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别造山带的野外实践和研究方法

封面

作者:刘贻灿,杨阳编著

页数:108页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120537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重点介绍了碰撞造山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包括一些与板块构造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相关的重要专业名词或概念介绍 ; 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大别造山带的特征性构造岩石单位和演化特点, 涉及不同单位的主要岩石组成及其形成和变质演化过程 (包括一些最新进展和笔者研究组的未发表资料) ; 第三章针对大别造山带的六个构造岩石单位, 选择了一些经典野外露头和地质现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碰撞造山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第二节 深俯冲地壳的多岩片差异折返机制建立及研究方法
一、构造岩石单位的划分及其岩石组成和变质岩原岩性质的甄别
二、变质P-T-t轨迹的重建
三、俯冲陆壳内部拆离解耦的岩石流变学依据
四、构造混杂岩、增生楔、复理石和磨拉石
五、板块缝合带位置的确定
第二章 大别造山带的特征性构造岩石单位和演化
节 引言
第二节 特征性构造岩石单位及主要边界断裂
一、北淮阳带
二、北大别杂岩带
三、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四、南大别低温榴辉岩带
五、宿松变质带
六、前陆带
七、主要边界断裂
第三节 地壳俯冲与多岩片差异折返
一、深俯冲地壳岩片的折返
二、浅俯冲地壳岩片的折返
第三章 大别造山带的野外实践和研究方法
节 引言
第二节 主要构造岩石单位的典型野外观察内容
一、北淮阳带
二、北大别杂岩带
三、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四、南大别低温榴辉岩带
五、宿松变质带
六、前陆带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别造山带的野外实践和研究方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7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