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必要的天使-中国好诗-第一季

封面

作者:臧棣著

页数:215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53338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将臧棣置放于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话语谱系当中,其重要性甚至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臧棣是具有“资历”的诗人中少数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本书完整地收入了臧棣近年来写作的大量以“丛书”为名的系列诗。对于这些“丛书”而言,臧棣有着他自己的写作策略和姿态——相互假借的譬喻方式,也多少带有一些诗人特殊的精神“癖好”。 臧棣的诗歌来自于其“日常细节”但是又能够予以精神超拔甚至自我寓言化。他对日常的神秘性、隐喻性和未知性的着迷与对语言修辞和经验的着迷是一体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日常领域是非常暧昧和神秘的,我着迷的仍是现实的抽象性。日常领域,日常事物,日常经验,对我来说,是需要用一种艺术实验才能抵达或捕捉的境界。”情感的物化,自然的情感化,日常的经验化,真实的内在化,经验的寓言化,这些是臧棣诗歌的日常表述。

作者简介

臧 棣 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出版诗集有《燕园纪事》《风吹草动》《新鲜的荆棘》《宇宙是扁的》《空城计》《未名湖》《慧根丛书》等。曾获评为《南方文坛》杂志「2005年度批评家奖」「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1979~2005中国十大先锋诗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第三届「珠江国际诗歌节大奖」「当代十大新锐诗人」「汉语诗歌双年十佳诗人」、首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8年度诗人奖」、首届苏曼殊诗歌奖。

本书特色

将《必要的天使》的作者臧棣置放于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话语谱系当中,其重要性甚至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臧棣是具有“资历”的诗人中少数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本书完整地收入了臧棣近年来写作的大量以“丛书”为名的系列诗。对于这些“丛书”而言,臧棣有着他自己的写作策略和姿态——相互假借的譬喻方式,也多少带有一些诗人特殊的精神“癖好”。臧棣的诗歌来自于其“日常细节”但是又能够予以精神超拔甚至自我寓言化。他对日常的神秘性、隐喻性和未知性的着迷与对语言修辞和经验的着迷是一体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日常领域是非常暧昧和神秘的,我着迷的仍是现实的抽象性。日常领域,日常事物,日常经验,对我来说,是需要用一种艺术实验才能抵达或捕捉的境界。”情感的物化,自然的情感化,日常的经验化,真实的内在化,经验的寓言化,这些是臧棣诗歌的日常表述。

