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德] 亚瑟·叔本华 著,石磊 译
页数:261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44926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亚瑟·叔本华著的《叔本华论意识与品德》的其中一个内容,即是叔本华的伦理学方面的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这是丹麦皇家科学院悬奖征求一篇讨论道德渊源或基础的论文时,叔本华参加所写的论文,可是,虽然提出论文的只有他一个,却没有被丹麦皇家科学院接受,所以,在1841年,叔本华便以现在的这个题目将它们出版。他的这种伦理学,是叔本华的主观因素,同时也是决定性的因素:这种伦理学可能引起的问题要比它所解决的问题更加多些。
作者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论意志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附录与补遗》等。
本书特色
精华最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
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
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处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经典。
这部文丛,不仅涵盖了人类最具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虽然这些经典智慧,在人类各种语言中均有不同译本,被各国人们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计其数的人受益终生。亚瑟·叔本华著的《叔本华论意识与品德》是该文丛之一。
目录
(一)论康德道德学的基础
(二)论康德道德学的主要原则
二、论意志
(一)在自我意识面前的意志
(二)在他物意识面前的意志(1)
(三)在他物意识面前的意志(2)
三、论德行
(一)德行的标准
(二)德行的动机
(三)公正的德行
(四)仁爱的德行
四、论主体的客体
(一)论主体的第一类客体(1)
(二)论主体的第一类客体(2)
(三)论主体的第二类客体(1)
(四)论主体的第二类客体(2)
(五)论主体的第三类客体
(六)论主体的第四类客体
五、论人生
(一)论人生的痛苦
(二)论人生的虚无
(三)论人生的永存(对话录)
(四)论人生的心理活动
(五)论人生的得失
六、论生存
(一)论教育
(二)论女人
(三)论噪音
(四)论自杀
节选
只有这种同情才是一切自发的公正和一切真诚的仁爱之真正基础,只有发端于同情的行为才有其道德价值,而源自于任何其他动机的所有行为则没有什么价值。当另一人的痛苦不幸激荡我内心的同情之感时,他的福与祸立刻牵动我心,虽然不总是达到同一程度,但我感觉就像我自己的祸福一样。因此我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便不再是绝对的了。
毫无疑问,这种作用令人惊讶,确实难以理解。事实上,它才是伦理学的真正神秘之处,它的原初现象及其界线,只有先验思辨才敢逾越一步。在这里,我们看到,自然之光(古时神学家称之为理性)彻底把存在物与存在物分开的界墙已经坍塌,非自我和自我已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我准备暂时不谈对这一谜团的形而上学解释,而首先探索是否自发的公正和真正仁爱是真正从同情产生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道德的终极基础,并且已经证明它存在于人性自身。然而这一基础也不能成为伦理学的一个问题,但却会像其他每个终极事实本身那样,成为形而上学的一个问题。不过形而上学对这首要的伦理学现象提供的这一解答,不属于丹麦皇家科学院提出的纯属其基础问题范围的;因此我仅能提出这先验的解释作为非实质性附件列于最后,由读者自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