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玉林
页数:273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83069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南海北部湾盆地油田注气开发技术与实践》是对我国北部湾海上油田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矿场应用的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包括海上不同类型油田注气开发潜力分析、注气驱油机理评价、注气开发注采能力油藏工程研究、注采工艺方案设计、注气海洋工程方案设计和注气开发方案实施及生产管理技术等。
本书特色
谢玉洪、林金成、马勇新编著的《南海北部湾盆地油田注气开发技术与实践》是一本技术专著。本书在大量国内外注气技术研究和矿场应用实践经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北部湾油区油藏地质特征,针对适合注气的油藏、实施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的油藏、低渗透难以注水开发的油藏以及不能形成注采井网的油藏,开展了海上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有关理论和评价技术研究,以及在北部湾海上油田应用的实际效果。对今后加快我国海上油田注气开发技术的矿场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目录
第一节 北部湾盆地海上油田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特征
二、构造特征
三、储层特征
四、油气资源状况
五、油藏特征
第二节 北部湾盆地海上油田开发现状
一、油田开发特征
二、挖潜措施及方向
第三节 伴生气开发利用状况
一、伴生气生产特征
二、伴生气的利用现状
第四节 海上油田注气开发现状及前景
一、国外海上油田注气现状
二、中国海上油田注气现状及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注气驱油机理研究及评价
第一节 注气驱油机理
一、注气的相态机理表征方法
二、混相/非混相驱油机理
三、注气重力排驱机理
四、气水交替注入驱油机理
第二节 注气驱油机理室内实验评价
一、油藏流体注气相态配伍性评价方法
二、注气增溶膨胀相态配伍性评价方法
三、注气多次接触实验研究
四、细管驱替室内实验
五、注气驱两相渗流特征实验
六、长岩心注气驱油效率实验
七、吞吐驱替室内实验
第三节 注气驱油机理数值模拟
一、油藏注气驱机理数值模拟方法
二、注气驱相态机理模拟
三、注气最小混相压力评价方法
四、长岩心注气驱油效率及驱油机理模拟
五、注气驱油剖面模拟
六、北部湾油田四类油藏注气策略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注气开发油藏工程研究
第一节 注气适宜度综合评价及目标油藏筛选
一、国内外油田注气开发目标筛选方法
二、注气适宜度综合评价方法
三、注气候选油藏地质评价指标
四、实例应用
第二节 注气目标油藏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一、涠洲12-1油田高陡构造油藏注气潜力分析
二、涠洲11-4油田水驱后注气潜力分析
三、涠洲11-7低渗透油田特征及注气潜力分析
四、岩性油藏注气吞吐潜力分析
第三节 注采能力油藏工程论证
一、产能方程的确定
二、注气油藏注采能力分析方法
第四节 注气开发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一、油藏注气开发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基础
二、油藏注气开发数值模拟步骤
三、溶解气驱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实例
四、油田水驱开发后期注气数值模拟研究实例
五、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数值模拟研究实例
六、独立小规模油藏注气吞吐数值模拟研究实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注采工艺设计
第一节 国内外注采工艺技术分析
一、国内典型油田注气工艺技术
二、国外油田注气工艺配套技术简介
第二节 海上油田注采工艺方案设计
一、注采工艺可行性评估
二、注采工艺管柱设计方法
三、注采能力及注气压力分析
四、井口装置与注采工艺管柱配套工具选择
五、注入井注气工艺方案设计
第三节 注采工艺实施方案及要求
一、注采工艺实施方案
二、注采工艺方案实施要求
第四节 试注工艺先导试验设计
一、试注工艺方案设计
二、试注动态监测要求
第五节 注气开采工艺相关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注采地面工程方案设计
第一节 国内外典型油田注气地面工程配套技术
一、牙哈气田注气地面工程
二、温五注气地面工程
三、涠洲12-1油田注气地面工程
四、注气项目地面工程特点分析
五、国外油田注气地面工程配套技术简介
第二节 目标工区注气地面工程总体方案设计
一、目标油区海上平台工况分析
二、目标油田注气地面工程可行性评估
三、海上油田注气地面工程设计原则
四、注气地面工程流程的选择和优化设计
五、注气压缩机组主要设备选型及配套设施
第三节 地面工程施工要求及安全防护
一、海上油田注气地面工程施工要求
二、海上油田注气地面工程安全环保措施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海上注气开发方案实施及生产管理
第一节 海上注气开发方案实施
一、海上注气开发方案实施要求
二、健康安全监督
三、注气系统安全应急预案
四、注气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五、节能减排措施
第二节 注气开发动态监测方案设计
一、注气开发动态监测要求
二、注气开发动态监测技术
三、注气开发动态监测方案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注气开发应用及技术推广前景
第一节 涠洲12-1油田注气开发项目
一、注气开发实施总体方案
二、注气见效井生产动态分析
三、注气见效油藏开发指标分析
四、注采工艺及地面工程运行时效分析
五、注气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第二节 WZ10-3-9井区注气吞吐项目
一、注气吞吐实施总体方案
二、注气吞吐井生产动态分析
三、注气吞吐有效周期分析
四、注气吞吐注采工艺运行时效分析
五、注气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第三节 海上油田注气开发技术推广前景
节选
《南海北部湾盆地油田注气开发技术与实践》: 三、注气重力排驱机理 重力驱替过程中,注入气微观驱替“阁楼油”、注入气向下依靠重力稳定驱油、注气驱过程的相态变化以及油气水界面移动的稳定性机理方面都是有别于水平驱替方式的。 (一)微观驱替“阁楼油” 不同的成藏机理可以在不同的构造和沉积部位形成油藏,如果采用注水开发,由于水的重力作用,注采井间的构造高部位将形成“阁楼油”,特别是对于正韵律储层,将出现非排水的顶部剩余油区。 依靠重力驱替“阁楼油”,主要通过驱油压差、重力作用以及驱动方向的改变,注入低密度气体就可以采出这类的剩余油。大量实践证明,只要重力驱替时间足够长,水驱后的剩余油饱和度可以降低到极低的值。 (二)重力驱油分析及注气重力驱过程 重力驱油实质是由于油气密度差异引起储层中流体运动规律和空间分布形式的改变,由于气体的密度比原油的密度小得多,气顶在不断膨胀的过程中推动油气界面下移,从而达到重力驱油的目的。开采方式上重力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向油藏顶部或已存在的气顶注气;另一种是向气顶以下的油层注气。两种注入方式都需要具备油气在垂直方向有效地分异和移动。 向含油构造气顶注气。如果具备重力分异所需要的油层垂向渗透率和适当注气速度的条件,就可以达到比较完善的重力分异,其采收率将是所有非混相驱中最高的。 向含油构造的油层注气。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具有一定闭合高度的含油构造圈闭油藏,在强烈天然或人工水驱(注水)水淹后,有相当数量的原油残留在构造顶部,在无合适的构造部位或不经济重新布井的情况下,就要采用注气重力驱方式开采。在构造下倾方向注气,由于重力分异,注入的气体就会进入构造高部位而形成次生气顶,驱替顶部原油向下移动,并流人生产井。这样做不仅避免了重新钻井的风险也达到了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四、气水交替注入驱油机理 气水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的目的是提高注气波及体积,主要是用水控制驱替流度并稳定前缘,气水交替注入把提高微观驱替效率与提高波及体积结合了起来。组分交换可以获得额外的采收率并可能影响流体密度和黏度。 (一)气水交替注入分类 气水交替注入方法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混相和非混相驱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