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民国名人回忆录系列-(全7册)

封面

作者:胡汉民等

页数:15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60846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所演绎的绝代风华背后有多少人世的艰辛与坎坷;

他用钦敬的口吻讲述了艰难世道中的一群人怎样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将京剧发展到巅峰;

当人们称道他曾为抗日蓄须明志,他却告诉我们梨园前辈们不畏权贵、不失气节的铮铮铁骨;

他为我们演绎舞台上的世态炎凉与世道人心,也为我们讲述一个民族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看过了后人对他诸多的描述与评价,不妨让我们听听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兰芳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两个小时,许速记下来后,由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三人经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出版一、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搁置,直到1981年3月才出版。本次出版的《梅兰芳回忆录》是三集全本,并加上记录梅兰芳赴日本表演经历的《东游记》。梅兰芳在书中回忆了他与京剧并肩成长、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他演出之余的点滴体会和对京剧的改革创新。本书既是一部名人传记,也是一部民国京剧史。

作者简介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艺名梅兰芳。汉族,出身于北京的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享誉国内外,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齐白石回忆录》

白石老人最质朴的讲述:“我们家,穷得很啦。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者登天……”

看昔日木匠如何成为画坛巨匠,堪称最为质朴励志的回忆录

胡适等三位史学大家联合编著的最为专业、最为可信的齐白石年谱资料

消释罗家伦反感情绪的白石老人自述

内容简介

齐白石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异数,从没有一位画家如同他这般,能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他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开辟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绘画天地,注入了生机活泼的世俗人情。

本书是白石老人亲述,由门人张次溪记录,原是请吴江人金松岑为白石老人作传所备的素材。记录了齐白石生于清末、游历于民国、经历种种战乱的人生苦旅。同时本书收录了胡适、黎锦熙、邓广铭三位史学大家所做的《齐白石年谱》和罗家伦所写的对《白石老人自述》的感受。可说是读懂齐白石最为专业、最为可信的读本。

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外出游历。 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黄埔军校一期生,参加东征北伐,深受蒋介石、周恩来器重。

在古北口战役,郑洞国亲自率部冲锋,与日军雨雪鏖战,是最早参加抗日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曾先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会战、归德战役、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转战南北,屡创日寇。

远赴印缅,参加要地密支那攻坚战。黄仁宇在《缅北之站》中称他为“优秀将领”“抗日英雄”。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郑洞国同志晚年花费很大精力写就的一本回忆录,他详细回忆了从少年从军报国到投身人民革命行列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青年时代,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首期,参加东征、北伐;“九一八”事变后,他率军在古北口一带与日军雨雪鏖战两个多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战役、归德战役、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功勋卓著;尤其是在抗战后期,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远赴印缅指挥作战,重创日寇,重新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走过的曲折坎坷的一生,我们无不体会到这位爱国志士的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作者简介

郑洞国(1903—1991年),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首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战功卓著,被公认为抗日英雄。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他脱离国民党阵营,毅然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逝世后受到两岸人民共同追悼。

《胡汉民回忆录》

胡汉民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孙中山逝世之后,与汪精卫、蒋介石并称“国民党三巨头”,成为粤派人物的领导、有名的右派。他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这本回忆录有对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等人物的记述,很多不为人熟知;对了解清末同盟会在南洋的活动、镇南关起义,以及廖仲恺遇刺、蒋介石软禁胡汉民等重大事件内幕很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胡汉民自述》为底本,同时辑录胡汉民回忆孙中山等师友、他人回忆胡汉民的多篇文章,以及胡汉民的某些重要著作,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一个真实的胡汉民。

这本回忆录有对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等人物的记述,很多不为人熟知;对了解清末同盟会在南洋的活动、镇南关起义,以及廖仲恺遇刺、蒋介石软禁胡汉民等重大事件内幕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胡汉民(1879 -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西吉安。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1901年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1936年5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

《端纳回忆录》

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1875-1946),英籍澳人。人称“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外国在华人士之一”、“蒋委员长和蒋夫人的有名的澳籍顾问”、“最显赫的客卿”、“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洋政客”、“折射旧中国五光十色政治舞台的一面镜子”、“民国神秘洋客”、“著名西方记者和政客”、“顾问专业户”等。

端纳到达中国后,参与了革命党人的军事行动、光绪帝的被害、辛亥革命轶事等等众多政治事件,与袁世凯、冯国璋、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等人的来往密切并长期担任他们的顾问。他的经历,是一部清末至民国私人史。

内容简介

本书由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人)口述,美国记者E·A·泽勒帮助整理的回忆录,使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所写。本书告诉人们的,不是那些早已为人熟知,而是端那自己亲身参与或接触过的历史和人物功过,以及深蕴其中的种种内幕和因由:被袁世凯赶下台的孙中山后的生活与工作细节;1915年在报端披露中日“二十一条密约”,震惊中外;1931年,取得张学良信任,一手制订并全程参与张的戒毒治疗,东北易帜有其一份功劳;蒋介石是如何聘其为私人顾问的,陪侍时间之长,参与事件之多。直至西安事变中,一个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并成功和平解决事情,成就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颠峰为止。

