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胤汉著
页数:26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0304565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60多年来, 立足三秦大地, 实践考查, 理论联系实际, 对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建设方针、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沙漠化、黄土地貌和秦岭山文等有关问题的总结论述。同时, 对教学、科学研究、三秦20世纪80-90年代综合自然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区域与区域实践
1区域的特征3
1.1区域内涵3
1.1.1区域是自然和经济社会有机的结合3
1.1.2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上区域差异的科学4
1.2陕西三大板块划分与形成的机理5
1.2.1陕北黄土高原煤气油区5
1.2.2秦巴山地林特水区7
1.2.3关中平原高科技区9
参考文献11
2对秦岭“群山”的考察实践与认识12
2.1提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两个自然地带在秦岭南坡的分界线13
2.1.1在汉中专区考察后先质疑13
2.1.2商洛地区同样存在着两个自然地带14
2.1.3分界线在秦岭南坡什么地方15
2.2有关秦岭的论著和教学实习17
2.2.1有关秦岭的论著17
2.2.2教学实习19
2.3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模式20
2.3.1在实践中提出的模式20
2.3.2评价的“三等六级”级序22
2.4由下向上组合土地类型为综合自然小区的实践范例23
2.4.1作为率先实践者23
2.4.2具体的做法23
2.5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秦巴山区垂直自然带土地结构与演替研究24
2.5.1部土地类型系统研究25
2.5.2土地类型空间结构格局26
2.5.3土地类型演变模式27
2.6三次横穿秦岭,验证所划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自然地带的分界线29
2.6.1从宝鸡到汉中29
2.6.2蓝田—武关—商南白浪30
2.6.3从321国道至商南赵川30
2.7为商洛地区农业发展作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与发展农业的三点建议31
2.7.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模式32
2.7.2发展农村经济的三点建议33
2.8研究秦岭山区的综合自然区划问题34
2.8.1结合上下两个步骤进行综合自然区划34
2.8.2秦岭山区综合自然区划系统35
2.8.3区划方案与以往有什么不同36
2.9接受纪录片《大秦岭》编辑的采访38
2.9.1中国七种自然区划,秦岭都是主要的分界线38
2.9.2大秦岭专题片告诉我们什么39
2.10两次参加《大秦岭》论坛39
2.10.1秦岭生态环境分异、主要类型特征及其对策40
2.10.2秦岭山区产业开发与发展研究45
2.10.3大秦岭发展论坛52
参考文献53
3在“黄土海”中的考察实践与探索55
3.1鸟瞰黄土高原55
3.1.1两次参加在黄土高原的教学实习55
3.1.2在风沙滩地的见闻60
3.2发表第一篇文章与参加中国科学院治沙队61
3.2.1华北与内蒙区的分界在陕北应该是长城以南流沙分布与沙漠化的南沿61
3.2.2在榆林牛家梁治沙站观测沙丘移动和考察毛乌素沙漠62
3.2.3毛乌素沙漠沙漠化的扩大与治理成就63
3.3参与黄土高原建设方针的讨论64
3.3.1提出“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观点65
3.3.2实施退耕还林后,陕北黄土高原面貌开始改变67
3.3.3要继续做好有关工作,以实现以林牧为主的黄土高原建设方针目标68
3.4参加全国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69
3.4.1在南昌“三图”召开的大会上,交流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结合研究的信息69
3.4.2参与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与全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起草与定稿70
3.4.3主持太原幅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与提出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分级与分类系统71
3.5率先在一个地区实践土地类型系列图制图——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研究72
3.5.1对土地分级与分类的理解72
