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国学传统

封面

作者:张岱年

页数:36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12682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国学传统》从探寻人类生活基本问题出发,解读中国国学的优良传统及核心价值。让现代人既能找到作为中国人的根脉,又能看到中国文化及个人的出路;既理清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也架起了国学传统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国学传统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张岱年,中国哲学家、文化学家、国学大师。早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长期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他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现代国学大师的代表。他早年以《中国哲学大纲》确立了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晚年以《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了他在中国文化研究与普及的水准,《中国国学传统》是他作为国学大师的唯一一部国学普及性著作。

相关资料

2016年元旦,习近平主席向全球发表“新年贺词”,在《新闻联播》的实况转播中可以看到,本书作者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摆放在习近平主席中南海办公室书架的显著位置。
冯友兰(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季羡林(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是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湛深的造诣,这是学术界的公论。愧我禀性愚鲁,不善于作邃密深奥的哲学思维。因此对先生的学术成就不敢赞一辞。独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绝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唯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任继愈(国学大师):“张岱年治学非常严谨,他不是口才好的人,上课的时候讲话比较慢,但条理很清楚。他不仅是一个哲学史家,还是一名教育家。”
汤一介(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花工夫创造一套自己的体系,而张岱年先生则花工夫告诉我们中国哲学的原貌。他对中国哲学的原点了解得甚为准确,这对今天研究中国哲学原点的问题依然十分有帮助。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的观点,即综合各哲学体系,创造出新的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哲学来。这给中国哲学应该怎么发展指明一条道路,他很善于用当今的哲学观点来梳理传统的哲学思想,这些都是非凡的创举。张先生是一位平和的学者,不仅是做学问的导师,而且也是为人的导师。讨论问题平等相待,无论你身份的尊卑,他都没有一点架子。不但生活上很朴素,而且学风上也很朴素,追求扎实,反对华而不实。这是他最大的特点。” 
叶  朗(美学大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后来在《张岱年全集》和《汤用彤全集》的出版座谈会上,我又提出我们应该细读张岱年、细读汤用彤。细读这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可以读出许多新的东西,可以读出许多对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启发的东西。”
闵维方(教育家 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岱年先生既是一位有自己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有独特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中国哲学史家。长期以来,他不仅创作了大批优秀哲学著作,而且在培育人才方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观其一生求真求善之崇高境界和永不言退之学术锐气,则是语言难以表述的。”
赵敦华(西方哲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五四’前后,中国哲学开始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奠基者,或有学贯中西的世界视野,或有论从史出的学术功底,或两者兼而有之。比如,冯友兰、胡适等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这门世界性的学科,他们对当时的西方哲学的新思潮也有全面的把握;张岱年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全面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古代形态。他们在哲学与历史、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没有什么学科壁垒或思想禁锢可以阻碍他们的理论创造。”
方克立(思想史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当代中国文化哲学最健康、最现实的发展模式仍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和主导的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张岱年先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所倡导的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和主导的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仍然是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
陈  来(国学大师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岱年)先生无论在学问上、道德上,他都是我们的表率,他忠厚诚恳的人格最让我们感动。很多学者过了70岁学术生命就基本结束了,但张先生的主要著作基本都是晚年完成的,这种创造力在学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王  东(哲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是一个痴迷读书的学者,但他又绝不是躲在书斋里死读书的知识分子。他提出融合中西方优秀道德的哲学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更是密切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的。先生气质木讷,举止迟缓,拙于言谈。但在他的这副不合潮流的外貌和木讷的气质下,却蕴藏着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头脑和胸怀,他一生信守不渝的原则是直道而行,行之有恒,在知行合一方面,可以说当代没有几个人能比。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木讷气质,至老不变’,治学与立身,律己以严,高自要求。冯友兰先生与张岱年先生多年好友,相知甚深,对先生性格的这一评述,最为恰如其分。”
李存山(哲学史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岱年)先生在文化领域有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最早提出了道德‘变’与‘常’的问题,即便经济基础变了,但是道德还是要有所继承有所创新的,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的。这一问题的讨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当中,张先生最早提出和谐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他提出,和谐是存在之基,如果没有和谐一切都要破灭。中国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要和世界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
李中华(哲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的人格有巨大的魅力,他是公认的学界泰斗,但他一直把学问奉为社会公器,从来不把它当作沽名钓誉用的私器,为人极其本分。他一生清贫,而在这60多年中,育人不倦,笔耕不辍,创立了非凡的业绩。这就是安贫乐道吧!在先生有生之年,他也从来没有悲观地认为中国文化在走向衰落,相反,他一直坚信21世纪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世纪。”
王  博(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张岱年是非常天才的研究者,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写成了《中国哲学大纲》,这也是他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实张先生一生从未停止研究工作。 张先生一直提倡文化的综合创新,他认为在会通中西古今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张老先生一生都在重新理解和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谢  龙(哲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哲学研究的先行者。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张先生把传统和现代对接,力图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进一步开拓了研究。张岱年先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发掘传统文化精华,解决了传统文化精华如何在现实定位的问题。尤其是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开拓独立人格的这样传统资源,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周桂钿(哲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曾经指出,哲学家分为三类:一类是散文型的哲学家,一类是戏剧型的哲学家,一类是诗歌型的哲学家。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有三个典型,孔子是散文型的,墨子是戏剧型的,老子是诗歌型的。张先生将自己归入散文型行列,其特点就是很平常,没有什么戏剧型的东西,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点滴之间见不平凡。”
王中江(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孔子研究会会长):“到了20世纪80年代,张先生还在挖掘和阐发中国文化及哲学的精义和精神,从许多角度和方面来转化中国哲学和文化。”
中央电视台:“张岱年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他幼年读《论语》《孟子》,中学读《老子》《庄子》,大学读马克思、列宁。丰富系统的阅读加上自身在阅读中的思考,使张岱年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是他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华社:“张岱年是我国哲学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其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兼采分析派哲学,运用分析方法论证唯物主义,同时要求有选择地继承中国哲学重视道德理想的优良传统。张岱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著述等身,有着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他的研究重视阐扬中国哲学固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传统,他的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问题、体系及其起源、演变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和准确的分析,体现了他在把握中国哲学方面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岱年力倡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教70年,桃李满天下,为教育和科研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人民网:“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张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绝不是为学术而学,而是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学术文化事业,堪称一代宗师。”