目录

第一辑 必要的天使丛书

芹菜的琴丛书/020

冬天的锤子丛书/021

作为一个签名的落日丛书/022

红柳丛书/023

薰衣草丛书/024

真实的瞬间丛书/026

鲍鱼无法想象诗歌中没有鲍鱼丛书/027

写给喜鹊的信丛书/029

孔雀的报复丛书/030

世界末日丛书/031

世界睡眠日丛书/033

世界诗人日丛书/034

你所能想到的全部理都是对的丛书/035

皆寂寞丛书/036

必要的天使丛书/037

私人鸟类学丛书/038

小挽歌丛书/039

我们的沉默细得像一颗白色的子弹丛书/040

艾曼纽·丽娃丛书/041

挖掘丛书/042

儿童医院里的吊瓶丛书/043

这前提或者这礼物难道还不够好丛书/044

2013年端午节丛书/045

望星空丛书/046

野狗丛书/048

突发事件丛书/049

我现在有理由认为一切都是丛书/050

被解放的姜戈遇到了技术原因丛书/052

参观对象丛书/054

洗礼丛书/055

农事诗丛书/056

最好吃的西红柿丛书/057

我们身上的发条丛书/058

万一我们的洞穴不是我们的玩笑呢丛书/059

空拳般的黄花岭丛书/061

神农山下丛书/063

语言是一种开始丛书/065

第二辑 斩首的邀请丛书

有时丛书/068

鹅耳枥丛书/069

就好像太阳是一只狐狸丛书/071

生日诗,或反动的迷惑丛书/072

斩首的邀请丛书/073

最后的边界丛书/075

直到你记住为止丛书/076

纪念王小波丛书/077

过于激烈的缓慢丛书/078

2013年愚人节丛书/079

愚人节前的颂歌丛书/080

丁香丛书/082

纪念华莱士·史蒂文斯丛书/083

事实上你已不可能虚度春天丛书/084

死猪丛书/085

越冬丛书/086

真实的逆转丛书/087

过年丛书/088

年夜饭丛书/089

波拉尼奥丛书/091

纪念马雁丛书/092

信物学丛书/093

有一种悬念叫羞耻丛书/094

好色的蔬菜丛书/095

最隐秘的猎物丛书/097

解冻指南丛书/098

最露骨的暗示丛书/099

重读塞利纳丛书/101

冬天的秘密丛书/102

北就阴霾史丛书/103

第三辑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丛书

小神话丛书/106

伟大的捕捉丛书/107

就仿佛我的罪比我深刻丛书/108

获奖的影子丛书/109

雪人学丛书/110

比敬畏更雪白丛书/111

只有永远的雪丛书/112

秘密诗学丛书/113

尖锐的信任丛书/114

明天就是圣诞节丛书/115

我们的空气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味道丛书/116

假如你的眼光不是像真理一样挑剔丛书/117

倒计时丛书/118

来自深处的声音丛书/119

波浪的眼光始终是最准确的丛书/120

比太平洋更深的地方丛书/121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丛书/122

反思想丛书/123

就是这样丛书/124

西红柿城堡丛书/125

候鸟丛书/126

假如还有机会去伊斯坦布尔的话丛书/127

比早餐更早的马尔马拉海丛书/129

博斯普鲁斯海峡丛书/130

金角湾丛书/132

茴香酒丛书/133

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早餐丛书/135

鳗鱼汤丛书/137

入秋以来最晃眼的东西丛书/138

新颖的悲哀丛书/139

早市上的气球丛书/140

最好的眼光丛书/141

走光丛书/142

六十年不遇丛书/143

通往金胡杨林丛书/144

昆仑山下,或虽然很渺小协会丛书/145

骆驼刺丛书/146

第四辑 生活是怎么炼成的丛书

新雪丛书/148

纪念辛波丝卡丛书/149

非常钩子丛书/150

假如没有雪的团结丛书/151

我潜伏我丛书/152

能见度丛书/153

万象丛书/154

苍鹰丛书/155

秋天的屏风丛书/156

纪念王尔德丛书/157

麒麟草丛书/159

女郎花丛书/161

盲弹丛书/162

乌鸦节丛书/164

蘑菇丛书/165

纪念柳原白莲丛书/166

冰岛温泉丛书/168

能登半岛丛书/169

雷克雅未克丛书/171

只有最真实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丛书/173

红心丛书/175

每个毛孔丛书/177

上海的早晨丛书/178

大海的角色丛书/180

纪念艾米·怀恩豪斯丛书/181

空壳丛书/182

加入寂静丛书/184

温床丛书/185

蚯蚓丛书/186

漂流瓶丛书/187

蜥蜴丛书/188

慢雨丛书/189

防波堤丛书/190

绣球花又名紫阳花丛书/192

回火丛书/194

晚霞丛书/195

生活是怎么炼成的丛书/196

迷人的海丛书/198

和大海有关的距离丛书/199

剥洋葱丛书/200

飞花丛书/202

近况如何丛书/203

循环诗学丛书/204

野草丛书/206

野天丛书/207

小世界到底有多小丛书/208

像雪山一样升起丛书/209

樱花丛书/210

替罪羊丛书/211

在此之前丛书/213

前言

打开“丛书”第一页

霍俊明

2015年的春深时节,海棠花满树夭夭。臧棣偶然说起他父母的居所,我竟然发现我住的老式楼房只与他们隔着一条马路。这必然是一种因果。

想想,读臧棣的诗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和臧棣交往也很多年,可是我一直没有对臧棣的诗歌有完整性的发言。在我看来,解读臧棣的诗歌是有难度的。甚至在2004年首都师大的校园读诗会臧棣的专场我都没有露面。这实际上也是我对诗歌和臧棣的尊重,说实话,那时我不一定能够完全读懂臧棣这样一个特殊的诗人。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臧棣及其诗不可解读,甚至有几篇关于臧棣的评论非常精准。在石家庄陈超老师的诗学课上,陈超曾经细读过臧棣的《菠菜》那首诗,“美丽的菠菜不曾把你/藏在它们的绿衬衣里。/你甚至没有穿过/任何一种绿颜色的衬衣,/你回避了这样的形象/而我能更清楚地记得/你深默的肉体就像/一粒极端的种子/为什么菠菜看起来/是美丽的?为什么/我知道你会想到/但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冲洗菠菜时感到/它们碧绿的质量摸上去/就像是我和植物的孩子。/如此,菠菜回答了/我们怎样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见对他们来说,并不存在的天使的问题。/菠菜的美丽是脆弱的/当我们面对一个只有50平方米的/标准空间时,鲜明的菠菜/是最脆弱的政治。表面上,/它们有些零乱,不易清理;/它们的美丽也可以说/是由烦琐的力量来维持的/而它们的营养纠正了/它们的价格,不左也不右”。洪子诚先生在北京新诗课堂上也曾与学生细读过此诗。因为多年来我喜欢在春天时节吃菠菜,又往往有些不合时宜地想到老家的菜园。就这样多年来臧棣的绿绿的菠菜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一直挥之不去。记得当年河北师大校园里有一个女生爱穿绿裙子,我就禁不住想到臧棣诗歌中的“绿颜色的衬衣”。这也是我当时对青春的理解和假借——美丽而脆弱,日常而恍惚。而当多年过去,臧棣的诗集稿电子版在2015年春天发给我的时候,第一首诗竟然还是与日常生活“蔬菜”(比如还写到“最好吃的西红柿”、“西红柿城堡”、“好色的蔬菜”等诗)相关的诗《芹菜的琴丛书》。我喜欢那根日常的“碧绿的琴弦”,也许只有诗人通过语言能够去弹拨它特殊的声响。我也好奇为什么臧棣在这本诗集中那么多次写到蔬菜?新鲜的颜色醒目的蔬菜?那些红通通圆滚滚的诗歌中的“西红柿”表达了什么?这可能就是属于臧棣的特殊方式的“日常化精神隐喻”。而有时候元写作意义上的“诗歌红”“诗歌绿”“诗歌氨基酸”就是臧棣对这些物象之象征所在和精神指向的最好回答。有时候借助于蔬菜这些最日常之物臧棣也暧昧地笑着,玩点反拨惯性和“反思想”的“后空翻”一样的游戏。