3.5.2六种比例尺土地图与行政管理级别的匹配74
3.5.3系列土地类型制图的进展75
3.6篇土地类型研究之作——陕北南部黄土地区土地类型研究76
3.6.1重视土地类型形成机制与特征论述76
3.6.2提出土地三级分类系统77
3.7提出土地类型演变与结构的理论78
3.7.1演变与结构的内涵78
3.7.2土地类型演变的主要类型79
3.7.3土地类型空间结构的格局82
3.8《
前言
第1部分区域与区域实践
1区域的特征3
1.1区域内涵3
1.1.1区域是自然和经济社会有机的结合3
1.1.2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上区域差异的科学4
1.2陕西三大板块划分与形成的机理5
1.2.1陕北黄土高原煤气油区5
1.2.2秦巴山地林特水区7
1.2.3关中平原高科技区9
参考文献11
2对秦岭“群山”的考察实践与认识12
2.1提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两个自然地带在秦岭南坡的分界线13
2.1.1在汉中专区考察后先质疑13
2.1.2商洛地区同样存在着两个自然地带14
2.1.3分界线在秦岭南坡什么地方15
2.2有关秦岭的论著和教学实习17
2.2.1有关秦岭的论著17
2.2.2教学实习19
2.3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模式20
2.3.1在实践中提出的模式20
2.3.2评价的“三等六级”级序22
2.4由下向上组合土地类型为综合自然小区的实践范例23
2.4.1作为率先实践者23
2.4.2具体的做法23
2.5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秦巴山区垂直自然带土地结构与演替研究24
2.5.1部土地类型系统研究25
2.5.2土地类型空间结构格局26
2.5.3土地类型演变模式27
2.6三次横穿秦岭,验证所划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自然地带的分界线29
2.6.1从宝鸡到汉中29
2.6.2蓝田—武关—商南白浪30
2.6.3从321国道至商南赵川30
2.7为商洛地区农业发展作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与发展农业的三点建议31
2.7.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模式32
2.7.2发展农村经济的三点建议33
2.8研究秦岭山区的综合自然区划问题34
2.8.1结合上下两个步骤进行综合自然区划34
2.8.2秦岭山区综合自然区划系统35
2.8.3区划方案与以往有什么不同36
2.9接受纪录片《大秦岭》编辑的采访38
2.9.1中国七种自然区划,秦岭都是主要的分界线38
2.9.2大秦岭专题片告诉我们什么39
2.10两次参加《大秦岭》论坛39
2.10.1秦岭生态环境分异、主要类型特征及其对策40
2.10.2秦岭山区产业开发与发展研究45
2.10.3大秦岭发展论坛52
参考文献53
3在“黄土海”中的考察实践与探索55
3.1鸟瞰黄土高原55
3.1.1两次参加在黄土高原的教学实习55
3.1.2在风沙滩地的见闻60
3.2发表第一篇文章与参加中国科学院治沙队61
3.2.1华北与内蒙区的分界在陕北应该是长城以南流沙分布与沙漠化的南沿61
3.2.2在榆林牛家梁治沙站观测沙丘移动和考察毛乌素沙漠62
3.2.3毛乌素沙漠沙漠化的扩大与治理成就63
3.3参与黄土高原建设方针的讨论64
3.3.1提出“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观点65
3.3.2实施退耕还林后,陕北黄土高原面貌开始改变67
3.3.3要继续做好有关工作,以实现以林牧为主的黄土高原建设方针目标68
3.4参加全国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69
3.4.1在南昌“三图”召开的大会上,交流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结合研究的信息69
3.4.2参与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与全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起草与定稿70
3.4.3主持太原幅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与提出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分级与分类系统71
3.5率先在一个地区实践土地类型系列图制图——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研究72
3.5.1对土地分级与分类的理解72
3.5.2六种比例尺土地图与行政管理级别的匹配74
3.5.3系列土地类型制图的进展75
3.6篇土地类型研究之作——陕北南部黄土地区土地类型研究76
3.6.1重视土地类型形成机制与特征论述76
3.6.2提出土地三级分类系统77
3.7提出土地类型演变与结构的理论78
3.7.1演变与结构的内涵78
3.7.2土地类型演变的主要类型79
3.7.3土地类型空间结构的格局82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