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编
页数:693页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02344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纪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2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探索与创新》一书,共收录来自学院现任教师的57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各位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年来科研积累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学院教师的学术传承、现实关怀与创新精神。这些论文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6个二级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领域。从整体上看,这些论文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立足时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实际,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现实的结合,系统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现实、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结合,研究“四个选择”等基本问题。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编委会主任为郝立新和杨凤城老师,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包括王易、吉昌华、刘建军、齐鹏飞、张雷声、张旭、陈崎、侯衍社、郗戈、秦宣和梁树发老师。
本书特色
为纪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2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探索与创新》一书,共收录来自学院现任教师的57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各位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年来科研积累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学院教师的学术传承、现实关怀与创新精神。这些论文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6个二级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领域。从整体上看,这些论文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立足时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实际,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现实的结合,系统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现实、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结合,研究“四个选择”等基本问题。
目录
——评经济思想史上关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事实还是价值?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 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认识 ——以MEGA2为基础 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探析 ——兼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地位 自由、平等与所有权:《资本论》与近代政治哲学传统 重思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维度的考察 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形而上学问题 ——兼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的批评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发展及科学内涵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评西方学者对《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研究 英语世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方式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的证伪 ——对巴兰和斯威齐的一个批判 “批判实在”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关系研究 平等的边界:G.A.科恩与罗尔斯关于平等的论战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如何把握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与社会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样形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尝试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研究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袖人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论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互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的相互映射 试论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 环境成本认识分歧的比较及其现实意义中共党史党建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试论中共党史90年的历史分期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科学运用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考察 中共对理想信念信仰问题认识的历史考察:1978.12—1992.2 《爱尔福特纲领》及考茨基的“解说”在华早期传播与中共之关系 发展、巩固与改造:毛泽东党建思想之嬗变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妇女解放理论的开创与发展 论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在共产国际的工作和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中国与西方国家党政关系比较研究 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难点及对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会外部关系的规定与处理 长治老区互助组织与社会主义 ——山西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新解读 试析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特征 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走向延安 1949—1957:马列主义进大学 ——苏联专家与新中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建立 当前我国高校党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家园 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研究 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 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 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前提及路径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公民教育方面的功能编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