本书特色

《中国国学传统》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杰出国学大师张岱年唯一一部国学普及代表作,也是第一次系统地面世。它以向历史借鉴智慧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从探寻人类生活基本问题出发,解读中国国学的优良传统及核心价值。它在中国人五千年的历程中爬梳剔抉,把国学的精华复活在当代人的面前,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浸透着一代国学大师的睿智灼见,是中国经典国学智慧与当今精神生活所需的融会贯通。中国文化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中心地位,它以人开篇,进而讲解了文、智、儒、道等内容。让现代人既能找到作为中国人的根脉,又能看到中国文化及个人的出路;既理清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也架起了国学传统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国学传统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目录

目录序    国学的现代意义第一章    人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第二节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格观念第三节    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第四节    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五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第六节    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第七节    中国传统中的人伦与独立人格第八节    中国古代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第九节    中国传统中的生命与道德第二章    文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发展规律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与基本精神第三节    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第四节    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第五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及更新第六节    中国文化的改造与复兴第七节    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前瞻第三章    智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源流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三节    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第四节    中国哲学关于理性的学说第五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第四章    儒第一节    孔子与中国文化第二节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第三节    《易大传》的哲学智慧第四节    张载思想的核心价值第五节    宋明理学的得失第六节    王船山哲学的基本精神第七节    儒家学说与中国的现代化第五章    道第一节    老子的道第二节    庄子的心灵境界第三节    道家生存观第四节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后记    说国学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国学传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2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