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常明明著
页数:18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736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采用历史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到集体化高潮这段时期的农家收支与农村经济体制变迁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解放后到农业集体化高潮这一阶段的农家收支变化的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对该时期影响农家的深层原因作出解释,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规范性研究,得出了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
常明明,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乡村经济史研究。
本书特色
常明明编最的《中国农家收支问题研究(1949- 1956)》介绍了,1949~1956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 展,农户收入水平趋于上升态势,随着收人水平的提 高,支出也不断增加。在农户收入结构中,农副业是 农户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家庭手工业在副业收入中占 最大比重,除此之外,农民还利用农闲时节通过货运 、出雇等手段获取收入,以贴补家庭日常所需。农产 品的出售收入是农户现金收入最大来源。在农户支出 结构中,尽管生活性开支占了最大比重,生产性消费 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生产性消费也呈逐步提高趋势 。总体来看,当时农民消费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小农经济与国家工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
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 赶超战略,随着国民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展开,工业与 农业矛盾凸显,为了解决“农业拖工业后腿”问题, 中共开始实施统购统销政策,此后,农业合作化运动 不断加速。因此,农户收入水平低下、收支相抵剩余 甚少也是导致中国农业合作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一个重 要的经济因素。合作化后,在合作化前具有较高生产 水平的富裕中农和富农阶层,由于第一社中取消了“ 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合作社实行集体 劳作制度,对个人的自由发展限制较多,尤其是家庭 副业在第一社没有得到相应重视,农户收人结构呈现 单一化趋势。富裕中农和富农增收的比重不大,减收 户数也相对较多,进而引起他们不满,动摇了他们合 作化的信心,形成当时退社风潮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