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建军
页数:339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5329249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
为什么反对是必要的(代自序)
第一辑
随顺的平面化写作
——论陈忠实的前期创作状况
没有装进银盘的金橘
——评《沧浪之水》
被任性与仇恨奴役的单向度写作
——以残雪为例
一锅热气腾腾的烂粥
——评《看麦娘》
是大象,还是甲虫?
——评《檀香刑》
像蝴蝶一样飞舞的绣花碎片
——评《尘埃落定》
尴尬的跟班与小说的末路
——刘震云及其《手机》批判
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
——评《废都》
随意杜撰的反真实性写作
——再评《废都》
草率拟古的反现代性写作
——三评《废都》
消极写作的典型文本
——再评《怀念狼》兼论一种写作模式
第二辑
关于名气
关于酷评
写作的教养
文学因何而伟大
当代小说最缺什么
一顶并不合适的帽子
崇高的境遇及其他
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
当代文学亟须向外转
不从的精神与反对的自由
话语刀客与“流氓批评学”的崛起
虚构不如写实,长篇不如中篇
——二00四年小说写作一瞥
陶醉的权力与胡说的自由及其他
镜与真:当代文学的一种整体性匮乏
第三辑
论小说修辞的理论基源及定义
论小说修辞的道德效果
论小说修辞的主题效果
论小说的说服力
在谁的引领下节日般归来
——巴赫金的作者与人物关系理论批判
丛林四周的封锁线
——亨利·詹姆斯的“展示”理论批判
整体性、世界观及其他
在“描述”和“评价”之间摇摆
不及物动词的囚徒
卢伯克的标杆
跋:做文学的守护神
——读李建军的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
李建军,1963年生,陕西富县人。1986年从延安大学中文系提前一年毕业,并被破格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获硕士学位;1996~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小说理论研究及现当代小说评论。先后在各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百余篇。有专著《宁静的丰收》、《小说的纪律》、《小说修辞研究》、《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及编著《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等数种。曾获“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文艺争鸣》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北京文学》文学评论奖、《上海文学》优秀论文奖以及2002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本书特色
这套丛书共由10本组成,每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它们包括:王彬彬《一嘘三叹论文学》、王干《灌水时代》、黄发有《媒体制造》、李建军《必要的反对》、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贺仲明《真实的尺度》、张学昕《唯美的叙述》、张新颖《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杨扬《无限的增长》、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等。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当下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目录
为什么反对是必要的(代自序)
第一辑
随顺的平面化写作
——论陈忠实的前期创作状况
没有装进银盘的金橘
——评《沧浪之水》
被任性与仇恨奴役的单向度写作
——以残雪为例
一锅热气腾腾的烂粥
——评《看麦娘》
是大象,还是甲虫?
——评《檀香刑》
像蝴蝶一样飞舞的绣花碎片
——评《尘埃落定》
尴尬的跟班与小说的末路
——刘震云及其《手机》批判
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
——评《废都》
随意杜撰的反真实性写作
——再评《废都》
草率拟古的反现代性写作
——三评《废都》
消极写作的典型文本
——再评《怀念狼》兼论一种写作模式
第二辑
关于名气
关于酷评
写作的教养
文学因何而伟大
当代小说最缺什么
一顶并不合适的帽子
崇高的境遇及其他
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
当代文学亟须向外转
不从的精神与反对的自由
话语刀客与“流氓批评学”的崛起
虚构不如写实,长篇不如中篇
——二00四年小说写作一瞥
陶醉的权力与胡说的自由及其他
镜与真:当代文学的一种整体性匮乏
第三辑
论小说修辞的理论基源及定义
论小说修辞的道德效果
论小说修辞的主题效果
论小说的说服力
在谁的引领下节日般归来
——巴赫金的作者与人物关系理论批判
丛林四周的封锁线
——亨利·詹姆斯的“展示”理论批判
整体性、世界观及其他
在“描述”和“评价”之间摇摆
不及物动词的囚徒
卢伯克的标杆
跋:做文学的守护神
——读李建军的文学批评
节选
作者要了人物的命
