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学琦
页数:265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ISBN:97875067164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对外科临床所常用的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原理、适应证、禁
忌证、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作了全面、详尽的阐述。同时对一些新的
非手术治疗技术也作了必要介绍。对正确掌握、合理应用各种非手术治
疗方法,拓宽其治疗范围,提高外科疾病治愈率均有很大价值。
全书共35章,配以必要的插图。结构严谨,实用性强,具有现代性、
理论性和科学性,不失为一本较好的外科教学和临床工作参考书。不仅
对医学生、青年外科医护人员,而且对临床其他各科医护人员也大有裨
益。
片断:
第一章外科疾病治疗概论
治疗学是临床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治疗的起源与发展规律、治疗方法和专
门技术及其分类、作用机制、适应范围与禁忌证等内容的一门临床治疗学科。
随着临床医学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基础医学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日益深入,医生依靠
临床思维,对所采集的病史资料和各种检查依据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
结论,作出科学、有效的治疗。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探索,
逐渐丰富自己的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使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及其治疗的把握度不断提高,临
床经验和体会亦将日渐丰富。外科疾病更有其特殊性,不仅需要外科医务工作者有精深的理
论,而且还必须具备娴熟的治疗技能,众所周知,除了手术操作技能,还应有许多并且有待发
展和开拓的非手术治疗技能。
第一节临床思维与疾病治疗
临床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
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医生医疗水平的关键因素。一般说来,临床思维大体分为诊断与治疗两个
阶段,限于篇幅,本书仅介绍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检验、修正与发展临床
诊断;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认识疾病治疗的副作用;注意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
改进和完善治疗方法等5个方面。
一、检验、修正与发展临床诊断
严格说来,治疗往往是医生对疾病认识过程的继续,是临床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疾病(尤其是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常常是在资料不十分充足的情况
下作出的,因而带有某些臆断、推论、甚至假设的性质,即使得到特异性检查的证实,也难以
确知病人体内在罹患该病时的所有变化;虽然当时的认识是正确的,也需要随着病情的发展
而不断发展和深入。有些较为复杂的病情,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甚至到病人死后经
病理解剖时才弄清楚。因此,医生根据所做临床诊断而采取的治疗措施,往往带有验证和一
定的试探性质。有的疾病需要根据治疗反应,对所做诊断反复进行审查、评价、补充、修正,有
时甚至推翻原有诊断。高明的医生,往往善于从否定自己的错误中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
案,善于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医生所采用的治疗措施,其预期效果大致包括:消除病因(对因疗法)、缓解症状(对症
疗法)和改善一般状况(支持疗法)等三个方面。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到病因、病
理变化、合并症及并发症、病人的身体状况(性别、年龄、体质等)、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家
庭、婚姻、经济、文化、职业、性格、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等)、医疗条件和
医务人员的经验与技术水平等。
对因疗法有可能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较理想的疗法;但临床实践的
结果并非均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先采取对症或支持疗法往往对病人更为有利。医生的职责
是为每一个病人制订科学的、可行的最佳治疗方案,即不仅考虑对疾病的近期治疗,而且考
虑其远期预后影响,包括疾病的复发及播散等。因此,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是一个很复杂的
问题,即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而且还需要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真正做到
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辩证地认识和诊断、治疗每一个病例。
三、正确认识治疗的副作用
一般说来,绝大多数治疗措施除了治疗作用,均会给人体内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
其疗效往往与副作用难以分开,有些副作用甚至较严重,并易被忽视。因此,如何达到最佳疗
效而设法减轻或消除副作用及后遗症,是治疗过程中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量的临床资料说明,由于某些治疗措施的滥用所造成的医(药)源性疾病,已成为必须
