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

封面

作者:严绍璗著

页数:390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334679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日中比较文学的研究向来主要是从日本文学方面进行的。本书则是从中国文学的方面把握中日比较文学,开拓了新的视野,可以说成功地丰富了中日文学的研究通过这样的实践和积累,两国的比较会成为更为客观、更有说服力的研究。这意味着以文学为对象的中日学术交流,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交流。 

作者简介

主编:杨乃乔,原首师大中文系主任,现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第一位博士后,师从乐黛云先生。
本册著者:严绍璗,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至今。严绍璗长期从事以中国文化研究为基础的东亚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本书特色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主要奠基人严绍璗先生的代表作。作者认为日本文学是典型的变异体文学。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与日本相比较,长期处于高层次阶段,因此,中国文化、文学上所获得的成果与经验,成为日本古代文学实行自身变异的主要材料。本书通过对日本从原始文化到江户文化中的中国原素的考察,以详尽的史料清晰勾画出日本如何接纳、汲取、融汇、改造中国文化,并最终形成以“物哀”“幽玄”为核心的自身文化这一历史进程。全书史料丰富、剪裁得当,洋溢着唯美的和风。

目录

目录 前   言……………………………………………………严紹璗再版代前言………………………………………(日)松浦友久第一章 日本“记纪神话”变异体的模式和形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第一节 中日古代神话的保存与文献研究第二节 “记纪神话”的形态模式及其外来哲学宗教色彩第三节 中国多民族神话在日本创世型神话构成中的意义第四节 日本唯美神话的多元性特征第二章 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第一节 英语诗、汉语诗和日语诗的诗型特征   第二节 日本语韵文的原始形态   第三节  短歌诗型形成的中介   第四节 《万叶集》和歌的形态与中国文学的痕迹第五节 汉诗的分解与短歌诗型的组合第三章 上古时代中国人的日本知识与日本文学西渐的起点第一节 上古时代中国人“日本观”的演进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献中汉日语言的对译第三节 唐代文坛上中日诗人的交往与和歌传入中国的起始第四章 日本古代物语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第一节 古汉文小说在日本古物语形成中的意义第二节 “物语”文学的形成与早期“物语”中中国文化的特质 —— 以《竹         取物语》为中心第三节  日本古代物语创作中“变异”手法的特征与渊源第五章 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韵文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第一节  白居易文学传入日本的一般性考察   第二节  中日诗歌美感的特征与白诗在中世时代日本传布的原因第三节 “白体诗”的出现与日本汉诗诗风的变革第四节  白居易诗在和歌中被醇化的形态第六章 日本古代女性文学的繁荣与中国文学的影响第一节 日本古代贵族妇女的汉文学修养第二节 古代东亚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唐代小说和日本“物语”文学的融通第三节 《源氏物语》中的中国文化因素与它的文学意义第七章 中近世时代日本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第一节 中世纪徐福东渡日本故事的形成与“移民”后裔的寻根意识第二节 宋元时代日本诗人的唱和诗与日本文学的“反馈” 第三节 明清时代中国文学中的日本题材与日本文学作品汉译的发生第八章 明清俗语文学的东渐和日本江户时代  第一节 “唐通事”的兴起与黄檗宗传入日本  第二节 “假名草子”的基本特色与明代传奇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 江户时代后期前近代型读本的产生与明清白话小说创作经验的意义附录(一)     严绍璗:“日本的发现” —— 本书著者获第23届“日本山片蟠桃奖”接受《中华 读书报》记者专访文稿 附录(二)        中日古代文化关系的政治框架与本质特征的研讨 —— 著者参加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基本体认………………(442)参考书目

节选

  《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  《浦岛子传》的尾声,描述渔夫回到了澄江之浦,然而举目无相识者,“寻不值七世之孙,求只茂万岁之松”。这样的收尾,又暗隐着中国六朝文学的一则故事。  梁朝吴均撰《续齐谐记》,曾记说在汉明帝时,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失道而迷人“仙乡”,与“仙女”相逢,遂结为夫妇。待到他们归返故里,却无与识者,一一询问之后,才知道现世的人们,已都是他们的“七代之孙”了。这一故事,与《游仙窟》当属同一类别,可能即其源头。前引李商隐诗“刘郎已恨蓬山远”,即用的这一典故。《浦岛子传》采用中国六朝小说中表现迷茫的宿妓生活的故事作为自己作品的结尾,正暗含着著者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的最后的说明。这种说明是以采用中国文学典故方式来进行的,典故的运用又与整篇作品的构思浑然一体。  《浦岛子传》除了与中国文学作品具有十分紧密而广泛的内在联系外,这篇作品还流露出中国道教思想的痕迹。  道教是中国的宗教,它起于汉代,形成于魏晋,隆盛于隋唐,与儒学、释学鼎立而为三教。小说中写龟女在“仙宫”中为渔夫施“驻老之方”,授“延龄之术”云云,实在就是道教所谓金丹宝鉴、铜符铁券、冶炼元气、长生不老的表现。其尾声写渔夫“披玉匣见底,乘紫云升天”,这更是道教追求的理想世界——红云紫盖、瑞气氤氲、足起祥云,得道成仙的表现。  从文学的角度讲,道教所构筑的仙界,与神话传说所构筑的仙界,是很不相同的。神话传说中的仙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它虽然比较粗糙,然而质朴中透出清新,明亮而愉快,具有浪漫神奇的色彩,使人心向往之。道教理想中的仙界,是人企求获得私欲的曲折表现,因此,它被装饰得豪华富贵、浓彩重墨,然而却粗俗卑陋,使人郁闷压抑。《浦岛子传》中的仙境,不是神话中构筑的世界,而是属于矫揉造作的一种。从这一特征来说,这篇作品也不当是“神婚说话”型。它不是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自然形态,或者在此基础上加工的产物。它表现的是人在生活中寻找和追求私欲,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侧面的艺术概括。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1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