基本涵盖我军军事作业可能遇到的特殊作业环境,系统介绍了涉及特殊环境战创伤基础与临床方面的基本知识与主要进展,以及特殊军事作业环境战创伤的救治。本卷的作者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从特殊军事作业环境战创伤救治角度做好未来战争特殊环境卫勤保障准备工作,切实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官兵生命健康出发,注重特殊环境军事作业战创伤救治实践和救治理论的同步发展,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分析,也有针对部队官兵提供各种切实可行的指导性防治措施,把国内外新的实际经验和新思维、新观念及新技术介绍给读者,使其从中获得启迪。其内容图文并茂,凸显“科学、严谨、先进、全面、系统、规范、标准、新颖、实用”的原则。可作为从事战创伤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各级医生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战创伤救治培训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高钰琪,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专业技术三级。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高原特需药品与装备研究室、高原环境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高原医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五年制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到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高原医学研究室工作,198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3-1996年在美国Tulane大学医学院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进行客座研究。 学术任职: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军高原与寒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与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高原医学学会常务理事等多个重要学术职务。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和高原医学的科学研究,是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和高原医学专家。作为教育部高原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全军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带领的高原医学研究团队,以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高原习服适应机制和高原卫生防护与卫勤保障措施为重点研究方向,创建了高原军事医学新学科,构建了高原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我国第1个高原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成为我国高原医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任职培训基地。 学术成就: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军队重大专项等20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主编专著、教材12部。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部,国家军用标准2部,参加制定国家职业病标准1部。曾作为中国军医代表团成员,多次访问美国国防部、三军联合医科大学、美军环境医学研究所、美军病理研究所等单位。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前往香港城市大学学术讲座,与美国环境保护署、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主办第八届国际缺氧研讨会,多次主办全国、全军学术会议。 个人荣誉:2008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授予一等功勋章;2010年12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金星”。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最人选、军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军队高原医学领域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被评为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首届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殷作明,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大校军衔、专业技术五级。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主任。1991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8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得外科学硕士学位,2005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外科学博士学位。 学术任职:兼任国际脊髓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和显微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感染学组和武器创伤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西藏分会第1届、第二届、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西藏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战创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显微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康复学会骨关节及临床康复学组专业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运动医学关节镜分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骨科显微外科与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科技成果评审专家。《中华创伤杂志》《创伤外科杂志》《西南国防医药》和《西南军医》编辑委员会编委等。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高原战创伤临床救治和相关基础研究,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战创伤医学专家。擅长高原脊柱与骨盆外科、高原关节重建外科和高原四肢战创伤的临床救治。作为军队学科带头人,带领的高原战创伤医学研究团队,始终坚持高原战创伤的临床救治和相关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以临床需求为牵引,科研服务临床,转化科研成果为生产力;以战时需求为导向,科研服务战场,转化科研成果为战斗力。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成功建立了高原战伤救治新体系:首次阐明高原高寒山地地区战时火器伤局部和全身的病理生理特点、首次提出高原高寒山地地区战时火器伤的救治原则、首次制定高原高寒山地地区战时火器伤的阶梯救治方案和医疗后送新体系,为该地区战伤救治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时效”解决方案。 学术成就:2000年成功申报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高原高寒山地地区战时枪弹伤的特点、救治原则及阶梯救治》,2006年成功申报成立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军队、军区重大科研项目11项,参编《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野战外科学》《创伤感染学》《高原军事医学》《高原战创伤基础与临床》《高原创伤影像诊断学》《高原常见病手册》和《高原疾病学》等专著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三等奖4项。