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文华
页数:276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20713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治安状况与社会处于封闭状态等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大量增多,违法犯罪高发。在这种新情况下,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治安防范社会化的道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基层平安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本书以案例为基础,对近年来较为热点的群体性暴力进行研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从法治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作者简介
王文华,女,江苏扬州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国际廉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州大学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法律硕士,美国德保罗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兼任北京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刑事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理事,疑难刑事问题研究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全国人大电子商务立法起草小组成员,曾担任江苏省宝应县人民法院刑庭审判员,四级法官。
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独著两部《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欧洲金融犯罪比较研究——以欧盟、英国、意大利为视角》,合著7部,译著:[美]巴西奥尼.《国际刑法入门》,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等法学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4篇论文被译为英文、韩文在境外发表。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反腐败与反洗钱、跨国犯罪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刑事司法制度、法学教育教学等。论文《刑法学教科书60年回顾与反思》获得中国法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被评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首届“十大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本书特色
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治安状况与社会处于封闭状态等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大量增多,违法犯罪高发。在这种新情况下,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治安防范社会化的道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基层平安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本书以案例为基础,对近年来较为热点的群体性暴力进行研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从法治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目录
第一章 群体性暴力事件与“仇恨犯罪”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化研究
第三节 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特点——与“仇恨犯罪”的高度关联性
第二章 仇恨犯罪的刑法与刑事政策回应
第一节 “仇恨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第二节 美国反“仇恨犯罪”刑事法研究
第三节 流动人口“仇恨犯罪”与刑事政策的发展
第四节 论恐怖活动犯罪的刑法与刑事政策应对——以“仇恨犯罪”为视角
第五节 从“仇恨犯罪”看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刑法与刑事政策回应
小结
第三章 群体性暴力事件、“仇恨犯罪”与刑法治理
第一节 群体性暴力事件中的行政犯罪与行政刑法问题研究——以“妨害公务罪”切入
第二节 群体性暴力事件、仇恨犯罪中的人身危险性、
主观恶性研究
第三节 群体性暴力事件·宽严相济·重罪轻罪的划分
第四节 群体性暴力事件中死刑的适用
第五节 群体性暴力事件中“赔偿损失”对法律责任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群体性暴力事件、仇恨犯罪的预防与化解
第一节 暴力、“法外复仇”传统与“仇恨犯罪”的抗制——以中国传统复仇文化为视角
第二节 论刑事和解在群体性暴力事件中的法治化运用
第三节 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处置与社会管理创新与
刑法理念的发展
第四节 消除群体性暴力事件、仇恨犯罪的成因之一——从人权保障角度论反腐败
第五节 仇恨犯罪·和谐社会·刑事法治
小结
第五章 合理组织对群体性暴力事件与仇恨犯罪的反应——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
第一节 群体性暴力事件与“仇恨犯罪”的关系
第二节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仇恨言论”的监管——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为视角
第三节 处理群体性暴力事件与“仇恨犯罪”的根本依据——《宪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