那就从这个“丛书”的第一页开始读下去吧!

实际上,臧棣的诗歌在解读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着陆点和入口。而我想就诗界对他谈论的相对较少的那个点切入。这就是臧棣诗歌的“日常表述”。

臧棣近年来写作了大量“丛书”“协会”系列的诗。有时候我也很好奇,如果把这些诗题目当中的“丛书”“协会”二字去掉,会对诗歌的整体品质有怎样的影响呢?当臧棣看到我这个疑问,他肯定会笑起来。这可能正是诗人的品性使然。具体对于那些“丛书”而言,臧棣有着他自己的写作策略和姿态——相互假借的譬喻方式。甚至这多少带有点诗人特殊的精神“癖好”。

我在读北岛《今天》民刊的时候,在读者来信中有一个北京的中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中学生叫臧力,我们知道臧棣的本名就是臧力。在2015年春天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研讨会后午饭的时候,我向臧棣求证此事。他当时也有些恍惚,还有这事儿?臧棣说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是当时北京有好几个叫臧力的,于是他就改了名。四月的窗外,院子里那棵巨大的海棠满树繁华开得有些夸张而惨烈。不管当年给《今天》编辑部写信的那个中学生是不是臧棣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写作的命运。

后来,臧棣曾经在那篇举国搅动的长篇访谈中批评过北岛。这甚至还成为了一段时间内诗歌界关注和评骘的焦点。也曾有诗人和媒体向我问及此事,我都避而不谈。我想说的是,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讨论在诗歌范围之内就是正常合理的事情。尤其对于中国诗人而言,从来都不可能有“共识”和“团结”的事儿,而很多诗人沆瀣一气倒是显豁的事实。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臧棣在文章里批评北岛是无可厚非的,也许这在一些诗人看来属于诗歌“话语权”的争夺。至于其中臧棣的观点和姿态则必然因旁人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会有大相径庭的观感。还是搁置这个难缠的问题,回到臧棣的诗歌本身。

在诗歌圈,我曾听闻持不同诗学态度的人对臧棣的批评和微词,甚至有人说臧棣想当北京诗歌界的“老大”。嘿嘿,这多少有些戏剧性和黑色幽默的成分。但是,这个问题与我无关,可能与臧棣也无关。在我与臧棣的交往中我觉得和他谈论诗歌和见面都很舒服。这个没有办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然,就诗歌写作自身而言,我对臧棣的一部分诗还是抱有保留态度的。但是将臧棣置放于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话语谱系当中,其重要性甚至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臧棣是具有“资历”的诗人中少数的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

我尤其喜欢臧棣诗歌的“精神譬喻学”和特殊的“转喻”方式——相似性、距离感和差异性的奇妙而颤栗的糅合。这也是通过诗歌的方式对语言、现实和时间的重组和再塑。臧棣的诗有时候看起来总是在顾左右而言他,绕来绕去旁敲侧击,但是仔细阅读会发现又几乎没有一个词语是多余的,总是在层层递进。这些词语也大体是在一首诗中发生的精神原点上聚拢。这个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写作的话语习惯表达多少成为惯性的时候。

我喜欢臧棣的诗歌来自于其“日常细节”但是又能够予以精神超拔甚至自我寓言化的写作方式。很多人指认臧棣是技术派和风格癖,甚至属于炫技派,我却对此不以为然。我会一再强调“日常生活”在臧棣诗歌中的无处不在的重要性(甚至会有雾霾和北京特大暴雨这样的“大现实”题材的处理),一再强调他的技术和及物性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臧棣诗歌的调性特征。

