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仁庆著
页数:384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130224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八章, 主要包括: 概述、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纸、隋唐五代的古纸、宋元时期的古纸、明清时期的古纸、传统手工纸、手抄加工纸、手工纸制品等。
作者简介
刘仁庆,1936年生,湖北武汉人。1959年7月毕业于广州华南工学院(现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曾任北京轻工业学院(现改为北京工商大学)化工系造纸学教授。《纸和造纸》杂志原主编,现任中国造纸学会普及与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宣纸协会顾问。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中国科普名家名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一书中有专文介绍2005年5月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审定为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
大学毕业后统一分配到北京,曾在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轻工业部造纸研究所、北京轻工业学院工作,其间还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系兼职任教。曾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本人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作研究的防蠹纸的研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与山东省文登轻工局合作对瓦楞原纸进行技改,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与国家档案局合作研究文化用纸的耐久性,获1987年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人对宣纸的润墨性、耐久性和防虫性的研究,在《中国造纸》、《纸和造纸》专业刊物发表后,引起国外的重视,纷纷转载和引用,如日本的每日新闻社出版的《書の紙》、關義城著《手漉紙史の研究》等。
从1960年起,业余从事专业写作,至今已完成著述多部,其中有:(国家图书馆收藏有著作9种);①《造纸与纸张》,科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②《中国古代造纸史话》,轻工业出版社,1978年出版;③《纤维素化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④《纸的发明、发展和外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出版;;⑤《宣纸与书画》,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出版;⑥《造纸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
此外,曾参与了多部百科丛书和文库的编纂工作。如①《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参加撰写部分造纸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②《造纸工业辞典》,编写200多条目,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③《化工辞典(第四版)》,负责造纸条目,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等。
此外,先后在全国各地(及港台)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有500多篇。如:①造纸新谈,北京《科学实验》,1973年第5期;②水晕墨章话宣纸,上海《科学普及》 1977年第12期;③揭开图书“自毁”真相,北京《科学实验》月刊,1983年10期;④大陆纸类巡礼(连载,92篇),台北《纸业新闻》周刊,1993年11月至1996年8月;⑤世纪之交 纸的新概念(上)、(下),香港《印艺》月刊,1998年9、10月号;⑥电子纸:一种新的信息传媒在崛起,北京《国际造纸》,2001年笫6期;⑦报业印刷与新闻纸,上海《印刷杂志》,2002年第2期;⑧复合包装材料,北京《中国包装》,2003年第4期。⑨现代书画纸10种,《纸和造纸》2006年第4期;⑩论中国书画纸的源流,北京《纸和造纸》2007年第2期。
相关资料
台北《纸业新闻》2013年6月13日出版的第2614期报道,前北京轻工业学院(现改名为北京工商大学)造纸学教授刘仁庆先生著述的《中国古纸谱》(日译文为《紙譜·中國の古紙と手漉き紙》)专著日文译本,已定于2013年5月下旬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是为了整理中国历代的古纸、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手工纸,以及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组成部分,所做的一项艰辛的研究工作。全书分为8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纸,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古纸,第四章宋元时期的古纸,第五章明清时期的古纸,第六章传统手工纸,第七章手抄加工纸,第八章手工纸制品等。共计30余万字(中文),介绍了中国大陆各地古纸、手工纸和纸制品102种,插图219幅。它们与古代造纸、印刷、书画、文物、民俗文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难得的是,书中收集了12种中国传统手工纸,十分珍贵。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是为整理我国古代的手工纸(古纸),所做的一项普及性的工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沿承至今,大约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工纸,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对她的了解者越来越少了,也没有引起社会应有的关注。保护民族遗产和传统文化,就是守护中国人民的悠久历史和美好家园。本书分八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纸,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古纸,第四章宋元时期的古纸,第五章明清时期的古纸,第六章传统手工纸,第七章手抄加工纸,第八章手工纸制品。全书共介绍各地古纸和纸品102种,插图219幅,它们与古代造纸、印刷、书画、文物、民俗文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读者对象:教育、文物、考古、民俗、造纸、印刷、旅游等领域的工作者以及广大青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