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多桑等
页数:2477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060846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多桑蒙古史》多桑精通欧洲诸国语及土耳其、波斯、阿拉伯、亚美尼亚语,又得以利用巴黎所藏东方文献,全面地检查了有关蒙古史的穆斯林文献,充分利用了波斯、阿拉伯以及拉丁、亚美尼亚等各种文字史料,并利用了宋君荣、冯秉正翻译的汉文史料,用法文著成四卷本《蒙古史》。在时间上述自成吉思汗至忽必烈,空间上并言中国以外诸汗国,尤详于窝阔台、贵由、蒙哥三汗经营西域事,对十三四世纪时蒙古民族向中亚、西亚的发展,以及达到东欧各地的活动史实等进行了详细记述。
他把丰富的原始资料组织到系统而完整的叙述中,并标明出处,因此,长期以来此书一直是学者们了解蒙元史全貌和有关资料(特别是波斯、阿拉伯文重要史料)的主要参考书。其第一卷初版于1824年,后又据施密特的《蒙古源流》德译本、俾丘林的《元史》前三卷俄译本作了较大补充,全书于1834至1835年在海牙—阿姆斯特丹出版。经冯承钧先生译成汉文后加以补证。全书附注丰赡,参用大量中外史籍,都为研究我国元代与蒙古民族活动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
《俄国史》作者从追溯俄罗斯历史着手,从元代成吉思汗西征写到1932年中苏复交,书中除了对前苏联的成立和革命经过详为撰述外,并对俄罗斯的建国、发展、勃兴以及变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作者更探本求源,溯及往史,特别是对于每一时期历史发展之重心与线索,用丰富的材料进行全面论述,是国人撰写俄国史的首批著作之一。
《美国史》用一系列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的阐述,完整的介绍了美国从无到有,从新生到崛起的过程;用叙述加分析的方法将美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演化和发展详细阐述,展现美国人探索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卓有成效的脉络及其深刻宏阔的生活潮流。
《通史新义》作者借鉴西方史学的思想方法,总结并发挥了司马迁、刘知几、章学诚等古代史家的传统史学理论,对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编纂的原则重斩进行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建设有着重大贡献。
作者分析了历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异同,提出了史学研究者应报有之态度和作学之方法,并通过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之对比,阐明了通史与其他史学之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认识。
《新史学》何炳松翻译此书的目的,是认为鲁滨逊在《新史学》中反映的史学思想,“很可以做我们中国研究史学的人的针砭”。书中作者提出了要用综合的多种因素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冲破以政治史研究为中心的传统,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强调历史研究的功用在于通过历史了解现在和推测未来。作为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及方法的名著,《新史学》对“五四”以来中国史学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史》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原名《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升格为“大学从书”之一,改名《中国古代史》。系第一部以近代史观分阶段地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以章节体写成,其长处,即如作者所言,即更适合“讲堂之用”,“以供社会之需”。书中有史表,使叙述清晰简洁,重点突出。
作者简介
《多桑蒙古史》
多桑(Constantin d’Ohsson),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家。所著《蒙古史》,一经出版,即获得很高评价,为中西学者所广泛使用。
本书译者冯承钧,中国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因其通晓多国语言文字,并精通中国史籍,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遂在史地研究考证方面卓然成家,被学界称为“中西交通史”这门崭新学科门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俄国史》
何汉文(1904—1982),别号何雪山,湖南省宁乡县人。幼年九年私塾学习,熟读四书五经。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参与各种进步学会活动,吸收新思潮。1926年,被选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1940年担任监察院战区第一巡察团委员,历经江南九省二百多个县,清理各县积案、错案。1945年抗战胜利后,查办了一些国民党政要的贪污案件,以贪污事实弹劾宋子文等人,被各界誉为“铁面御史”。1948年,任湖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湖南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先后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省参事室秘书。
自任参议、参事后,何潜心文史,笔耕不辍,参与《辞源》的修订工作。
《美国史》
俾耳德,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历史学家之一。他出版了数以百计的历史和政治学专著、教材、解释性研究著作,改变了美国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巴格力,美国教育家,著名编辑。他的书籍,主要是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为主题。
魏野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中共陕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世史》《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通史新义》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人。191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省府公费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次年考入威斯康辛大学,研习历史学和政治学。1915年大学毕业后又转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1916年硕士毕业,归国。191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1946年调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却因病未能到任。同年7月5日,在上海逝世。