小说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等手段写人的艺术,这意味着小说创作必然要涉及作者与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关系问题。是按照作者的价值观念、话语风格来统一人物的话语,还是让人物充分地享有对话权,让他在与作者及小说内部的其他人物平等对话中展开自己深层的心理世界,这构成了小说修辞理论研究作者与人物关系的两个不同的路向。布斯的小说修辞理论肯定了作者对于整个小说世界的主宰权,而巴赫金则倾向于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物一面。如果说布斯为作者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辩护,那么,巴赫金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限制作者滥用权力。事实上,一个小说家既可以选择突出作者形象的修辞策略,也可以选择把小说变成“杂语的小宇宙’’的让小说中的各种主体平等对话的修辞策略。问题在于,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都不应该破坏小说内部主体关系的平等与和谐,而一种常见的倾向是作者把人物变成了自己的影子,而不是独立的、有个性的生命体。
在《沧浪之水》中,作者的形象就过分膨胀,挤压了人物的生态空间。这绝不是□□人称叙事方式给人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从这部小说具有写实性质的单一的叙事视境看,作者将自己的气质、性格及价值观注人到池大为身上,而且还被部分地注入到其他一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硬塞给了小说中的人物,于是,就出现了几个人物都讲一样的话的现象。例如,在一个异化性的生存环境里,人必须放弃自己的尊严、人格、操守和立场,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来自体制的认可和奖赏,这既是小说中的人物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承受的痛苦,也是作者深恶痛绝的病态现象。但作者硬是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察,强加给了小说中的几个人物。
人必须放下尊严和清高,这才活得下去。这个道理,是由屈文琴□□次告诉池大为的:“你也不必把自己供得那么高。男子汉有本事就是达到目标,走哪条路其实是无所谓的。”(第38页)到后来,池大为的生活导师、一生穷困潦倒的“晏老师”又把几乎相同的道理讲了一遍:“人是什么东西,人是你要想着人是什么好东西,你一辈子苦恼就没个完。我年轻的时候,比你还清高,清高的结果是清而不高,白白的给别人做了垫脚的石头,到头来一钱不值一无所有一败涂地。”因此,他给池大为的忠告是顺势“人局”,“你想着自己顺那个势并不是向哪个人低头,这样你的苦恼就不是苦恼了”(□□47~148页)。同样的道理,第三次是由池大为的大学同学、已经在北京的某部委机关当了处长的许小曼老调重弹的:“……我是说,有些东西,一定要在那个位子上才会有,否则什么都没有,连尊严都没有。我的体会是尊严不能建立在一种空洞的骄傲之上。世界就是这样冷漠,甚至说□□。”(□□96页)到□后,池大为终于觉悟了,他说:“……横下心剪断了对世界的任何念想,舍弃了道义人格和良知,顺从了可亲可近可悲可鄙的现世主义。……对世界我无能为力,我有权利放弃……我感到了如释重负的轻松。那些猪人,还有狗人,其实是聪明的、幸福的人啊”(第263页),这种大彻大悟,使他终于决定重新做人了:“我发誓要重新做人,把过去的自己杀死。”(第264页)
很显然,作者把自己对消极现象的印象和不满,变成了人物的牢骚,从而使人物完全成了作者的话语载体。这里只存在作者的视角,说话的实际是作者一个人。这样做的结果,破坏了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及思想活动的真实性。巴赫金说,一个小说家,如果“不善于达到相对化的伽利略式语言意识的高度,对现实中正在形成的语言所具有的天然的双声性及内在的对话性充耳不闻,那么他永远不会理解、也不能实现小说体裁的潜力和任务”。小说体裁不允许作者主宰一切的独白,不允许作者专断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小说中的人物;它维护作者话语与人物话语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它要求作者把自己与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分离开来,形成两个足以产生对话关系的参与者,使人物具有自己的意识和丰富的、既不同于作者也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思想,使作者处于外位的立场。“作者作为积极的创造者应该处在他所创造的世界的边缘上,因为一旦他闯入这个世界,就会破坏它的审美稳定性”,所以,他“创造和加工人的内外边界”。在丧失了“边界”的小说世界,一个无法避免的后果是:作者要了人物的命。
无疑的,阎真先生是一位具有表现社会生活的执著热望与写作勇气的作家。他所叙写的生活风景让你觉得熟悉、亲切,但也让你疼痛和沉重。他写得实在太真实了。纯粹的道德姿态和批判的写作立场,使他的这部长篇小说蕴涵着一个很有价值的主题:揭示个体的人格被异己的社会所扭曲导致的人生幻灭。这个主题仿佛金橘,应该装在银盘里的。歌德说:“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银盘装着金橘。”正如爱克曼说的那样,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它适合用来表达我们对《沧浪之水》的遗憾和对阎真先生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