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彦著
页数:168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08634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白开水 十年教育随笔》的主要内容为作者王彦近十年积累工作经历以及阅读体会,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及附录,第一部分是工作中的教育故事,第二部分是个人的阅读经历,以随笔的形式呈现出一个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图景,以期描绘教师应有的生活旋律和人生状态。
作者简介
王彦,七零后潇湘女子,中学语文教师。性格开朗,喜好文学,善用灵动的笔触记录身边的点滴。愿将平时积累的文字奉于读者诸君眼前,与同道者铿锵前行。
本书特色
“日常”意味着真实,意味着易得,更意味着必需。踏踏实实踩着大地,正视生活本来的面目,回归生活的常态,尊重每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是白开水带来的人生感悟。
《白开水(十年教育随笔)》记录的就是作者王彦的教育故事与日常点滴,以期描绘教师应有的生活旋律和人生状态。
目录
上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
高三54班——我的青春王国
让学生长成自己的模样
没有他们的日子,我会变得寂寞
近一点,再近一点
有影子的地方一定有光亮
就这样被你征服
醉翁之意
认识你,真好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起舞
遇上“刺头”
尊重是一种高贵人格
孩子,我相信你
退而后进
用什么去挽留“折翼的天使”
“第四军团”诞生记
给我一点点时间
让我们一起成长
生活依然前行
“量”而不“化”的管理
自我拯救
分数,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优雅遭遇狼狈
你就是美好
意外的母亲节祝福
在学生的眼里寻找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紧张,就看着我的眼睛”
课、课、课
功夫在诗外
“课眼”透视,一线串珠
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干什么
做一个放风筝的人
云淡风轻,又一年轻轻走过
“真”教师
“懂点事”和责任
一群可爱的人
孔子式的“教学之恋”
在他们的故事里温暖自己——读《现在,我们这样做班主任》有感
书香中成就智慧人生
下篇 我见生活多妩媚
一寸相思一寸灰
从“头”开始
用瑜珈探知生命
回忆让岁月不老
阳光发出的邀请
风日晴和人意好
湘西行
感谢一路为你鼓掌的人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夜的芬芳
麓山漫步
一路情缘
那棵银杏
有一种感动叫平凡
最美的时刻
哪个女人不爱美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走寻常路
寻找丢掉的一截时光
老家
晨光里的慈柔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37度2的心情
闲话家务
书里书外
附
节选
《白开水 十年教育随笔》: 做有温度的教育 花城广州,气候宜人、繁花似锦,即使在本该进入寒冷冬季的时候也让人感觉如同约会春天。全国师德培训者高级研修班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从全国各地来到广州的朋友们见面说得最多的是气温,适宜的温度让人备感舒适,师德培训要给人以关怀,我们聊的其实都是跟舒适有关的话题。 想起近期在腾讯上的一篇文章《暖男贾琏,温暖地杀你》。文章说:“书里,书外,爱慕贾琏的姑娘们不知道有多少。贾琏,赢的还是人品。”说贾琏人品好,似乎有点不科学。在我眼中,人品,不只是宏观上的道德,还有细节上的温度,与贾宝玉忽冷忽热的品性不同,贾琏,始终有一种恒定的微温。贾琏这样的男子,到如今,仍然是最有杀伤力的一类,他和颜悦色,温存体恤,笑容那样迷人,那种暖包围着你,即便你感觉到了他的软弱,也会当一个可以忽略的小问题。有什么办法呢,人世太寒冷,就像眼下的天气,他微微散发的温度,是致命的诱惑,当你身不由己地走近时,他就温暖地杀你。 由这两个生活化的事例推演开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该追求怎样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教育的场域中,怎样才是最好的人际关系?有人说,好的教育就是有好的人际关系,好的师生关系,好的家庭关系。我的理解是,好的关系就是让人舒服的关系,是彼此传递温暖的关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具有适宜温度的教育,才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做有温度的教育呢? 首先,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情感内需。《格言》2014年第11期有篇文章叫《那个要坚持拯救我的老师》,是一个台湾作者写的。大意是:作者小时候很顽皮,是坏学生,成天不学习,和狐朋狗友一起瞎混,搞恶作剧,跟老师作对。但老师在一次作业中发现了他随性而就的诗,不计前嫌,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推荐到一个学生刊物发表了,并殷切地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是个坏学生,你可以很优秀!”之后该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去拯救他,让他和以往的自己决裂,最终把他培养成了一名大家眼里成绩好的优秀学生。但作者回忆起这段成长经历,感情很复杂,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寂寞的一段日子。没有朋友,不知道要干嘛,觉得每天都在晃,晃进教室觉得教室不是我的;晃到足球场,发现足球场也不是我的。这一切都是被诗害的,没事读什么诗、写什么诗呢?原来一个人会写诗,就证明他不能当坏学生了?然而很怪,愈是寂寞,就愈习惯将自己投入诗中,就愈离不开诗。我不能怪诗,于是就只能怪她。我真的和原来的那些朋友愈走愈远了,我的成绩变好了,三年级时竟然还被编进了升学班里。我应该感谢她,但是我没办法,我一直记得,她那么固执、坚持地把我丢进一个黑暗、寂寞的深渊里。” 这个故事的结尾并没有朝我们习惯接受的那样走去,作者对帮助他成长的老师直白而不虚伪的感情。 与我们平时树立的价值追求并不完全保持一致,具有颠覆性。他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作为学生,成绩并不是他们追求的全部。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伙伴,是同龄人共同成长的经历,是生命拔节时的情感体验、心灵生长的需求。 诚然,分数、成绩是当今孩子成长绕不过去的坎,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可以让分数拥有那么一点温度,不那么冷冰冰?可不可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为了分数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却感受不到学习的美妙和神奇?分数也可以有点温度,我们的教育需要一些恒定的温度。作为生物体的人,体温是恒定的,若超出或低于这个恒定的温度就会生病,就表现出令人着急的异常。那么,人在情感上或者生理上是否也需要某一恒定的温度来使身心健康呢? 其次,做有温度的教育,要爱得适度。作家冉云飞写过一本书——《给你爱的人以自由》。该书是冉云飞先生十几年中与教育有关的文章的不完全结集,思想所及小至自己孩子,大到国家教育制度。因对女儿深切的爱,他对教育的理解有了很多感性与温度,而这样的深情,必然使他对教育存在的弊端不可容忍,从而发出严厉批评,再加上他的文字功底,书中文章便形成其独特风格:尖锐犀利的文风与柔软感人的爱女之心形成鲜明对比且相得益彰。我很喜欢这个标题,作为一个老师,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我想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爱要适度。就如体温,只有适度才不会生病,才能让我们和孩子都健健康康的、活蹦乱跳的。教育也一样,拥有了适度的温度,才会有健康的教育生态,才会充满活力、充满朝气。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教师该如何去爱?教师的这种“爱”,首先表现为“人伦之爱”,是长辈对晚辈的舐犊情深,是兄弟姐妹的关爱、依恋,是朋友之间的真诚、信任。站在学生立场,人伦之爱就是“亲亲我”“抱抱我”“陪陪我”“夸夸我”;就是“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保护我”。其次,师爱表现为“理智之爱”,是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宽容,以及不忽视、不歧视、不迁就、不放纵,是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而进行的鼓励、指导、帮助;是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对教学活动的严谨务实、耐心细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以及在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律、自我克制。在成人、成己的根本意义上,师爱更表现为“信念之爱”,是教师在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驱动下,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锐意进取和执着追求。故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便把爱看作是“教育的奥秘”,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