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帮俊,李爱彬著
页数:23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36435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数据翔实,案例丰富,论题紧扣当下的热点问题—-创新,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反思,值得推荐!
作者简介
王帮俊 安徽巢湖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和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矿业大学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16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1篇,其中SCI、EI和CSSCI检索15篇,完成国家软件注册权2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成果三等奖(2016),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二等奖(201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徐州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徐州市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2008)等奖项。
本书特色
本书遵循质性研究结合定量分析的“理论分析-调研分析-建模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范式。首先基于文献和理论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相关调研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构建相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其次,运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通过扎根理论方法获取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对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找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该如何控制这些因素,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
目录
第一篇 总 论 – 1 –
第1章 绪 论 – 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
1.1.1 研究背景 – 2 –
1.1.2 研究意义 – 6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7 –
1.2.1 研究方法 – 7 –
1.2.2 研究思路 – 8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0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1 –
2.1研究理论基础 – 11 –
2.1.1协同学理论 – 11 –
2.2.2演化博弈论 – 12 -目 录 第一篇 总 论 – 1 – 第1章 绪 论 – 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 1.1.1 研究背景 – 2 – 1.1.2 研究意义 – 6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7 – 1.2.1 研究方法 – 7 – 1.2.2 研究思路 – 8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0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1 – 2.1研究理论基础 – 11 – 2.1.1协同学理论 – 11 – 2.2.2演化博弈论 – 12 – 2.2.3 小世界网络 – 13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 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 14 – 2.2.2创新网络 – 17 – 2.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研究现状 – 18 – 2.2.4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 – 20 – 第3章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 – 22 – 3.1行业特色院校 – 22 – 3.2“2011计划”下的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 – 25 – 3.2.1“2011计划” – 25 – 3.2.2“2011计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 26 – 3.2.3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 – 27 – 3.3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协同创新中心案例分析 – 28 – 第二篇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 – 31 – 第4章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2 – 4.1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影响因素 – 32 – 4.2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 34 – 4.3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整体概念模型 – 35 – 4.3本章小结 – 36 – 第5章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37 – 5.1 问卷设计概述 – 37 – 5.2 描述性统计 – 38 – 5.3信度和效度检验 – 39 – 5.4因子分析 – 41 – 5.4.1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 41 – 5.4.2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 44 – 5.4.3指标权重确定 – 47 – 5.5研究假设及概念模型 – 49 – 5.6回归分析 – 51 – 5.6.1影响因素与行业产业贡献率及经济效益回归分析 – 52 – 5.6.2影响因素与协同产出回归分析 – 53 – 5.6.3影响因素与创新协同度回归分析 – 54 – 5.6.4影响因素与资源配置度回归分析 – 55 – 5.6.5影响因素对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程度 – 56 – 5.7实证结果与假设检验 – 57 – 5.8 实证研究结论 – 58 – 第三篇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 61 – 第6章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与要素作用机制 – 62 – 6.1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 62 – 6.2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要素分析 – 64 – 6.3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特征分析 – 69 – 6.3.1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要素特征 – 69 – 6.3.2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特征 – 70 – 6.3.2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特征分析 – 72 – 6.4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主要机制 – 77 – 6.4.1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要素作用机制 – 77 – 6.4.2 基于协同创新博弈模型的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 79 – 6.4.3 基于演化博弈的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机制分析 – 84 – 6.5 本章小结 – 90 – 第7章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优化分析 – 91 – 7.1 小世界网络模型介绍 – 91 – 7.2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小世界网络模型 – 92 – 7.2.1 小世界网络模型的建立 – 92 – 7.2.2 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仿真优化 – 94 – 7.3 提升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措施 – 104 – 7.4 本章小结 – 106 – 第8章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界面管理 – 107 – 8.1 界面管理 – 107 – 8.2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主体间的界面与冲突 – 108 – 8.2.1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主体间的界面 – 108 – 8.2.2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主体间的界面冲突 – 109 – 8.3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界面管理原则 – 110 – 8.4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界面管理平台及其联结机制的建立 – 112 – 8.4.1 构建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界面管理平台 – 113 – 8.4.2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界面管理平台的联结机制 – 114 – 8.5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界面管理措施 – 115 – 8.6 本章小结 – 117 – 第四篇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 118 – 第9章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 119 – 9.1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原则 – 119 – 9.2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120 – 9.3基于云模型的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 121 – 9.3.1 云模型 – 121 – 9.3.2 基于云模型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步骤 – 123 – 9.4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实例 – 124 – 9.4.1确立各层指标权重 – 124 – 9.4.2 正态云模型综合评价 – 125 – 9.5 本章小结 – 129 – 第10章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与绩效提升路径 – 130 – 10.1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 130 – 10.1.1首批行业产业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经验借鉴 – 130 – 10.2.2首批行业产业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经验总结 – 131 – 10.2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实践案例Ⅰ: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 134 – 10.2.1 建设背景 – 134 – 10.2.2 学校简介 – 135 – 10.2.3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的组织和实践 – 135 – 10.3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实践案例Ⅱ: 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 – 138 – 10.3.1 学校简介 – 138 – 10.3.2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层次实践 – 139 – 10.3.3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学科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探索 – 140 – 10.4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路径及推进措施 – 141 – 10.5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提升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 146 – 10.5.1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校内协同合作,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 146 – 10.5.2开放共享优质资源,推进校(院)际协同创新,巩固传统优势学科水平 – 147 – 10.5.3实施产学研用合作,形成外源主体协同,提升特色学科竞争力 – 147 – 10.5.4深度融合区域发展,促进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打造高水平学科群 – 148 – 10.6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推进措施 – 149 – 10.7 本章小结 – 151 – 第11章 研究总结 – 152 – 11.1主要研究结论 – 152 – 11.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154 – 英文参考文献 – 156 – 中文参考文献 – 162 – 附 录 – 170 – 后记 – 171 –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