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乔东义
页数:514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0101701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唐代大儒孔颖达主撰的《五经正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诸多论题和论域,都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很大程度上开拓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新领域,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在唐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多维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孔氏《五经正义》美学之名,久为经学所掩,历代学人多从经学与训诂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而很少注意到其中的诗学与美学问题。 本书借鉴现代诠释学的方法论,在汲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将中国经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经典文本《五经正义》美学思想置于由先秦汉魏到唐宋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作综合性考察,对其美学思想作全面而融通的梳理和考量,发掘其所蕴含的各种美学新解和理论潜质,勾勒出由本体论、情性论、易象论、言意论到诗论、诗乐关系论、礼乐教化论、律历融通论再到审美诠释论的完整美学思想体系,呈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学美学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形态,从而既展示其涵纳古今的集大成气质,又揭示其承传汉宋的过渡性特征,彰显了中国儒家美学史上长期被“汉学”、“宋学”等显学所掩盖的“唐学”应有的历史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本书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弥补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或缺憾。
作者简介
乔东义,1973年生,安徽南陵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安徽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经正义》美学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文脉历程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毛诗指说》校释与研究”、“《苏氏诗集传》校笺”等,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诗学研究”等,最有《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合最)、《文艺欣赏导论》(合最)、《美学大辞典》(参编)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国学研究》、《学术月刊》、《哲学与文化》(A&HCI)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本书特色
乔东义最的这本《五经正义美学思想研究》借鉴 现代诠释学的方法论,首次将中国经学史上最有影响 力的经典文本《五经正义》之美学思想置于由先秦汉 魏到唐宋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作综合性考察,对其 美学思想作全面而融通的梳理和考量,发掘其所蕴含 的各种美学新解和理论潜质,勾勒出由本体论、情性 论、易象论、言意论到诗论、诗乐关系论、礼乐教化 论、律历融通论再到审美诠释论的完整美学思想体系 ,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学美学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 形态,从而既展示其涵纳古今的集大成气质,又揭示 其承传汉宋的过渡性特征,彰显了中国儒家美学史上 长期被“汉学”、“宋学”等显学所掩盖的“唐学” 应有的历史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本书为中国古典 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弥补了中国美学 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录
绪论一、孔颖达生平及撰作简介二、《五经正义》学术思想要略三、《五经正义》美学思想研究概况
第一章 本体论第一节 生生之道一、“道”论二、“气”论三、“生生”论第二节 有无之辨一、“易理备包有无”二、“自然而尔,因无而生有”第三节 体用之思一、体用相待二、体用不二第四节 变易之理一、“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二、“变化之道,在刚柔相推之中”三、“诗迹所用,随运而移”
第二章 情性论第一节 情性之辨第二节 “情志一也”第三节 “情缘物动,物感情迁”第四节 “蓄志发愤,情寄于辞”
第三章 易象论第一节 重建易象,不废义理第二节 观物取象:由天文、人文到审美第三节 兴必取象:审美意象的层深创构一、“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二、“兴必取象”
第四章 言意论第一节 立言尽意第二节 言象互补
第五章 诗论第一节 “诗有三训”一、“风雅之诗,缘政而作”二、“诗述民志,乐歌民诗”三、“畅怀舒愤,塞违从正”第二节 “六诗”新释第三节 “删诗”考辨
第六章 诗乐关系论第一节 “诗为乐章”第二节 《诗》皆入乐第三节 诗乐舞三位一体第四节 诗乐分途第五节 诗教与乐教
第七章 礼乐教化论第一节 礼乐教化的历史语境第二节 “礼乐兼有,所以为美”第三节 “时政善恶见于音”第四节 “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第五节 礼乐教习一、论礼乐之教的一般宗旨、原则和意义二、论一般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三、论教学中应该防范的一些问题
第八章 律历融通论第一节 气本论基础上的律历融通第二节 律历融通与阴阳五行第三节 律历融通与数理结构第四节 律历融通与人文化成
第九章 审美诠释论第一节 疏不破注与随文释义一、释“疏不破注”二、随文释义第二节 “体无恒式”第三节 立足文本一、注重文本基本表达形式二、注重文本语境第四节 学理通观一、对于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通观二、对于不同经传之间的通观三、对于同一经传文本内部的通观
第十章 审美影响论第一节 开拓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新领域第二节 促进了经学美学的形成第三节 勾连汉学与宋学的桥梁一、学术思想的影响二、学术风气的影响三、治学方法的影响第四节 对儒家文化的承传与重塑第五节 孔氏美学之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