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秀艳
页数:665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71071795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怎样读写心理学实验报告等。
本书特色
| 本书开篇即三章之多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随后才进入按照实验心理学研究对象分类的不同章节。除了秉承传统的科学精神,本书还力求向学生展现实验心理学的现代风貌。… |
目录
| 第一章绪论. |
|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
| 一.费希纳 |
| 二.冯特 |
| 三.艾宾浩斯 |
|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
| 一.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 |
| 二.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 |
| 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
| 一.观察法 |
| 二.相关研究法 |
| 三.实验法 |
| 第四节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
|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
|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储存负荷量对短时记忆效果的影响 |
| 实验二相关研究中的因果判断 |
|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
| 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
|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
| 二.自变量 |
| 三.因变量 |
| 四.控制变量 |
|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
| 一.多变量设计 |
| 二.被试问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
| 三.小样本设计 |
| 四.准实验设计 |
| 第三节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
| 一.实验研究的效度 |
| 二.实验研究的信度 |
| 第四节实验研究的仪器 |
| 一.几种常用实验仪器 |
| 二.计算机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
| 三.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心理学实验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
| 实验二如何制造回归假象 |
| 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
| 第一节文献检索 |
| 一.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检索源 |
| 二.一个文献检索的实例 |
| 第二节核对清单阅读法 |
| 一.实验报告与核对清单 |
| 二.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原理 |
| 三.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实例 |
| 第三节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 |
| 一.标准实验报告的格式 |
| 二.写作技巧 |
| 第四节学生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 |
| 一.学生实验报告的各个部分 |
| 二.学生心理学实验报告举例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自变量范围的确定 |
| 实验二神秘的气泡——个人空间圈 |
| 第四章反应时 |
| 第一节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
|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
|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
|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
| 第二节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
|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
| 二.速度一准确性权衡 |
| 三.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
| 第三节反应时新法 |
| 一.减数法 |
| 二.加因素法 |
| 第四节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
| 一.序列反应时 |
| 二.内隐联想测验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
| 实验二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
| 第五章心理物理学 |
| 第一节传统心理物理学 |
|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 |
| 二.阈上感觉的测量 |
| 第二节心理物理函数 |
| 一.韦伯定律 |
| 二.费希纳定律 |
| 三.史蒂文斯定律 |
| 第三节感觉的直接测量 |
| 一.感觉的直接测量法 |
| 二.感觉直接测量的情境效应 |
| 三.直接数量估计法的应用 |
| 第四节信号检测论 |
| 一.信号检测论引入的缘由 |
| 二.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
| 三.信号检测论的两种独立指标 |
| 四.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
| 五.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 |
| 实验二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定广告悦目程度 |
| 实验三先定概率对回忆的影响 |
| 第六章注意 |
|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
| 二.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
| 三.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
| 第二节注意的操作定义 |
| 一.任务定义注意 |
| 二.持续性注意 |
| 三.加工定向注意 |
| 第三节注意的研究方法 |
| 一.提示范式 |
| 二.搜索范式 |
| 三.过滤范式 |
| 四.双任务范式 |
| 五.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
| 第四节注意的应用研究 |
| 一.警戒 |
| 二.飞行员的心理负荷 |
| 三.载重车司机的工作负荷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斯特鲁普效应 |
| 实验二警戒作业绩效的测定 |
| 第七章知觉.. |
| 第一节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
| 一.历史渊源 |
| 二.直接知觉实验 |
| 三.间接知觉实验 |
| 第二节视知觉和听知觉 |
| 一.视知觉 |
| 二.听知觉 |
| 第三节空间知觉 |
| 一.肌肉线索 |
| 二.物理线索 |
| 三.双眼线索 |
| 四.线索间的互动 |
| 第四节时间知觉 |
| 一.时序知觉 |
| 二.时距知觉 |
| 第五节无觉察知觉 |
| 一.无觉察知觉的提出 |
| 二.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 |
| 三.研究方法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听觉阈限测定 |
| 实验二大小知觉恒常性 |
| 实验三知觉的间接性 |
| 第八章记忆与学习 |
| 第一节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
|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
| 二.学习的早期研究 |
| 三.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 |
| 第二节记忆的类型 |
|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
|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
| 三.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
| 四.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
| 五.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
| 第三节内隐记忆 |
| 一.内隐记忆的提出 |
|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
| 三.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 |
| 第四节内隐学习 |
| 一.内隐学习的特征 |
| 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
| 三.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
| 四.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数字记忆广度 |
| 实验二加工分离程序测定时序知觉中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 |
| 实验三学会精心组织 |
| 第九章思维 |
| 第一节思维的研究方法 |
| 一.行为测量 |
| 二.出声思维 |
| 三.建构认知模型 |
| 第二节思维研究的领域 |
| 一.概念的形成 |
| 二.问题解决 |
| 三.推理 |
| 四.决策 |
| 第三节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 |
| 一.零相关标准与直觉研究 |
| 二.猜测标准与问题解决研究 |
| 第四节思维和人工智能 |
| 一.人工智能的界定 |
| 二.人工智能的成果 |
| 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概念的形成 |
| 实验二可得性启发 |
| 第十章情绪 |
| 第一节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
| 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 |
|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洛的实验 |
| 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研究 |
| 第二节情绪的认知研究 |
| 一.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
| 二.情绪与归因 |
| 三.情绪与决策 |
| 第三节情绪的测量 |
| 一.主观体验 |
| 二.面部表情 |
| 三.生理指标 |
| 第四节情绪的研究方法 |
| 一.刺激一反应法 |
| 二.情绪诱导法 |
| 三.时间抽样技术 |
| 本章实验 |
| 实验一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
| 实验二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
| 实验三棒框测验 |
| 附录Ⅰ心理学研究中的新技术 |
| 一.脑功能成像技术 |
| 二.元分析 |
| 三.单被试实验 |
| 附录Ⅱ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 一.描述统计 |
| 二.推论统计 |
| 三.统计的误用 |
| 四.零假设显著性检验存在的问题 |
| 附录Ⅲ统计数值表 |
| 一.PZO转换表 |
| 二.正态分布曲线对应坐标数值表 |
| 三.正态分布概率对应数值表 |
| 四.t值表 |
| 五.F值表 |
| 六.X2分布数值表 |
| 七.相关系数(r)显著性临界值 |
| 八.相关系数r的Zr转换表 |
| 九.随机数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