以第1作者撰写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56篇,主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7项,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3次。在高原平时与战时火器伤早期救治、高原不同人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高原创伤感染的治疗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高原四肢战创伤救治、高原脊柱与骨盆外科和高原关节重建外科等方面实现与国内同等医院的同步发展。 个人荣誉:1991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多次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成都军区和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医学科学技术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成都军区军队卫生学科带头人验收,2010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二等功,2013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基层建设标兵。2011年和2015年享受军队人才岗位津贴。 苏磊,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四级。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急危重病救治中心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急危重病研究所所长,全军热区创伤救治及组织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2006年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内科学博士学位。 学术任职:现任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军区急救与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热应急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科技成果评审专家。《解放军医学杂志》(中英文版)、《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创伤医学杂志》《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和《感染炎症修复》等编辑委员会编委。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重症医学专业工作,在重症疾病院前、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链式救治模式管理和全程化处置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尤其擅长重症中暑、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创伤(多发伤)救治,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免疫缺陷重症感染、围术期重要脏器评估与管理和疾病风险防范领域有较深的研究。 学术成就:从事危重病救治工作30余年,临床、科研主攻方向是严重创伤、脓毒症、重症中暑。主持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重点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等10项。获得国家、军队、省市科研基金1000余万元,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在SCI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多次主办国际、国家和军队危重病、创伤和热损伤学术大会。国内较早进行脓毒症免疫调理研究,提出药物组合的主导性个体化策略,改善了脓毒症的救治效果。近10年来,结合南部战区高温高湿气候特点,开展了中暑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出重要脏器早期支持的重症中暑“第二关键点”假说,研发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并应用于重症中暑临床救治,降低了所在战区中暑的发病率,降低了重症中暑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为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需要,1996年在上级指导下参与创建了全军第1个“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将院前急救、急诊科的高级复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进一步复苏紧密结合,使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充分体现了整体性和时效性, 个人荣誉:领导的科室于1996年被国家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军队抢险救灾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个人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目录
第一章 高原环境战创伤流行病学
第一节 高原历次战争战创伤回顾分析
一、减员分析
二、伤因分析
三、伤部分析
四、伤情比较
五、救治情况分析
六、伤后结果分析
第二节 高原环境对战斗力及战创伤救治的影响
一、战斗力明显降低
二、非战斗减员发生率高
三、对战地急救的影响
四、对初期外科处理的影响
五、对阶梯救治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原战创伤伤道局部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
第一节 高原火器伤的局部致伤特点
一、枪弹撞击组织的速度快、撞击能量大
二、机体组织密度大、吸收能量多
三、火器伤损伤范围大
四、伤道内组织细胞损伤程度较平原地区重
第二节 高原火器伤的弹道病理学特点
一、伤道的出入口情况
二、伤道的病理形态特征
三、邻近组织损伤
四、高原火器伤的远达效应
第三节 高原火器伤伤道局部病理生理的特点
一、枪弹伤伤道周围组织细胞损伤严重
二、伤道局部炎性反应较平原平时轻
三、枪弹伤伤道局部感染与平原枪弹伤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
四、伤道肌肉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
五、伤道周围组织血液灌注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原战创伤后机体全身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
第一节 高原火器伤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第二节 高原火器伤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
第三节 高原火器伤对机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原战创伤休克的特点及防治
第一节 高原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特点
一、不同人群对战创伤失血的耐受力不同
二、不同人群战创伤失血性休克对复苏液体的耐受力不同
三、战创伤休克对氧的需求量大
四、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
五、总失血失液量较大
第二节 高原战创伤休克的救治
一、复苏时间
二、坚持液体复苏的个体化原则
三、提高机体复苏液体输入量和液体利用率的综合措施
四、高原战创伤休克的输血特点
五、其他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原战创伤感染的特点及防治
第一节 高原细菌分布及影响因素
一、土壤细菌
二、水源细菌
三、空气细菌
四、物体表面细菌
五、人体皮肤菌
六、高原细菌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原常见感染病原菌
一、革兰氏阳性菌
……
第二篇 寒带地区战创伤
第三篇 热环境下战创伤
第四篇 海上战创伤
第五篇 空战战创伤
第六篇 国防施工(坑道作业)创伤
第七篇 军事训练创伤
第八篇 灾害创伤与救援
汉英对照索引
英汉对照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