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我读我在--林行止随笔三集

封面

作者:林行止

页数:216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ISBN:97878067624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有“书多未曾经我读”、“天才与大师”、“说了没说”、“风光太太好寂寞”等随笔。

作者简介

林行止,本名林山木,潮州澄海人,在汕头及英国剑桥接受教育。曾在香港《明报》及《明报晚报》任职。1973年创办《信报》,1975年创办《信报财经月刊》,长期主持两份报刊的笔政,已结集发行的经济及政治评论集有《身外物语》等70余册,皆由台湾远景出版集团出版。

目录


闲读偶拾
书多未曾经我读
佛利民看字 凯恩斯相手
米赛斯料事如神
令人开心的马克·吐温
天才与大师
谁供应的“免费午餐”?
容闳的“德大阿佛罗”
“老虎仔”得名由来
基辛格气魄何来
“番鬼”袁子才
落雨收“遮”
有水过水
《金莲》
狗屁“普”通
贱种略说
信、雅——简?
“拳”来之译
说了没说
鲁迅误打陈焕章
《圣经》翻译需改进
戈革的《史情室文帚》
抹香鲸物尽其用
一切从阿当·史密斯开始
食神沙华利
读《圣诞物语》
圣诞树的故事
圣尼古拉斯和圣诞老人
财主的烦恼
风光太太好寂寞
财主的烦恼
美丽贝占水
穷月巴富瘦
富者靡之 贫者为之
贪婪不能赚钱
富翁的第一责任
富者愈富,穷者不一定愈穷
越说越糊涂的中产贫谐。同时令街头犯罪减至最低。CNN创办人端纳一九九乞妻恩爱 各付其税
炒家戏法
附录 如是我云
……

节选

有“哥尔夫神童”之称的老虎仔胡德思(Elrick‘tiger’oods),其中间“老虎”的得名,有段感人故事。胡德思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十日出生,当时登记的名字只是E1-driek Woods,他的父亲Earl Woods(美国黑人,母为泰国人)于他还在襁褓时加上Tiger一字。老胡德思的朋友以为这是他望子成“虎”心切,事实上,这是老胡德思怀念其越南战场上的老拍档、绰号Tiger Phong的南越陆军上校(原名Phong Nguyen)。越战结束后,他们各奔东西,而他仍念念不忘Tiger Phong,因此替儿子起了这个名字,希望有朝一日Tiger Phong能够通过Tiger Woods与他,联络上。
老胡德思(越战时官拜中校)的希望落空,因为TigerPhong早已瘐死越南集中营。为了替“老虎仔”寻根,美国《哥尔夫文摘》(Golf Digest)派记者往越南查访Tiger Phons的下落,并把Earl woods和他在越南战场出生入死的事迹写成八页长文,刊该刊一九九七年十月号。

日昨厕中读张默僧《厚黑教主外传》中引述李宗吾写《孔子办学》一节,有这段令人绝倒的描述:“孔子当初本是专心办学,不讲什么主义;他对于各种学科,无一不通,惟经济一门,缺乏研究,才聘曾子讲授。他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人,曾子授课,他不时也去听讲。有天曾子在黑板上写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因用教鞭指着说道:‘严者,侯官严复是也,他译了一本《原富》,名满海内,全国学人,目有视,视严复;手有指,指严复,直算经济学家泰斗!’孔子听了心中想道,严复精研经济学,译了一部《原富》,我曾当高等法院院长(鲁司寇),深通法制,何妨专讲宪法,著书问世?……”
李宗吾(厚黑教主)从“其严乎”掀出严复,简直胡说八道,笔者几乎笑得断气,古人以“杜康”解忧,笔者以这类天马行空东拉西扯的文章解闷,不亦快哉。
从严复(一八五三一一九二一)想起《历史中的翻译者》(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John Beujamins Pub-lishing,1995),这本书对把世界文明贯串起来的翻译家有详细介绍(如果没有翻译家,东西文明便无法交融),认为在历史进程上他们功不可没。该书只以二页篇幅介绍严复,对把西洋文学引介给中国读者的林琴南、把春秋大义译为德文的辜鸿铭,均只字不提。
作者指严复“在历史关键时刻把欧洲的政治及社会科学著作呈现在中国读者之前”,对此大加赞赏;又说严氏以把这些著作翻译为“汉代古文”,同时把内容仿照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编列,因为唯有如此,清朝的大官才看得明白。严复的译文达到他要求的“信雅达”(fidelity and stylistic beauty)准则,“成为英译中的楷模”。
严复定下“信雅达”的翻译准则,但他的翻译是否如此?笔者没资格评说;笔者知道的是他的英译中十分难明,即使其同时代的大学者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一九二九),读后亦“木宰羊”。梁任公在《生计学(即平准学)学说沿革小史》长文前“例言七则”的第三则这样说:“兹学(生·计学)译出之书,今只有《原富》一种,其在前一二无可现。(《原富》)理论之奥,读者不易,先读本论(指梁氏这篇《小史》),可为拥响之资。但此论简略已甚,于学科原理无余
地可以发明,而所用名词,又多为寻常书籍所罕见。学者苟不读《原富》,又恐并此而不多莹也。”(见《饮冰室文集》卷二学说类二,页二十一,括号内是引者的说明)生计学、平准学,即今之经济学。梁任公这段话,清楚说明严译《原富》“理论之奥”,且名词多为“寻常书籍所罕见”,因此不易明白,与严氏同时代的大学问家尚且认为“读者不易”,何况现代人。其实,任公所写虽是“白话文”,但如“拥响之资”及“不多莹也”的真确意思,笔者亦不大了了,只能意会而已。
现在人人知道“无形之手”来自《原富》(及史密斯另一巨构《道德情操论》),但严译中给他“意”而化之,消失了,看来严译不但病于艰奥难明,还病于太“简洁”,事,心人若中英对照,逐段爬梳,相信可发现严译的不少错漏。
一九九九年二月十日

