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奚欣华著
页数:240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72155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以泛家族规则及其文化理论, 从历史演变和现实基础的角度揭示日本民族在两次大的文化交融中, 引进的先进制度总会发生日本式偏差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 有助于更好地认知日本企业行为、文化赏析、大众习俗等深层次的人文背景。
作者简介
奚欣华,1956年出生,汉族,籍贯上海,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1998-2000年在日本千叶大学任客座研究员,现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历任安徽大学曰语系主任,安徽省高校外语教学指导院委会委员。发表论文《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非制度性基础》《武士道的历史区分及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分析》《日本神道教与泛家族规则的关联性研究》等十余篇。著有《生活日语》《龙岛》(译著)等。主持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泛家族规则对日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等项目多项。
本书特色
奚欣华所著的《泛家族规则与日本民族文化》以泛家族规则及其泛家族文化这一全新的社会管理学最新理论,对日本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忠诚文化、神道教文化、武士道文化、极致文化、审美意识、暴力意识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历史演变和现实运行两个方面,尝试探索日本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社会基础与理论基础,如何在日本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密其如何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在世界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
目录
第一节 研究日本民族文化的两个怪圈
第二节 从社会构造的基础研究日本民族文化
第三节 “日本民族文化”与“日本文明”
第二章 日本家族与社会联合体的构造
第一节 日本漫长的母系社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超大陆地区
第二节 日本民族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开启阶段(弥生时代)
第三节 日本民族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确立阶段(古坟时代-飞鸟时代)
第四节 日本民族第一次文化大融合中的海洋文化因子
第五节 日本民族第二次文化大融合(明治维新时代至今)
第三章 日本泛家族规则及泛家族文化
第一节 日本家族规则的泛社会化
第二节 日本的泛家族规则
第三节 日本的泛家族文化
第四节 泛家族规则和文化作用下的日本民族独特的思维特征
第四章 日本民族的忠诚文化与天皇制
第一节 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历史解说
第二节 泛家族规则是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泛家族文化决定了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文化基础
第四节 日本天皇还会走上神坛吗
第五章 日本武士道文化
第一节 古典武士道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近代武士道文化的衍变
第三节 武士道是泛家族规则下的畸形产物
第四节 武士道文化的现代影响
第六章 日本神道教文化
第一节 不能用普通的宗教理念套观日本神道教
第二节 神道教独特的思想内涵与泛家族规则紧密相关
第三节 神道教与当今日本社会泛家族规则互相促进
第四节 神道教的政治化程度是日本右倾的标杆之一
第七章 日本民族的极致文化
第一节 日本民族文化中“极致文化”的提出
第二节 日本极致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三节 日本极致文化的行为规范
第四节 日本极致文化的社会规范
第五节 日本极致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六节 日本极致文化的思想渊源
第七节 日本极致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第一节 审美是探讨客观与主观重合度的哲学
第二节 日本民族思维特征对审美意识的影响
第三节 日本民族思维特征与日本艺术创造
第四节 “民族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
第九章 关于日本民族暴力意识的讨论
第一节 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硬暴力研究
第二节 日本民族文化中的冷暴力研究
第三节 日本民族文化中的软暴力研究
第四节 关于日本民族暴力意识的讨论
第五节 学会反思是日本摆脱暴力意识的唯一出路
第十章 泛家族规则对日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第一节 母亲的故事
第二节 学校的传授与教育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强制
第四节 媒体的教化
第五节 领袖和明星的示范
第六节 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大和魂”
节选
《泛家族规则与日本民族文化》: 关于日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专著和文章很多。日本学者对其自身文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国外的学者热衷于此的也不少,美国作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笔下的《菊与刀》曾轰动世界,连日本人也认为其在剖析日本民族特点上比日本学者更为透彻。读这些日本的或国外的研究著作,有助于国际社会清晰地了解日本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很特别”之处,对于世人认知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大有裨益。认知越多,疑问也越多,这是事实,却不是坏事,是研究越来越深入的正常反映。 比如,对于什么是“大和魂”,似乎至今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日本国内的解释是:大和魂是日本民族的精神、意识、智慧和能力,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总要。如果是那样,那么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因为人们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什么是日本民族的精神、意识、智慧和能力的精髓,所以人们永远无法概括“大和魂”;又因为“大和魂”的释义无法概括,所以人们很难精准把握什么是日本民族文化。当人们说得不像时,日本人摇头:这不是日本人;当人们说得像时,日本人还会摇头:这还不是大和魂。连日本人也承认大和民族存在着巨大的“暖昧”特性,那意思就是讲不清也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处在似是而非的状态,总是站在似懂非懂的此岸。 难道真有这么暖昧和难懂?究其原因,是否应该归结于国际社会对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研究还不够深?反观传统意义上的日本民族文化研究,大体上总在两个圈子里打转。 第一个圈子,从总体肯定人手,在具体中否定,又综合为总体肯定。有不少人质疑:如果剔除掉外来文化,日本民族文化还剩下什么?因为人们总习惯于把日本民族文化中受外来文化影响的部分剔除出去,以为剩下的就是日本民族文化。比如剔除了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教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西方启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再剔除这些文化在日本的外在衍生形态,结果日本民族还剩下什么呢?似乎只剩下天皇文化、神道教文化和一些民间习俗,丽这些显然不能解释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精髓总要的“大和魂”。然后又证明所有这些外来文化和内生文化混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杂烩,相互作用,产生出既非彼也非此的混合物,那便是日本民族文化,其中精髓,便是“大和魂”。这样,对于日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便变成摆弄各种外来的文化或者是内生文化的零部件,至于这些零部件是如何组装生成了汽车的,始终缺少一条至关重要的“生产线”。研究走向了死胡同。 第二个圈子,放大局部文化,寻找民族特色,组装拼盘,再在拼盘的基础上反证局部文化。具体说就是把日本文化中所展示的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现象寻找出来,归结为日本民族文化。比如日本的武士道、茶道、花道、柔道、剑道、神道、相扑、猿乐、能剧、净琉璃、俳句、和歌、浮土绘、和式建筑、神祭以及民间习俗等,不论是否从国外引进,先找出其与引进国的不同之处,然后再归结为日本民族的特征。结果人们始终徘徊于各条道路的岔路口上,始终不能解释日本列岛为什么在诸多领域出现如此之多的与众不同处,在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又是什么文化在起着支配作用。想奉献一朵鲜花,端出来的却总是一个拼盘。于是,日本人也罢,外国人也罢,便含含糊糊地提及日本民族文化是一个融合型文化,一个综合性文化,一个大杂烩文化,一个人们认为很好理解其实越来越难以理解的东方文化。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那就是“日本文明——独立于世界上任何文明之外的文明”。观点很鲜明,可问题还在:这是个什么样的文明?“大和魂”究竟是什么?于是,人们又回到了第一个圈子,依然无法深入理解日本民族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