再明确一点说,我认为臧棣是最为谙熟日常生活与写作转换的“互文性”奥秘的诗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日常的语言发现和修辞提升。这实际上恰恰进一步维护了修辞的合法性,为新诗的话语合法性辩护。如果一个诗人只在表层意义上“从日常到日常”,这该是多么地平庸!而恰恰是很多诗人的“日常写作”不是建立于个体主体性和感受力基础之上的“灵魂的激荡”,更多是沦为“记录表皮疼痛的日记”。很多诗人写作现实的时候缺乏必要的转换、过滤、变形和提升的能力。当臧棣的这种“日常”的细节化、精神性、象征性和修辞化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更为“内在的及物性”话语方式在1990年代诗歌话语谱系中的重要性。而在同时代的诗人那里,并不乏见精神性甚至个体乌托邦以及向西方文学大师致敬的对话调性的仿写者,但是他们缺少的就是本土经验与语言的容留能力。而臧棣的诗歌恰好有力地回应了诗学问题——修辞、风格、技术、经验、日常的复杂关系。臧棣在1990年代有一首诗几乎从来没有人提及过——《在楼梯上》,“我坐在十五层的一级楼梯上/感到整座大楼就像黑夜的一个鸟巢/像是有巨大的翅膀摩挲我的困倦/在那里,没有任何阴影能够存活/幽灵和我挤靠在一起,呼吸着宁静和往事”。臧棣的这首诗歌非常好的将经验、现实和想象整体性融合起来,从而在诗歌的戏剧化和叙事性中呈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灵魂与思想方式。没有像当时其他的诗人那样将情感、理性放置在虚幻高蹈的乌托邦世界,诗人是在我们无比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极其深邃的掘进了生活和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双重黑暗与虚空。偶然停开的电梯将阴郁和黑暗中的真实一层层袒露出来。电梯和楼梯,丢失或损坏的灯泡显然构置成了极富象征意味的戏剧性场景。而电灯的开关则是戏剧性场景中最为关键的道具,它打开的不仅是楼道中的现实,而且还关涉着城市生活的精神事实。而更富戏剧性甚至也更为荒诞的却在于楼道里的电灯本应带来的光亮却在诗歌的语言化和生存的真实场景中被一再搁置,“明亮”成了缺席者。而那些损坏或失踪的灯泡正在使整座居民楼微微颤动,这就是精神事实和主观性主体对现实的再造。一段攀爬中的黑暗和身上沾染的灰尘都证实了生活是如此的实实在在,又是如此实实在在的被日常化的飞速上升和下降的电梯式的现代都市生活所遮蔽和隐瞒。生存的真实场景的一角被诗人有力地掀开。那扑面而来的可能正是每一个人都蒙在鼓里又不敢正视的场景。而我们见证了诗人在日常化的生存场景中以冷峻的智性和观照给我们带来的寒冷的闪电与灵魂的惊悸。

这就是在“已知”中寻找“未知”,涉及日常的话就是“日常的语言文化再生产”。

诗歌“风箱”内部的黑暗与天空的闪电恰好就是诗人要去发现的互补性空间。

对于臧棣来说对日常神秘性、隐喻性和未知性的着迷与对语言修辞和经验的着迷本来就是一体的。正如臧棣自己说的“日常领域是非常暧昧和神秘的,我着迷的仍是现实的抽象性。日常领域,日常事物,日常经验,对我来说,是需要用一种艺术实验才能抵达或捕捉的境界”。情感的物化,自然的情感化,日常的经验化,真实的内在化,经验的寓言化。这就是臧棣日常表述中不可绕开的部分。

对于日常情境和愈益吊诡难以想象的中国现实而言,我们没有必要去探究臧棣所说的“必要的天使”是什么?但是在暗夜里,医院的迷宫和颠簸的时间波涛里,我们体验到了疾病、领略了黑暗,还有一丝丝来自于日常的恐惧和追挽。

也许这就是诗人的命运——将命运转换为诗,将现实提升为语言。

2015年夏初改定

节选

芹菜的琴丛书

我用芹菜做了

一把琴,它也许是世界上

最瘦的琴。看上去同样很新鲜。

碧绿的琴弦,镇静如

你遇到了宇宙中最难的事情

但并不缺少线索。

弹奏它时,我确信

你有一双手,不仅我没见过,

死神也没见过。

冬天的锤子丛书

空气的锤子落下来

砸在死硬的冻冰上。

我,很像那个被砸过的坑眼,

有人也很像那些飞溅的冰茬;

而锤子使了这么大劲儿,

你应该很像那个听起来很响的声音;

但是很奇怪,我们等了这么久,

却只有喜鹊起伏在美丽的错误中。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必要的天使-中国好诗-第一季》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4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