美国富翁的视野与时俱进,现在已超越国界,尼尔逊那黍于七十年代中期出版的书所描述的现象,已不适合解释当代富翁的行善模式,比如索罗斯以二十八亿成立基金(去年七十岁正式从投机事业退休的索罗斯,公开承诺在八十岁之前把全部财产——估计仍值五十亿——捐出),其捐助对象主要为各前社会主义国家,而目的在推动政治民主化;数年前他力主毒品合法化,因而在这方面捐款甚多,成为以鼓吹毒品合法化(drug legalization)为使命的Lindesmith中心的最大财政赞助人。索罗斯在《索罗斯论索罗斯》一书①这样写道:“如果毒品合法化,我将投巨资制造各种毒品,然后以低于成本出售,毒枭将因无法竞争而破产,至此我会逐步提高价格,这有如政府对香烟的课税,我会把所赚的钱用作戒毒用途……。”这也许有点异想天开,但如果有朝一日毒品生产合法化,他的办法的确司把毒枭排挤出市场,同时令街头犯罪减至最低。CNN创办人端纳一九九七年答应持续十年每年捐一亿元给联合国,大大提高美国的国际形象。这类捐款,不仅不再把用途限于文化教育,而且打破了疆界的局限。新一代的慈善家捐款大都有策略性目的,而且对后果十分重视(results oriented),这即是说,他们慷慨捐输但不会捐出后不跟进,而是对运用捐款的情况十分关注,显而易见,那些效率差
效益不彰的接受捐款组织,今后将无法再获捐助。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发迹经过,读者都耳熟能详,但知道他们是虔诚基督徒和“捐款大王”的,恐怕不会太多。洛克菲勒十六岁作第一次捐款——二元七角七仙,到了一九三七年以九二高龄病逝时,毕生一共捐出五亿五千万元,这在现在是天文数字;他的儿子小约翰一生亦捐出五亿五千二百万元,而参与基金会管理的孙儿辈至二OOO年已捐出十余亿元……。
卡内基的《财富论》(The Gospel of Wealth)脍炙人口,但他的《遗产管理法》知之者则似乎不多。终其一生,卡内基经常为钱太多而烦恼……。他认为豪富将大额财富留给后代,是“最差的选择”,如果这样做出乎爱心,是“误导之爱”(affection misguided),因为大量财富通常对收受者带来的伤害大于益处,卡内基认为“家传横财”很易令获得遗产者“丧失工作能力”,同时可能“染上与有效运用财富无关的恶习”,他因此劝喻有钱人勿将财富留给后代。卡内基对将遗产成立慈善基金的想法亦不赞同,他指出,以此种方式“遗赠社会”,很易引起人们有这样的联想:“他因无法将财富带走且后继无人,不得不这样做。”因此卡内基认为最富建设性的办法,莫过于有钱人在世时成立基金,由他本人参与管理,卡内基认为人们所以会致富,皆因他们兼具聪明才智、经验丰富和有行政能力,他们一旦将这些长处用于基金管理,必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到了基金创办者逝去,基金不应交由子孙而应交给一个由独立人士组成的信托委员会管理。一九一一年,卡内基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私人基金会,在全美各地兴建了二千多家图书馆;二年后的一九一三年,洛克菲勒基金成立会……,至去年底美国共有约五家基金会。
除了对“遗产”(严格来说,富人在世时以之成立基金的资金不算是“遗产”)应如何运用有真知灼见之外,卡内基对有钱人的生活,亦有很多值得参考的看法。他认为,豪富的第一责任是“树立一种朴实无华、不矫揉造作和不炫耀夸张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依靠他的人提供恰到好处(moderately)的物质供应。达到这种目的之后,豪富应将“余资”成立“以贡献给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基金,并由他亲自负责行政管理”。……从香港巨富的慈善活动中,大家不难看到卡内基的影子。
在举世闻名的美国豪富中,第一代金融资本家摩根和汽车大王福特,都对福利事业不大热中。摩根银行是联邦储备局成立以前的“中央银行”,其创办人摩根于一九O一年组成财团,以二亿五千万元的代价收购卡内基炼钢厂和于一九O七年十一月独力化解华尔街金融危机而成为“神一样的人物”,但他的遗产只有六千五百万元,和大众想像的超级豪富应拥有“数不清”的财产不相称,“令美国人大失所望”;他在生时只作零星捐款,死后才由其子将他的图书馆(内藏柴可莱、狄更斯、拿破仑的手稿及米尔顿《失业园》存世的残余墨迹)捐给社会。至于福特这位特立独行、性格怪异的大工业家,他称慈善事业为“商业化人道主义”,对之从无好感,因此生前的捐款只有四千万元,这当然是大数目,但比起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等人把绝大部分财产捐出,便属小巫;不过,他因为税务理由而于一九三六年成立的福特基金,在复利滚存之下,至今已膨胀至近百余亿元,在盖茨成立基金之前,为美国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
大体而言,官办福利事业的功能性并不明显,而且官僚架构重叠,浪费情况严重,远不及私人基金会有具体目标及有效率,是彰彰明甚的;因此,官办与私办福利并存、平衡发展,社会才算健全。