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不小的轰动,被普遍视作是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写照,披露民国政坛秘闻的奇书。整理者泽勒一再强调“我完全笃信,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端纳先生和中国。”透过端纳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高层人物生活隐私及政坛上鲜为人知的秘辛,探触那段中国历史现实的核心。

作者简介

威廉·亨利·端纳(1875-1946),澳大利亚人。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自1903年踏上中国大地,先后担任张人俊、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蒋介石等人的顾问,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被称为“ 中国一号白人跟班” 和“最显赫的客卿”。在他如此长期的顾问生涯中,几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讨袁之役、中国参加欧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13年为孙中山撰写了一个对外宣言,人称“端纳的宣言”;1915年他在英文报纸上披露了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卖国密约;1931年参加李顿调查团与张学良关系密切, 亦师亦友, 东北易帜有他的一份功劳;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他第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40年初夏与蒋氏夫妻意见相左,出走香港。后被日军关押在菲律宾直至日本战败后,又回到中国。“生为中国之友,死愿永息此乡。”是端纳最后的心愿。1946年病逝,葬于上海宋氏陵园。

《容闳回忆录》

这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自传回忆,总结作者六十多年的经历,在“西学东渐”史尤其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认的重要地位,是所有留学国外的人都应该看的人生必读书。

这是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真实表述,他说:“推行我的教育计划,这是我对中国的永恒热爱的表现,同时也是我认为使中国走向改革和复兴的最为适宜的办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容闳1901年用英文写成的回忆录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的中文版本,由恽铁樵,徐凤石译成中文,名为《我在中国与美国的生活》。作者讲述了自己初蒙教育,学成归国后,从事经商,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受阻;寄妄于太平天国能够重建一个“新政”失败;入曾国藩幕,派往美国购买机器,建成江南制造局;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宜;出任留美学生监督时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副公使;参与“戊戌变法”的经历,一一细数。

作者简介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者。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大学毕业生。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55年回国。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1860年他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会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组织新军、办军校、改学制等七项“新政”建议,未被采纳。1863年入曾国藩幕,被派往美国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学之建议,被采纳。1872年—1875年初任留美学生监督,支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宜。1898年他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上海租界。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的张园会议(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遭清政府通缉,出逃香港,再度赴美。1910年他曾邀孙中山赴美商谈,表示支持革命。 1912年,逝世于美国。

作者简介

《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艺名梅兰芳。汉族,出身于北京的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享誉国内外,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齐白石回忆录》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外出游历。 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郑洞国(1903—1991年),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战功卓著,被公认为抗日英雄。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他脱离国民党阵营,毅然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逝世后受到两岸人民共同追悼。

《胡汉民回忆录》
胡汉民(1879 -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西吉安。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1901年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1936年5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

《端纳回忆录》
威廉亨利端纳(1875-1946),澳大利亚人。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自1903年踏上中国大地,先后担任张人俊、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蒋介石等人的顾问,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被称为“ 中国第一号白人跟班” 和“最显赫的客卿”。在他如此长期的顾问生涯中,几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讨袁之役、中国参加欧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13年为孙中山撰写了第一个对外宣言,人称“端纳的宣言”;1915年他第一个在英文报纸上披露了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卖国密约;1931年参加李顿调查团与张学良关系密切, 亦师亦友, 东北易帜有他的一份功劳;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他第一个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40年初夏与蒋氏夫妻意见相左,出走香港。后被日军关押在菲律宾直至日本战败后,又回到中国。
“生为中国之友,死愿永息此乡。”是端纳最后的心愿。1946 年病逝,葬于上海宋氏陵园。

《容闳回忆录》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者。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大学毕业生。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55年回国。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1860年他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会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组织新军、办军校、改学制等七项“新政”建议,未被采纳。1863年入曾国藩幕,被派往美国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学之建议,被采纳。1872年—1875年初任留美学生监督,支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宜。1898年他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上海租界。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的张园会议(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遭清政府通缉,出逃香港,再度赴美。1910年他曾邀孙中山赴美商谈,表示支持革命。 1912年,逝世于美国。

相关资料

(《齐白石回忆录》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我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                                                      ——罗家伦

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毕加索

我们从贝多芬身上认识了德国,从雨果身上了解了法国,而中国让世界记住的仅仅只是长城和秦俑。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我们还需要寻找更多类似齐白石那样有代表性的符号。——余秋雨

“先生才智学识,达练过人”,“久离乡井,祖国萦怀”。——孙中山

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无留学,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故欲述留学之渊源,不可不先知容闳。——1927年,《近代中国留学史》作者舒新城

