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姚永明著
页数:26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51642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中俄两国本土化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 分别对本土化的基本历程、主要特点、共同经验教训和国际影响进行论述和比较, 从中得出启示, 为全面推进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姚永明 ,本科,扬州大学副教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发表的主要论文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实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实质及意义的内涵探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等。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在诞生后的160多年传播过程中,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个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74年后苏联解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入二十一世纪。正是因为这两个本土化之间存有的特殊关系,尤其是两个本土化实践的不同命运,决定了进行此比较研究的意义重大。本文将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实践分为革命、建设探索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分别对本土化基本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凝练出主要特点,再比较两国本土化的主要异同,并从中得出启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两国本土化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真理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本土化,理论与实践互动推进,其趋势昭示“两个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现在和未来必须记取苏联本土化失败的教训,比较研究是记取教训的良方,比较研究是当务之急,更是永恒课题。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概念的界定 四、创新之处第一章 革命时期中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第一节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首胜 二、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马列主义“东播”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再结硕果 二、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革命时期中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革命时期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要相同之处 二、革命时期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要不同之处 三、比较得出的启示第二章 建设时期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第一节 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苏联模式”的建成及其发展 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建设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建设时期中俄(苏)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的相同得失 二、建设时期中俄(苏)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的不同选择 三、比较得出的启示第三章 改革时期中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第一节 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异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改革中被彻底异化 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异化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形成中国特色 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改革时期中苏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改革时期中苏具备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相同条件 二、改革时期中苏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不同作为 三、比较得出的启示第四章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经验教训比较 第一节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经验比较 一、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前提和组织基础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要求和实践体现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内容和生命力所在 第二节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教训比较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能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本质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三、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发展经济时不能急于求成 四、要正确地看待领袖人物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不能搞个人崇拜 第三节 比较得出的启示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前提 二、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依据 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任务 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关键所在 五、正确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第五章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国际影响比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国际影响 一、十月革命及其胜利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新纪元 二、“苏联模式”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双重影响 三、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巨大震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 三、改革开放及其伟大成就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节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国际影响比较 一、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回答了不同的问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和“中国探索”产生了不同的效应 三、马克思主义在苏联被异化和在中国得到坚持和发展导致了不同命运 结束语参考文献 一、文献资料 二、学术专著 三、翻译著作 四、期刊论文 五、外文资料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61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