我们常常听到这句口头禅:“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对于这句话,人们会毫不思索地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不公平制度下的必然结果,就此种下了“阶级仇恨”;其实,这句口头禅的确是现实的写照,只是,这种财富现象,在法治资本主义社会之下,并非客观坏境、社会制度所形成,而是主观因素所促致。
这怎么说呢?
研究股市投资者的行为,对理解这种财富两极化现象大有帮助。
富裕阶层的投资者,有租金、利息、股息以至其他I花八门的固定收益,因此并没有于短期内在股市上发财的急切需要。换句话说,他们有“等待”的本钱,而这种本钱又使他们变得甚有耐性,这样,他们就不会作出任何冒险的投资决策,冒险性低稳健性高,等于他们的财富不是“来得易去得快”,而是稳定增长。众所周知,投资学的第一法则是风险与报酬成正比例,即冒险性愈高的投资回报率愈大,这种诱因令普罗投资者不惜冒险犯难,全力以赴,希图一买即中,一夕致富,结果成功率有如“鱼卵与鱼”——能够长大成鱼的鱼卵,万中无一。
由于求财心切,对发财有迫切性,普罗股民对于一切能够迅速发财的项目都大感兴趣,为此通常都会倾尽所有投入;赌博就是一个大家明白的例子。以赌注与财产比率看,富裕阶级不过是以零用钱“怡情”,而急图跻身富裕阶级者则通常在赌“身家”。赌博永远是一场“你(闲家)输我(庄家)赢”的零和游戏(赌博只有金钱转手而无创造财富功能),“闲家”能从中致富的,机率亦和“鱼与鱼卵”一样。
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穷者”是有机会摆脱这种命运的,而此中一个最重要的办法,就是不可“赌尽”,不论从事哪种投资,都应坚持量力而为,而“量力”的标准是所投入的资金,万一全军尽没亦不致影响工作和生活。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向来坚决反对买空卖空;我们以为这种有高度风险的玩意,是有实际需要而进行对冲的投资者或职业炒家的专利。普罗投资者如急于发财而不惜冒险,只会令“穷者愈穷”更具普遍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我读我在--林行止随笔三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6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