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四书五经彩图馆

封面

作者:孔子

页数:425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13589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进行编校整理后合称四书五经。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五经”,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徐梦然,女,北京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自幼生长于皇城根脚下,深受历史文化熏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酷爱京剧艺术。曾获得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两次获得“国戏杯”戏曲比赛二等奖,荣获北京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四段”荣誉,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戏曲节目录制。

本书特色

  1.四书五经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  2.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  3.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  4.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目录

总论 1

第一卷 大学

大学 4

第二卷 中庸

中庸 18

第三卷 论语

学而篇第一 42

为政篇第二 45

八佾篇第三 48

里仁篇第四 52

公冶长篇第五 56

雍也篇第六 59

述而篇第七 63

泰伯篇第八 66

子罕篇第九 68

乡党篇第十 71

先进篇第十一 73

颜渊篇第十二 76

子路篇第十三 80

宪问篇第十四 83

卫灵公篇第十五 87

季氏篇第十六 92

阳货篇第十七 94

微子篇第十八 97

子张篇第十九 99

尧曰篇第二十 101

第四卷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106

第一章 106

第二章 107

第三章 108

第七章 110

梁惠王章句下 115

第一章 115

第二章 117

公孙丑章句上 118

第二章 118

第六章 123

公孙丑章句下 124

第一章 124

第二章 125

第三章 127

滕文公章句上 128

第三章 128

第四章 131

离娄章句上 136

第九章 136

第十章 137

第十一章 137

第十二章 137

第十七章 138

第二十六章 138

离娄章句下 139

第三章 139

第三十三章 140

告子章句上 141

第一章 141

第二章 142

第三章 142

第四章 143

第十章 144

告子章句下 145

第一章 145

第二章 146

第十五章 147

尽心章句上 148

第一章 148

第二章 148

第三章 149

第四章 149

第五章 149

第十七章 149

尽心章句下 150

第一章 150

第二章 150

第三章 151

第四章 151

第十二章 152

第十三章 152

第十四章 152

第十五章 153

第十六章 153

第十七章 153

第二十章 154

第二十一章 154

第二十四章 154

第五卷 诗经

国风·周南 160

关 雎 160

葛 覃 161

卷 耳 161

桃 夭 162

国风·邶风 163

柏 舟 163

绿 衣 164

击 鼓 165

凯 风 166

式 微 167

北 风 167

静 女 168

国风·鄘风 169

柏 舟 169

墙有茨 169

君子偕老 170

桑 中 171

载 驰 172

国风·卫风 173

淇 奥 173

硕 人 174

氓 174

有 狐 176

木 瓜 176

国风·王风 177

黍 离 177

君子于役 177

采 葛 178

国风·郑风 179

风 雨 179

子 衿 179

出其东门 180

野有蔓草 180

溱 洧 181

国风·魏风 182

十亩之间 182

伐 檀 183

硕 鼠 184

国风·秦风 185

小 戎 185

蒹 葭 186

国风·豳风 187

七 月 187

鸱 鸮 190

东 山 191

小 雅 193

鹿 鸣 193

常 棣 194

伐 木 195

采 薇 196

小 旻 197

蓼 莪 198

车 辖 199

苕之华 199

何草不黄 200

大 雅 201

生 民 201

荡 202

抑 204

颂·周颂 206

清 庙 206

赉 206

颂·鲁颂 207

駉 207

颂·商颂 208

那 208

第六卷 尚书

虞 书 212

尧 典 212

舜 典 215

大禹谟 219

夏 书 223

禹 贡 223

商 书 230

汤 誓 230

咸有一德 231

周 书 233

洪 范 233

金 縢 237

康 诰 239

酒 诰 243

梓 材 246

洛 诰 248

立 政 251

第七卷 易经

上 经 260

乾卦第一 260

坤卦第二 265

泰卦第十一 269

否卦第十二 271

谦卦第十五 273

无妄卦第二十五 274

坎卦第二十九 276

离卦第三十 278

下 经 280

明夷卦第三十六 280

家人卦第三十七 282

升卦第四十六 283

困卦第四十七 285

井卦第四十八 287

革卦第四十九 289

鼎卦第五十 290

震卦第五十一 292

艮卦第五十二 294

巽卦第五十七 295

兑卦第五十八 297

节卦第六十 299

系辞传 301

系辞上传 301

系辞下传 310

第八卷 春秋

隐 公 322

元 年 322

六 年 323

七 年 323

十 年 324

十一年 324

桓 公 325

元 年 325

二 年 325

三 年 326

四 年 326

十 年 327

十一年 327

十二年 328

十八年 328

庄 公 329

八 年 329

九 年 329

十 年 329

十一年 330

十二年 330

十三年 331

十四年 331

二十二年 331

二十三年 332

二十六年 332

二十七年 333

三十二年 333

闵 公 334

元 年 334

二 年 334

僖 公 335

元 年 335

十五年 335

二十八年 336

三十二年 337

三十三年 337

文 公 338

元 年 338

二 年 338

三 年 339

四 年 339

五 年 339

六 年 340

七 年 340

十四年 341

十五年 341

十七年 342

十八年 342

宣 公 343

元 年 343

二 年 343

三 年 344

四 年 344

十七年 345

十八年 345

成 公 346

元 年 346

二 年 346

三 年 347

四 年 347

五 年 348

六 年 348

七 年 349

八 年 349

九 年 350

十 年 350

十六年 351

十七年 351

十八年 352

襄 公 353

元 年 353

二 年 353

三 年 354

五 年 354

十八年 355

十九年 355

二十年 356

二十一年 356

二十三年 357

二十四年 357

二十五年 358

二十六年 358

二十七年 359

三十年 359

昭 公 360

元 年 360

四 年 360

五 年 361

十一年 361

十二年 362

十三年 362

二十二年 363

二十三年 363

定 公 364

元 年 364

二 年 364

三 年 365

四 年 365

八 年 366

十 年 366

十一年 367

十二年 367

十三年 368

十四年 368

十五年 369

哀 公 370

元 年 370

二 年 370

三 年 371

四 年 371

五 年 372

六 年 372

七 年 373

八 年 373

九 年 373

十 年 374

十一年 374

十二年 375

十三年 375

十四年 376

第九卷 礼记

曲礼上第一 382

曲礼下第二 399

礼运第九 409

学记第十八 417

儒行第四十一 422

节选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知止而后有定⑤,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⑧。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⑨。  其本乱⑩,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①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使……明显。明德,就是美德,光明的德行。③亲民:亲,当作“新”,动词,使……革旧更新。民,天下的人。④止:达到。至善:指善的最高境界。至,极。⑤止:所到达的地方,作用名词,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⑥得:获得。⑦本:树的根本。末:树梢。⑧致知:致,达到,求得。知,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⑨壹是:一切。⑩乱:紊乱。这里指破坏的意思。  【译文】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而后才能安稳泰然,安稳泰然而后才能行事思虑精详,行事思虑精详而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了结和开始,明确了它们的先后秩序,那么就与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首先要使他心正不邪;想要心正不邪,首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将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到极处,而后才能彻底地了解事物,只有彻底地了解事物,而后才能意念诚实,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正不邪,只有心正不邪,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被破坏了,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我所疏远的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四书五经彩图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2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