何炳松为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曾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其史学研究与梁启超并称。他著述颇丰,撰有《历史研究法》、《通史新义》、《程朱辩异》、《浙东派溯源》,译有《新史学》、《西洋史学》、《历史教学法》,并编译了《中古欧洲史》、《近世欧洲史》等,其中不少被用作大学教材。
《新史学》
鲁滨逊(James Harvey Robinson,1863—1936),美国历史学家,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五四时期,该派在中国历史教育、史学理论领域地位颇高。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曾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其史学研究与梁启超并称。
《中国古代史》
夏曾佑(1863—1924) ,字遂卿,作穗卿,号别士、碎佛,笔名别士。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对佛学、今文经学、乾嘉考据学有精深的研究,诗文佳。1897年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编著《最新中国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者重版时更名《中国古代史》。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本书特色
《多桑蒙古史》本书作者以东方学家著闻,这部用法文撰写的巨作,参用了大量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史料,不仅对蒙古民族在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活动史实作出了详细叙述,也为《元史》等传统载籍的研究和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因此获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介和广泛使用,在中外学界享有盛名。此书开我国系统翻译和研究蒙元史的先河,亦与中国史籍有互补互校之功,为研究蒙元史必读之著。
《俄国史》何汉文是我国最早研究俄国史及中俄关系的人员之一,本书对于俄国每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心与线索介绍得非常全面、详细,是了解俄国历史不可多得的好书。
《美国史》全书内容全面,涵括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轻松易懂。目的是对美国儿童进行理想和美国历史的教育,通过捉住美国人深刻而宏阔的生活潮流,把这些潮流明白公正地描写出来。
《通史新义》20世纪初,大批学生赴欧美留学,接触、研究并译介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中西观念的碰撞,产生了由我国学者自己编撰的一大批学术论著,本书即是其中之一。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后被列入该社“大学丛书”。作者“把中西两种关于’通’的观念结合起来,阐发了自己关于’通’的见解”,本书“就是撮合中西史家相关观点的著作”(洪认清《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
《新史学》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学,从内容到形式、从观点到方法都力求“开新”。当时,全国各地的部分大学陆续设立历史系、史学系或史地系等。就北京大学而言,民初(1919年),校长蔡元培废文、理、法三科之名,改门为系,建立了包括史学系在内的14个系。1920年,朱希祖出任北大史学系主任,广纳学有所长的史学人才。其时,何炳松刚从美归国即被延聘,讲授“史学原理”、“历史研究法”,所倚之课本,即为《新史学》。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首部有名的新式通史,得到胡适、鲁迅等人的赞誉;中国近代首部有影响的新式通史;多次再版,绕不过的通史著作
目录
《俄国史》序一 孙科序二 梁寒操自序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建国前之俄罗斯第三章 基辅王国第四章 蒙古人统治时代之俄罗斯第五章 俄罗斯之复兴统一第六章 莫斯科王朝之绝灭与罗曼诺夫王朝之产生第七章 俄罗斯之欧化第八章 十八世纪中叶之俄罗斯帝国第九章 十八世纪末叶之俄罗斯帝国第十章 十九世纪初期之专制政治与革命运动第十一章 俄罗斯与欧洲第十二章 俄罗斯与东方第十三章 农奴解放第十四章 十九世纪中叶之内政与外交第十五章 十九世纪下半期之革命运动第十六章 十九世纪末叶之外交第十七章 日俄战争第十八章 二十世纪初年之解放运动第十九章 资本主义之发展及其危机第二十章 俄罗斯与欧洲大战第二十一章 一九一七年之大革命第二十二章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之苏联第二十三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之苏联第二十四章 五年计划时代之苏联参考书目后记《美国史》原序第一章 美国史在欧洲的发端第二章 探险的勇士第三章 在美洲设立英国的殖民地第四章 美洲殖民地上住人第五章 欧洲列强间关于北美洲的竞争第六章 美国独立前的生活劳动与自由第七章 美国独立的原因第八章 美国独立战争第九章 美国宪法第十章 第一次政治上的大冲突第十一章 美国领土的扩张第十二章 西部广大土地的归结第十三章 困难的外交一八一二年的战争与美洲拉丁民族的关系第十四章 三十年的国内政治(一八一五—一八四五)第十五章 西向太平洋岸第十六章 工业革命第十七章 工业革命在美国人的生活上所起的大变化第十八章 美国政治的民主主义的发展第十九章 十九世纪前半期平民教育的发达第二十章 南北部间政治上的大冲突第二十一章 南北战争第二十二章 南部的善后第二十三章 南部的新兴第二十四章 远西部的发达第二十五章 工业的胜利第二十六章 移民内徙第二十七章 资本的组合与劳力的组合第二十八章 政党及政治问题第二十九章 外交——美国跻上世界强国之列了第三十章 通俗教育的进步第三十一章 新民主政治第三十二章 新世纪的开幕第三十三章 欧洲大战后记《通史新义》导言 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上编 社会史料研究法第一章 史料之理论第二章 考订之原理第三章 史料来历之考订第四章 诠释之考订第五章 诚伪及正确之考订第六章 事实之利用第七章 事实之编比第八章 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第九章 并时事实之编比法第十章 连续事实之编比法下编 社会史研究法第十一章 历史之种类第十二章 社会史之现状第十三章 社会事实之编比第十四章 社会史之特殊困难第十五章 社会团体之决定第十六章 演化之研究第十七章 各类历史联合之必要第十八章 社会史之系统第十九章 社会史与其他历史之连锁第二十章 单独事实及于社会事实之影响第二十一章 集合事实及于社会生活之影响结论后记《新史学》序译者导言译者再志一、新史学二、历史的历史三、历史的新同盟四、思想史的回顾五、普通人应读的历史六、罗马的灭亡七、一七八九年的原理八、史光下的守旧精神后记《中国古代史》叙第一篇 凡例第二篇 凡例第一篇 上古史第一章 传疑时代(太古三代)第二章 化成时代(春秋战国)第二篇 中古史第一章 极盛时代(秦汉)第二章 中衰时代(魏晋南北朝)……
附录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