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玉贵著
页数:239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72150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生逢乱世、关外岁月、程德全扶苏、辛亥革命中的程德全、辛亥革命后的程德全五章, 主要内容包括: “洋人的朝廷”: 国人唾弃、自强努力的失败: 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逐渐丧失等。
作者简介
王玉贵,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在《史学月刊》《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有《毛泽东与陈云》等专著6部,主编《当代中国史教程》1部。
本书特色
末代江苏巡抚程德全是重庆云阳人,历任东北大将军、江苏巡抚等官职,在东北期间领导官民抗击沙俄的侵略,到江苏任巡抚后又带领江苏官民开展了江苏区域的现代化,他在辛亥革命中不费一刀一枪光复苏州,避免了流血牺牲,对江苏的和平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王玉贵著的《民国奇人程德全》为世人重新认识和评价程德全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材料。
目录
第一章 生逢乱世
第一节 “洋人的朝廷”:国人唾弃
一、甲午中日战争:空前的民族灾难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第二节 自强努力的失败: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逐渐丧失
一、戊戌政变:统治阵营内部的权力纷争
二、最后的挣扎:清末新政
第三节 摧枯拉朽: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第二章 关外岁月
第一节 黑龙江的主政者
第二节 锐意进取,积极作为
一、整顿吏治,整肃贪腐
二、统筹考虑,开发东北边疆
三、筚路蓝缕,创办实业
四、创办新式教育,培养人才
五、整治社会秩序,打击盗匪活动
六、司法改革
七、军事改革
八、对俄交涉,捍卫国家主权
九、加快蒙旗地区的改革
十、上书要求立宪和消除满汉对立
第三节 遭人诬陷
第三章 程德全抚苏
第一节 勤政的巡抚
一、整顿吏治
二、积极推行地方自治
三、大力进行灾害救助
四、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二节 支持立宪者的最后忠告
第四章 辛亥革命中的程德全
第一节 宣布反正,苏州光复
一、武昌首义,各地纷纷响应
二、光复前的苏省社会
三、程德全宣布反正,苏州光复
第二节 全省相继光复
一、全省相继光复
二、程德全赴南京就任江苏都督
第三节 建章立制,重建社会秩序
第四节 积极参与全国政权的筹建
第五章 辛亥革命后的程德全
第一节 南北议和成功,程德全回任江苏都督
第二节 革命党人倒程失败,江苏实现统
第三节 全力侦查“宋案”
第四节 心灰意冷,遁入空门
一、被迫再次宣布江苏独立
二、遁人空门
附录:敬人及物——略记曾祖父程德全之雪泥鸿爪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民国奇人程德全》: 戊戌变法的高潮出现在1898年6月11日到9月20日的103天中,史称“百日维新”,但其酝酿和准备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是康有为。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适应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从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借取了进化论等思想武器,在猛烈抨击“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的同时,也对只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技艺而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洋务派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只有实行彻底的变法、维新,走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挽救日益严重的瓜分危机。 康有为早年曾到香港等地游历,阅读过一些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书刊,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开明的政治制度有一些感性认识,并对腐朽的晚清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不满。 1888年,他利用在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的机会,第一次给皇帝写了一封5000多字的长信,阐述了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后又于1895年4至6月、1897年12月、1898年1至2月前后共8次上书皇帝,一再呼吁尽快进行变法。其中最有名的是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这次变法是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的会试期间进行的,因此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康有为也由此成了变法的精神领袖。在这一过程中,康有为还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政论文章,为改革广造舆论。为争取更多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支持和参加变法,他和支持者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创办报纸、组织团体、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主张,为变法制造舆论。 康有为等与顽固派进行的激烈论战,影响最为深远。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统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等3个方面展开。维新派通过论战批驳了顽固派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荒谬主张,强调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和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的重要性。在论战中,维新派人士虽然广泛引证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有关学说作为立论的依据,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其实早就有人提出过,比如关于限制专制君主权力的主张以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等,就一直有人在进行阐述和论证。以科举制度为例,自隋朝开始确立,历经干百年的发展流变,虽然曾为统治者网罗了不少治国人才,但越是到后期,其弊端也表现得越明显。清代在野文人徐大椿在《时文叹》中说道: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神门高第,可知道三通(指唐朝杜预的《通典》、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明朝宋谯的《通志》)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卖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类似这样的批评,自科举制度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科举制度由选拔人才、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环境到转变为扼杀、埋没人才的制度设置,实在是制度设置者当初所始料未及的,其根本原因则在于腐败而又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不从根本上改革这种腐朽的政治制度,任何小改小革都于事无补。 维新派紧锣密鼓的准备活动终于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光绪帝在收到康有为的第三封上书后,认为其所提出的主张有利于延缓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给予了支持。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谕,出台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有: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叠的机构;准许“旗人”白谋生计;准许百姓上书言事;等等。但其中未涉及设议会、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 经济方面有: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军事方面有: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力行保甲制度。 文教方面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