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剑波等
页数:14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0305085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南地区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构建出西南地区碳足迹测度模型、碳承载力估算模型、碳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模型、碳足迹等级评价模型、碳安全评估模型等,并基于2000~2014年数据,运用IPCC分析法、脱钩弹性系数测算法、碳足迹指数测算法、碳压力指数测算法等对西南地区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胡剑波,男,1982年2月生,四川泸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环所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现为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气候变化经济学。近年来,在《经济学家》、《中国经济问题》、《亚太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贵州社会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征文特别奖1项,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发展与转型”征文一等奖1项。
本书特色
本书以西南地区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构建出西南地区碳足迹测度模型、碳承载力估算模型、碳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模型、碳足迹等级评价模型、碳安全评估模型等,并基于2000~2014年数据,运用IPCC分析法、脱钩弹性系数测算法、碳足迹指数测算法、碳压力指数测算法等对西南地区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2
1.2.1问题的提出2
1.2.2研究意义3
1.3文献综述4
1.3.1关于碳足迹的研究现状4
1.3.2关于碳承载力的研究现状5
1.3.3关于碳脱钩的研究现状6
1.3.4关于碳安全的研究现状8
1.3.5总体评述9
1.4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9
1.4.1研究思路9
1.4.2内容安排11
1.5本书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2
1.5.1研究方法12
1.5.2创新之处13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14
2.1生态经济理论14
2.1.1生态经济的内涵14
2.1.2生态经济的效益15
2.2经济外部性理论16
2.2.1经济外部性的内涵16
2.2.2经济外部性的特点16
2.2.3经济外部性的影响17
2.3环境库兹涅茨理论17
2.3.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17
2.3.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解释机理18
2.4可持续发展理论18
2.4.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8
2.4.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
2.4.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9
2.5生态足迹理论20
2.5.1生态足迹的概念20
2.5.2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21
2.6生态承载力理论22
2.6.1生态承载力的概念22
2.6.2生态承载力的内涵22
2.6.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23
2.7低碳经济理论24
2.7.1低碳经济的概念24
2.7.2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25
2.7.3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25
第3章我国生态脆弱区空间格局及发展演化27
3.1生态脆弱区相关概念界定27
3.1.1脆弱性的内涵27
3.1.2生态脆弱性的内涵28
3.1.3生态脆弱区的内涵29
3.2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及成因29
3.2.1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征29
3.2.2生态脆弱区的成因30
3.2.3生态脆弱区的主要压力31
3.2.4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环境的影响32
3.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划分32
3.3.1两大生态脆弱区32
3.3.2六大生态脆弱区33
3.3.3七大生态脆弱区33
3.3.4八大生态脆弱区34
3.4我国生态脆弱区发展的认识嬗变历程35
3.4.1改革开放前的忽视(1949~1978年)35
3.4.2改革开放后的初步认识(1979~1991年)35
3.4.3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的关注(1992~2004年)36
3.4.4科学发展观实施后的重视(2005~2012年)36
3.4.5十八大后的高度重视(2013年至今)37
3.5我国生态脆弱区发展现状38
3.5.1东部生态脆弱区发展情况38
3.5.2中部生态脆弱区发展情况39
3.5.3西部生态脆弱区发展情况40
第4章贵州省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42
4.1贵州省自然资源概况42
4.1.1地形地貌42
4.1.2气候特征43
4.1.3土地资源43
4.1.4植被及生物资源44
4.2贵州省主要能源储量及消耗情况44
4.2.1主要能源储量及分布46
4.2.2主要能源消耗情况48
4.3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48
4.3.1贵州省经济发展概况53
4.3.2产业结构总体概况54
4.3.3贵州省对外贸易概况55
4.3.4贵州省利用外资概况57
第5章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动态分析57
5.1碳足迹的基本内涵59
5.2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测算模型构建60