“国家统一,伟业告成。你曾力将我们的主义宣示天下,使革命获得成功;南京一役,你更是奔走沪宁之间,尽力助我军民。每念及此,不胜感激。”——孙中山致端纳函,1912年3月21日

“清末民初,在华受聘的外国顾问不在少数,但大多数是在本国具有相当地位和声望的人。而象端纳这样的人,在其国内不过是当工人的一介平民,只身来到中国,居然能成为岑春煊、孙中山、袁世凯、蔡锷、张作霖等人的朋友或顾问,绝非偶然。”西安的局势是端纳先生奠定了基础,宋子文砌上墙,一苫上房顶的则是我。——宋美龄,1946年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本,东方出版社出版

《梅兰芳回忆录》,收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与《东游记》,与大师一起回顾舞榭歌台间的戏苑风华和悲喜人生

《齐白石回忆录》,一本农村穷苦人家孩子成长为艺术大师的真实记录

《郑洞国回忆录》,初次收录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其担任郑洞国副官日子的回忆

 《胡汉民回忆录》,国民党“三巨头”之一胡汉民回忆录,大陆初次结集出版,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胡汉民自述》为底本

★ 《端纳回忆录》,“中国第一号白人跟班”在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宋美龄身边的故事 

《容闳回忆录》,堪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中美交流历史的经典文本,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细述波澜壮阔的一生

目录

《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前 记编写说明第一集第一章 远东饭店的谈话第二章 梅家旧事第三章 幼年学艺的过程第四章 回忆四十年前的剧场第五章 一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第六章 养 鸽第七章 重演《金山寺》、《断桥》第八章 最早的青衣新腔第九章 多方面的学习第十章 一个重要的关键第十一章 回北京搭班的经过第二集第一章 时装新戏的初试第二章 第二次到上海第三章 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第四章 第三次到上海第五章 桐馨社第六章 新武汉第七章 春合社第三集第一章 《奇双会》第二章 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第三章 《童女斩蛇》第四章 我和余叔岩合作时期第五章 与杨小楼合作时期第六章 《霸王别姬》的编演第七章 “承华社”时期后 记东游记梅兰芳生平大事年表《齐白石回忆录》白石老人自述第一章:出生时的家庭状况第二章:从识字到上学第三章: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第四章:从雕花匠到画匠第五章:诗画篆刻渐渐成名第六章:五出五归第七章:定居北京第八章:避世时期附录1、《齐白石年谱》              胡适  黎锦熙  邓广铭2、《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受》              罗家伦《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第二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第三章 1927年后的十年征战第四章 抗日军兴第五章 远征印缅第六章 参加东北内战第七章 走向新的生活附录:我担任郑洞国副官的日子印度与缅甸 上海《胡汉民回忆录》第一部分 胡汉民自传关联一 胡汉民演讲:南洋与中国革命关联二 黄兴与胡汉民致谭德栋等书第二部分 胡汉民自传续编第三部分 回忆胡汉民先生胡展堂先生事略忆述胡展堂先生教授梧州中学时传播革命种子与收获之经过未入革命党前之胡汉民未入革命党前之胡汉民补述胡汉民入党时纪实与胡汉民先生游俄八个月之回想忆胡先生第四部分 胡汉民文稿选编一、哲人其萎,斯道长存——怀念中山先生二、弱势民族相扶将——回忆在海外活动的片断三、烈士赴义,精神不死《端纳回忆录》端纳“五说”及其他        张耀南第一章 开启中国顾问的传奇生涯第二章 成为举世瞩目的名记者第三章 中国式政治游戏的特质第四章 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核心第五章 调和革命党的权力内讧第六章 走进孙中山的世界第七章 陪孙中山向宋家求亲第八章 揭露二十一条要求的真相第九章 袁世凯兴亡秘辛第十章 中国首度踏上国际政治舞台第十一章 目击孙中山临终的一刻第十二章 蒋介石叱咤风云的日子第十三章 张学良公私生活搜秘第十四章 张学良的内心世界第十五章 与蒋氏夫妇形影不离的日子第十六章 西安事变中的蒋氏夫妇第十七章 蒋氏夫妇的内心世界《容闳回忆录》自 序第一章 幼稚时代第二章 小学时代第三章 初游美国第四章 中学时代第五章 大学时代第六章 学成归国第七章 入世谋生第八章 经商之阅历第九章 产茶区域之初次调查第十章 太平军中之访察第十一章 对于太平军战争之观感第十二章 太平县产茶地之旅行第十三章 与曾文正之谈话第十四章 购办机器第十五章 第二次归国第十六章 予之教育计划第十七章 经理留学事务所第十八章 秘鲁华工之调查第十九章 留学事务所之终局第二十章 北京之行与悼亡第二十一章 末次之归国第二十二章 戊戌政变代 跋容闳年表

节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民国名人回忆录系列-(全7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8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