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研究-一个生存现象学视角的探索

封面

作者:刘贵祥

页数:29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681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是其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及哲学变革的枢轴。《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研究–一个生存现象学视角的探索/兰州大学敦煌学与人文科学系列研究哲学丛书》致力于追问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如何可能”。为此,作者分别从发生线索、文本依据、主要内容、通达视域、理论意义五个方面对该主题予以探讨。全书自觉将马克思哲学重置于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之中,以生存现象学为视角,指证马克思学说的性质本质上是历史现象学的。这一指证既超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种对立”,也构成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前提。

作者简介

  刘贵祥,哲学博士,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传统。目前在《南京大学学报》《现代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5项,教学研究项目2项。

目录

绪论

引言 恢复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原初形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对立及其根源

第二节 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

一 实践概念的困境及界定

二 恢复感性活动的必要性

三 重提感性活动的重要性

第三节 马克思感性活动论如何借鉴现象学方法

第一章 当代西方哲学家对马克思感性活动论的解读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误读”:一种新时代的关于劳动的形而上学

一 恩格斯的论断和海德格尔的挑战

二 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本质区别:两种不同的劳动对象化观点

三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致思的相通和差异

第二节 马尔库塞的“发展”:从劳动解放论到爱欲解放论

一 《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概要》的初步尝试

二 劳动如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三 爱欲解放论与“新感性”的生成

第三节 哈贝马斯的“重建”:感性活动的二重裂变

一 马克思的贡献:通过“社会劳动”对黑格尔批判的批判

二 马克思的失误:把交往活动归结为工具活动

三 历史唯物主义与“认识批判危机”

小结 马克思感性活动论与意识现象学的空场

第二章 感性活动的自明性与黑格尔哲学批判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基本困境与黑格尔哲学的形式统

一 近代哲学的基本困境

二 黑格尔哲学的形式统一

三 重审《精神现象学》的开端

第二节 费尔巴哈哲学的突破和局限

一 感性对象性与意识内在性的基本对立

二 感性直观与重返意识内在性的必然性

第三节 感性活动本体论与“思想居所的革命”

一 感性活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二 感性活动作为“形式指示”及其三重规定性

三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五次批判

小结感性活动论对心物二元论的统摄与超越

第三章 感性活动的自否定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巴黎手稿》之现象学解:感性活动作为异化劳动

一 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与异化劳动

二 从异化劳动到劳动异化

三 从劳动异化到劳动对象化

四 从劳动对象化到对象性活动

五 马克思的“存在论差异”:对象化和异化区分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感性活动作为物质生产活动

一 马克思论存在: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二 马克思论时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三 马克思论“真实的思想的过程”

第三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感性活动作为“赋形之火的活劳动”

一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方法论前提

二 抽象如何成为统治:商品、货币和资本的生存现象学分析

三 “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感性活动的自否定机制

小结《资本论》与马克思思想的科学与哲学之争

第四章 感性活动的社会性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

第一节 共产主义为何不只是“党派”和“世界观”

一 马克思早期对共产主义的看法

二 共产主义诸形态及其批判

三 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两种通常误读

第二节 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意义的自行道出”如何可能

一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二 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三 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运动与现代性视域中的个体生存

一 施蒂纳形而上学批判的内在冲突

二 马克思的反批判:个体存在的历史生成和社会维度

三 现代性视域中的个体生存

小结共产主义运动与人道主义和实证主义之争

第五章 感性活动论与现代性问题

第一节 感性活动论与哲学终结论

一 马克思终结了何种意义上的哲学

二 马克思哲学与世界观

三 “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的关系

第二节 感性活动论与欧洲虚无主义

一 海德格尔理解的虚无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根据”

三 感性活动论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第三节 感性活动论与现代性悖论

一 感性活动论与启蒙理性、浪漫主义

二 马克思视域中的现代性悖论及其根源

三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余论 感性活动本体论如何成为沟通中西哲学的中介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研究-一个生存现象学视角的探索》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3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