5.3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面积的碳足迹测算模型构建60
5.3.1贵州省人均碳足迹的测算60
5.3.2贵州省单位GDP碳足迹的测算61
5.3.3贵州省单位面积碳足迹的测算61
5.4数据来源及处理61
5.5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61
5.5.1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分析63
5.5.2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面积的碳足迹分析65
第6章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65
6.1脱钩的基本概念66
6.2脱钩弹性系数测算方法66
6.2.1OECD脱钩指数模型67
6.2.2Tapio脱钩弹性模型67
6.2.3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弹性模型68
6.3数据来源及处理69
6.4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71
第7章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等级评价研究71
7.1碳排放评价指标的演进71
7.1.1常见的碳排放评价指标73
7.1.2碳足迹等级评价指标73
7.2碳足迹等级评价模型构建73
7.2.1能源消费碳足迹测算方法74
7.2.2能源消费人均碳足迹指数测算方法74
7.2.3能源消费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指数测算方法74
7.2.4能源消费碳足迹等级评价测算方法75
7.3数据来源及处理76
7.4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84
第8章贵州省植被碳承载力的动态分析84
8.1承载力及碳承载力的基本内涵84
8.1.1承载力的概念85
8.1.2碳承载力的概念86
8.2贵州省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86
8.2.1贵州省碳承载力总体模型的构建87
8.2.2贵州省森林碳承载力模型构建87
8.2.3贵州省绿地碳承载力模型构建88
8.2.4贵州省农作物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89
8.3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面积的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89
8.3.1贵州省人均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89
8.3.2贵州省单位GDP碳承载力模型构建89
8.3.3贵州省单位面积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90
8.4数据来源及处理90
8.5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90
8.5.1贵州省植被碳承载力分析90
8.5.2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面积的碳承载力分析93
第9章贵州省碳安全评估分析97
9.1碳安全的基本内涵97
9.2贵州省碳安全评估模型的构建98
9.2.1贵州省碳赤字测算方法98
9.2.2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土地面积碳赤字测算方法99
9.2.3贵州省碳压力指数测算方法99
9.2.4碳安全等级的划分100
9.3数据来源及处理101
9.4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101
9.4.1贵州省碳赤字分析101
9.4.2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土地面积碳赤字分析103
9.4.3贵州省碳压力指数分析105
第10章促进贵州省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108
10.1推动绿色GDP核算108
10.1.1树立绿色GDP政绩观108
10.1.2创新绿色GDP绩效评估109
10.1.3环境绩效审计推动绿色GDP发展110
10.2编制低碳发展规划111
10.2.1确定低碳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111
10.2.2构建低碳发展的目标指标体系111
10.2.3注重低碳发展规划的实施与执行112
10.3构建低碳产业体系112
10.3.1壮大低碳产业并培育新兴低碳产业112
10.3.2深入推进工业体系转型升级113
10.3.3着力提升低碳服务业114
10.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114
10.4.1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114
10.4.2改善用能方式115
10.4.3强化能源管理115
10.5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116
10.5.1加紧制定碳金融战略与发展框架116
10.5.2大力推进低碳金融业务117
10.5.3完善多层次的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117
10.6支持低碳农业发展118
10.6.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118
10.6.2鼓励技术集成发展低碳种养119
10.6.3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120
10.7加快碳汇能力建设121
10.7.1积极提升陆域环境碳汇能力121
10.7.2不断巩固湿地固碳潜力122
10.7.3推进城市绿化建设122
10.8加强低碳社会建设123
10.8.1推进低碳交通建设123
10.8.2积极发展绿色建筑124
10.8.3倡导低碳消费方式124
10.9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125
10.9.1完善生态补偿资金(基金)制度125
10.9.2改革生态补偿相关税收政策126
10.9.3完善生态补偿收费政策127
10.10加强人才与低碳技术合作128
10.10.1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128
10.10.2推广高新低碳技术应用128
10.10.3鼓励低碳技术创新129
第11章结论与不足130
11.1主要结论130
11.2研究不足132
11.3未来展望133
参考文献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