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造山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

封面

作者:李荣社等著

页数:128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25383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造山带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介绍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地质填图方法,是从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组成的调查方法与内容入手,强调构造与岩性的双重填图,偏重于1:5万及其大比例尺的解剖填图。在介绍调查内容、填图方法、成图思路的基础上,选用了几个已经完成的“(蛇绿)混杂岩带”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成果作为例证,帮助理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及成图与表达,以期提高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填图精度和地质认知深度,为造山带地质研究的不断发展作出贡献。

目录

上篇 理论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造山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地质填图的发展与进步(历程回顾)
第三节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的实用性
第二章 (蛇绿)构造混杂岩调查研究历史
第一节 国外混杂岩、蛇绿岩调查与研究
第二节 国内蛇绿混杂岩调查与研究
第三章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定义及调查研究内容
第一节 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定义
第二节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调查与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调查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基本物质组成
第二节 块体调查研究
第五章 混杂岩带构造调查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基本构造特征及调查研究目的
第二节 构造几何学、运动学
第三节 构造序次与构造组合
第六章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的综合研究
第一节 就位过程与机制分析
第二节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形成时限的分析
第三节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
第四节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区域对比连接
第七章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地质图的成图与表达
第一节 混杂岩带的宏观结构
第二节 成图过程
第三节 命名与表达
第八章 结语

下篇 填图成果
成果之一 红柳沟一拉配泉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成果
成果之二 鸭子泉一鸭子达坂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成果
成果之三 西藏羌塘中部角木日增生杂岩带填图成果
成果之四 刚察地区纳任哇尔玛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成果
成果之五 十字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造山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  1.弧后盆地建造  弧后盆地是板块消减俯冲带的火山弧后方(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在两大板块碰撞前,弧后盆地常因反向消减(向岛弧一侧消减)导致岛弧与相邻的大陆碰撞,而构成弧陆碰撞带型混杂岩。现代,沿帝汶岛、新几内亚岛发生着澳大利亚大陆与班达海弧、美拉尼西亚弧的碰撞,沿台湾岛外侧发生着欧亚大陆与菲律宾弧的碰撞。昆仑造山带北部的库地其漫于特早古生代混杂岩带就是昆仑弧与塔里木陆块碰撞的弧后盆地型混杂岩带;北祁连的弧后盆地保留相对完整,古盆地南侧发育塔洞沟一景泰老虎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该类混杂岩带常具有演化历史短、组成相对简单,不具有古地理、古生物分区等特征,其中的蛇绿岩具有弧后盆地地球化学特征。  弧后盆地建造组合有:非海相的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砂、砾岩组成;浅海相碳酸盐岩夹风暴岩;深海相的水下扇浊积岩、碎屑流、粉砂质浊积岩、生物成因的半远洋碳酸盐岩沉积物、异地碳酸盐沉积物、生物成因的远洋硅质沉积物、远洋泥;发育大量的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相分布的不对称性是弧后盆地沉积的最大特点。以弧后扩张脊为轴,靠近大陆一侧以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主要为陆架浅海沉积,底部往往有陆相沉积,含少量的火山物质,物源主要来自大陆;靠近岛弧一侧,主要以海底扇沉积为主,伴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质,物源来自岛弧。  沉积序列总体呈下粗上细。盆地初始形成浅海或陆相沉积。在强烈拉张阶段,地壳减薄,基底快速沉降,形成深海、半深海沉积。在岛弧一侧,陆相沉积没有或者很少,往往浅海相沉积与半深海深海沉积呈突变,两层结构明显。  随着弧后盆地发展演化阶段不同,其火山岩的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相应发生变化。在初始拉张阶段,发育高铝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在持续拉张阶段(冲绳海槽)发育岛弧火山岩、双峰式火山岩,在初始扩张阶段(北马里亚纳海槽)以成分类似于比邻岛弧的熔岩、玄武岩为主,在成熟扩张阶段(中马里亚纳海槽)以标准洋中脊玄武岩、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型玄武岩为主,在萎缩期(日本海)以拉斑玄武岩、具粗玄结构的玄武岩为特征。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造山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8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