认真对待的严峻问题(如耳毒性药物造成的神经性耳聋、滥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造成的危害
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既了解治疗措施的适用范围,又熟知其副作用及防治办法,注
意避免滥用治疗措施的倾向,确保病人的安全。
四、注意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施治疗方案的始终,医护人员必须注意尽可能地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使治
疗方案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充分关心体贴病人,根据病人及其家属的实际情
况(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采用适当的办法,使他们理解并接受治疗方案,对医
护人员产生充分的依赖,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合作关系,以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有些缺乏临床经验的医生,往往忽视病人的配合,错误地认为疾病的预后完全取决于自
己的诊治,有的甚至对病人的疑虑、要求表现淡漠,不作必要的说服、解释与安慰,使病人处
于盲目被动地位,因而产生悲观烦躁情绪,给疾病的治疗与预后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
引起重视。
五、不断改进治疗方法
在实施治疗措施的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与效果,及时发现治疗中的问题,
分析优缺点,改进和完善已有的疗法,探索新的有效疗法;不墨守成规,不满足于已获得的治
疗效果,注意病人对治疗的反应,认真总结、细心研究、敢于和善于创新,才能推动临床治疗
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现代医学的进步,虽然创造和开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与人类对于疾病的认
识水平相比,与保障人类健康的实际需要相比,现有的治疗手段和效果还有很大差距。同时,
对于临床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也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问题
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探讨,克服把治疗仅作为技术操作,轻视治
疗过程中的理论思维及重诊断轻治疗、或重治疗轻诊断的思想。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学琦,湖北省蒲圻市人,1966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30余年来一直从
事外科临床与教学工作。现为全国中专卫校外科教研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专
卫校外科教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咸宁地区医学会秘书长兼任外科学会副主任
委员,1992年晋升外科主任医师。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有《外科医嘱手
册》、《外科诊断基础》、《外科非手术疗法》、《临床数据词典》、《常见病症诊疗》等
8部,参编专著有《颈部外科学》、《小肠外科学》、《大肠外科学》等9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外科疾病治疗概论
第一节临床思维与疾病治疗
第二节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章外科疾病的饮食疗法
第一节基本膳食
第二节治疗膳食
第三节检查诊断试验膳食
第四节部分外科疾病治疗膳食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
第一节人体的营养需求与消耗
第二节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第四节胃肠内营养
第五节创伤、感染的营养支持
第六节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重症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第四章外科病人的液体疗法
第一节外科病人的体液变化
第二节酸碱平衡失调
第三节创伤(或手术)后水、电解质失调
第四节消化道外科的水、电解质失调
第五节神经外科病人的水、电解质失调
第六节泌尿外科病人的水、电解质失调
第七节烧伤的液体治疗
第八节小儿外科的液体疗法
第五章输血治疗
第一节输血治疗原则
第二节输血方法
第三节输血反应及并发症
第四节自体输血
第五节血液成分与血浆增量剂输注
第六章止血与抗凝治疗
第一节止血治疗
第二节抗凝治疗
第三节溶栓疗法
第七章镇痛治疗
第一节疼痛诊治基本知识
第二节镇痛治疗方法
第八章外科疾病的抗菌药物疗法
第一节常用抗菌药
第二节抗菌药在外科的合理应用
第三节外科感染的抗菌药选择
第九章外科疾病的激素疗法
第一节常用激素及其药理作用
第二节激素的外科临床应用
第十章抗休克治疗
第一节休克的诊断与监测
第二节休克处理原则
第三节常用抗休克药物
第四节外科休克的治疗
第十一章心跳骤停与复苏
第一节人工呼吸法
第二节心脏按压
第三节脑复苏
第十二章外科换药
第一节换药基本知识
第二节换药技术操作
第三节换药常用药物
第四节切口愈合登记
第五节外科引流
第十三章穿刺、封闭及局部注射疗法
第一节诊疗性穿刺
第二节封闭疗法
第三节局部注射疗法
第十四章吸入疗法
第一节雾化与蒸气吸入
第二节给氧疗法
第三节高压氧治疗
第十五章胃肠减压及灌肠疗法
第一节胃肠减压
第二节灌肠疗法
第三节肛管排气及通便法
第十六章局部按摩与腹部颠簸疗法
第一节局部按摩
第二节腹部颠簸疗法
第十七章经管道或窥镜治疗
第一节经管道治疗
第二节经窥镜治疗
第十八章外科常用物理疗法
第一节物理疗法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常用物理疗法
