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宏斌
页数:25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0101592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华一体而多元的局面所蕴涵的不仅仅只是华夏民族在政治上的一体,还是文化上的共体,而且政治上的一体得以维持更在于后者文化的力量。文化共体并不意味着多元民族所凝聚的文化的单一性,而在于在多元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公共的文化信仰共同体;文化共体支撑政治一体也不意味着文化取消了政治的功能,没有在政治上合理安排各个民族、不同族属的政治权利以及利益,而在于文化上包容了政治的诉求,消解了政治与文化的紧张,将之政治的问题纳之于文化的框架之下。鲜卑拓跋氏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其统治的需要,不得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接纳,不得不对汉人士大夫进行拉拢和任用。这种混杂了各种族属的政权在政治上完成一体的建构之后,必然要对文化上的认同进行建构,而汉化就成为其唯一的选择,汉化的过程既是建构自己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同。本书第一章,总论国家政治上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上的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第二章,重点在于统括梳理拓跋氏自建国以来到六镇之乱前,整个汉化,或言中国化的过程,呈现一幅拓跋氏政权从被动到主动实施汉化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图景。第三章,以“崔浩之死”的历史背景为入手处,在考察崔浩之死原因的同时,寻绎拓跋氏政权在政治权力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第四章,考查孝文帝从平城到洛阳的迁都历史,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内在心理和必然选择,点出其为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文化主体性的认同所作出的努力。第五章,以王肃北逃的事件为切入点,表明王肃带给北魏的制度意义和文化含义,着重其“斯文在兹”的内涵。第六章,拈出孝文帝姓氏厘定和划定士族的深层因素,不过是文化上的政治认同,即北魏四姓与“勋臣八姓”的界定,源于其利益的划分。第七章,着眼于北魏末年的六镇之叛,分析其叛乱的缘起以及政权不能维持的深层因素,正在于文化上难认同,制度上没有合理安排利益的分配。
作者简介
张宏斌,男,河南沈丘人,201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学位,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宗教学博士后出站,同年7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儒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出版有《宗法性传统宗教》(合最),并在核心期刊《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原道》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本书特色
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入主中原,统治中 国一百多年,其国家体制建构和国家文化认同必然有 其可圈可点之处。张宏斌编最的《国家建构与文化认 同–以北魏的兴废进行的考查》希冀从北魏兴废的历 史教训和经验中寻绎中华民族得以整合为一个政治与 文化共同体的线索,探讨北魏政冶、文化制度之所以 如是的内在逻辑。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北魏政权如何 政治制度设计上合理地安排众多不同族属,乃至利益 集团的诉求,这可以视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重新厘定 各方关系,重新定位不同的角色,建构新的国家的一 面;而后系统分析了其如何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撷取共 同的价值,形成主流的文化意识,这可视为取得政治 认同之后,重新建构新的文化认同,形成新的国家认 同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