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雁,吴冰沁注评
页数:161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94081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李雁编著的《元散曲》,所选散曲作品以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主要依据,参酌其他底本。内容全面,并附有大量的注评,是一部元曲集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及知识性,不仅可供戏曲研究者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从中可对元曲的辉煌历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作者简介
李雁,山东龙口人,文学博士,教授。现为齐鲁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学,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近年来在《文学遗产》、《齐鲁学刊》等学术刊物独立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谢灵运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等三部,主编《新编高等中国语文》(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教材一部。
本书特色
元散曲意趣鲜活灵动,今天读来,仍然亲切感人。相对于此前的唐诗、宋词,元散曲就是元代人类流行歌曲,其中一些作品因为得到了后人广泛的认可,最终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出于对中国诗歌传统的尊重,本书在梳理所选散曲的词句、文意的同时,尽量把相关意象和此前同类作品(如现代诗歌以及今天的流行歌曲)之间关联起来解读,力求把具体作品置于大的文学背景下来欣赏其艺术上的独特之处。为贴合元代散曲轻松而无拘束的总体风格,本书行文力避深晦艰涩,语言张驰有度,平易流畅,在深入阐释原作丰富性深刻性的同时,也使本书具备了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节选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 原秀容(今山西忻州) 人。七岁能诗,十四岁师从郝天挺学习经书达六载之 久,金兴定五年(1221 年)中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鸿词科,授 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 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后受诏入汴京(今开封) ,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 转员外郎。金亡被俘,押山东聊城看管,辗转济南、 冠县一带,五十岁得 隐居故里,潜心著述。元好问在金元之际大有文名, 尤工诗词,风格沉郁, 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元好问还是最早从事散曲创作的 文人之一,今存散曲 不足十首。 【双调·三奠子】 怅韶光流转,无计流连。行乐地,一凄然。笙 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 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 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元曲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入戏演唱,即杂剧 的唱曲部分,或称“剧 曲”;另一种就是散曲,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只供 清唱吟咏,没有动作、 道白,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另一种诗体,起源于 金元时的北方,故 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 带过曲等几种形式。 小令又称“叶儿”,以一支独立的曲子为限。本首【 双调·三奠子】就是 一支小令,“双调”是这支曲子的宫调,就如同今天 音乐中的调式。“三 奠子”是这支曲子的名称,也叫曲牌。按,崔令钦《 教坊记》载有《奠 璧子》的曲名。据《古今词话·词辨》卷下载:“唐 宋未有是曲,元遗山《锦 机集》中有三阕,传是奠酒、奠谷、奠璧也。”元好 问的【三奠子】或 得名于此。《古今词话》又引《金元言行录》云:“ 遗山有《锦机集》,其 【三奠子】【小圣乐】【松液凝空】,自制曲也。” 按此中所说【松液凝空】 一曲今已亡佚,余二曲【小圣乐】见后,是将原来的 词牌直接用作元散 曲的曲牌。而【三奠子】却是在元词牌的基础上自家 重新创制的,当为 元好问清明节时祭奠亡妻之作。 元好问年十八娶妻,发妻张氏是同郡尚书张翰之 女。二人婚后育有 一子三女:长子元干、长女元真、次女元严、三女元 秀。虽然生逢乱世, 饱经劫难,但夫妻二人却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不 幸的是张氏于金哀 宗正大八年(1231年)病殁,其时元好问年四十二。 此前两年,元好问 母亲过世;后两年元兵攻入汴京,元好问被拘管而流 落山东。家亡与国 破接踵而至,使他对人生苦难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本曲上半部分写眼前之景。随着时光的流逝,那 美好的一切都已无 可挽回,没有谁能留住过去。韶光:美好的时光,指 当年两人共同相处 的日子。当初一起行乐的地方,现在给人带来的却只 是满目凄然。“笙 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在历经生死存亡的磨难后 ,这句话里包含着 对人生的思考:寒食清明这一派快乐的笙歌过后,那 盛开的桃花也必将 随风飘零,如同作者已失去的那种“连环玉,回文锦 ”般的美好生活一样。 连环玉:暗用众所周知的杨玉环与李隆基的典故,回 文锦:前秦时苏若 兰仪容秀丽,兼有文采,深得丈夫窦滔敬重。窦滔到 襄阳做官,若兰织 成五色锦缎,其中绣有八百余字,无论正读反读、横 读斜读,均可成诗, 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便是著名的《回文璇玑图 》。后来回文锦字 遂成为诗人们表达夫妻相爱的常用典故。我们从这两 句里不仅可以看到 元好问夫妻之间的恩爱,同时也可以间接了解到元好 问的妻子张氏应该 是个颇具文采的才女。 下半部分着重写自己如今的孤独和寂寞。“芳尘 未远,幽意谁传?” 强调虽然其人其事如在眼前,但却已是永世隔绝,正 所谓“脉脉此情谁 诉”。而最后“南楼月”与“西窗 雨”既是写景,也是用典。宋晏 殊【采桑子】词云:“南楼把手 凭肩处,风月应知。别后除非, 梦里时时得见伊。”而唐刘禹 锡《夜雨寄北》诗云:“君问 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无论是“南楼月” 还是“西窗雨”,都象征着过去两 人美满幸福的生活,对比今天的孤寂, 作者用了“夜如年”三个字,把自己因相思不眠而倍 感长夜漫漫的煎熬 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般说来,与诗词相比,散曲 较少用典。但本曲 正处于宋词与元曲之间,加之作者学问富赡,故能援 例用事,化用前人 诗词,并能融入画面情境,境界浑然。即便不完全明 白原典出处,也不 难理解其中用意,颇见作者手段之高明。 共同生活了二十五年,张氏之亡故给作者内心带 来了极度的伤痛, 故此曲哀怨缠绵,感人肺腑。比之于唐诗,其凄切之 情不亚于元稹《遣 悲怀》的“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比 之于宋词,其追思 之情不亚于苏轼【江城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 思量,自难忘”。 除此曲外,作者在另一首【洞仙歌】中曾有“无复求 凰”之语,已决意 今后不再续弦复娶,可见情意之真切,绝非故作深沉 之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