第三节常见外科疾病的物理疗法
第十九章浴疗与湿敷疗法
第一节矿泉浴
第二节其他浴疗
第三节常用湿敷疗法
第二十章运动疗法
第一节运动疗法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运动类型与常用运动疗法
第三节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一章外科常用放射及介入治疗
第一节放射治疗概况
第二节放射治疗的外科临床应用举例
第三节介入治疗
第二十二章外科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节核素治疗原理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用治疗方法
第三节临床应用
第二十三章介入性超声治疗
第一节超声导向穿刺应用价值
第二节超声导向穿刺技术
第三节超声导向穿刺治疗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四章透析疗法
第一节透析治疗原理
第二节透析治疗原则
第三节血液透析
第四节腹膜透析
第二十五章冬眠低温疗法
第一节治疗原理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用冬眠药物
第三节临床应用
第二十六章骨折的手法复位
第一节骨折整复标准与要求
第二节手法复位方法
第三节骨折的愈合标准
第二十七章制动疗法
第一节外固定的作用与要求
第二节石膏制动
第三节夹板制动
第四节牵引制动
第五节绷带包扎
第六节体位固定及体位引流
第七节骨折复位固定器
第二十八章骨、关节损伤的功能锻炼
第一节功能锻炼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功能锻炼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功能锻炼的类型与方法
第四节功能锻炼的效果检验
第二十九章溶石与排石疗法
第一节溶石疗法
第二节排石疗法
第三十章体外冲击波碎石
第一节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胆结石
第二节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
第三十一章免疫疗法
第一节免疫治疗原理
第二节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第三节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
第三十二章心理治疗
第一节心理治疗概述
第二节心理治疗常用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常见外科疾病的心理治疗
第三十三章中医药疗法
第一节中医药疗法的治疗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中医常用治疗方法
第三节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
第三十四章肿瘤电化学疗法
第一节电化学治癌原理
第二节电化学治疗的操作方法
第三节电化学疗法的临床应用
第三十五章恶性肿瘤的化学疗法
第一节抗肿瘤药物分类
第二节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三节抗癌化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前言
前言
在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常见到一些年轻的外科医生和初学者,错误地认为
外科即手术,只要会作手术便是一个好外科医生,因而,仅仅热心于手术技能的
操作或锻炼,忽视非手术治疗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及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以致影响他们对非手术疗法的学习热情与掌握程度。应当看到,手术
确实是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许多外科疾病的疗效上确有决定性影响,
但手术并不等于外科。有的外科疾病往往不是通过手术,而是通过非手术疗法
进行治疗而获好转或痊愈的;绝大多数手术需要非手术疗法提供术前准备与术
后处理;有的疾病在手术治疗前后,乃至手术过程中,均需要非手术治疗措施配
合。而且,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不少过去需要手术治疗的外科疾病,现在转向
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同样能获得满意疗效。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于1990年秋季在著名外科专家,同济医科大学夏穗生
教授指导下,着手筹备并开始编写《外科非手术疗法》,于1992年9月由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此后曾重印发行。1996年春,出版社建议修订再版。对原书
在印刷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内容不够详尽之处进行充实、完善,对
一些陈旧、临床已较少使用的方法进行删除,同时补充了一些新的非手术治疗
方法与内容,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告完稿。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体会,参阅了医学
院校有关教材及专著、期刊,旨在使读者能较为全面、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各种非
手术治疗方法,尽可能使病人免受手术之苦,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后遗症,
不断提高外科疾病的治愈率。由于我们的学识所限,难以贯彻初衷,挂一漏万,
甚至错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同道与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今后再版
时更臻完善。
张学琦
1996年12月于湖北省咸宁市温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