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符明,(美)朱光骊著
页数:221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443582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点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模式 ; 中美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内容。
作者简介
符明,1996年赴美留学。2002年获圣马丁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任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心理健康教研员,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朱光骊,1985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华盛顿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及西雅图城市大学研究生院执教多年,在美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至今。
目录
第一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点
第一节 青少年的培养目标
第二节 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 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职业要求
第四节 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资历要求
第五节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配置
第六节 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收入及工作环境
第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
第四节 家长的权利和社区的支持服务
第五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疑难和挑战
第三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模式
第一节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二节 金字塔模式——学校学业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举的模式
第三节 建构金字塔模式的结构——学业干预系统
第四节 建构金字塔模式的结构——心理/行为干预系统
第五节 金字塔模式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
第六节 金字塔模式的疑难和启迪
第四章 中美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第一节 个人的重要性
第二节 关系的重要性
第三节 到了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了
后记:寄希望于未来
参考文献
节选
《中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比较研究》: 在学校中,对于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和不断跟进咨询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做了初步了解和干预之后,就会将他们转介到社区的治疗或者咨询机构去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或咨询。但是,对于转介出去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通过与社区医生或咨询师的联系,密切关注治疗的进展,了解学生病情的变化,随时准备配合社区医生制定在校干预方案。有时,应社区医生或咨询师的请求,学校心理咨询师还会召集家长、任课教师等各方面人士参加讨论会,或者与社区心理医生一道为学生进行会诊、治疗。如遇学生病情严重,需要人院治疗,学校心理咨询师会在学生住院期间,与住院医生及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康复情况,待学生出院后,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根据医院的建议,结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安排好学生返校后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能够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近年来,社区为在校青少年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又更进了一步。2004年,联邦政府颁发了专门关注心理疾病的法律,要求社区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医生和咨询师)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紧密配合,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重点放在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预防上。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者们决定把心理健康服务做到学校,他们把这个新的理念称为“社区学校”。社区心理咨询人员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会议和活动,与老师和家长合作,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干预,他们的服务已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这样的传统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依法治校的管理规则相互交错,使得今天的家长与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分工与职责界线显得有些模糊甚至混乱。从法律上讲,学生在成年之前,家长无疑拥有监护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肩负着教育、引导、扶持他们的责任;同时,不少家长又觉得,既然孩子已送到学校,学校就要全方位地对孩子的学业、成长以及安全负责,不仅是在校期间,就是在校外或放假期间也应该如此。这一方面加重了学校的负担,使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顾虑重重,生怕学生会出现什么闪失;另一方面,又使学校教育僭越于家庭教育,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家长们的行为指手画脚,使家庭教育被动迎合学校教育。有些家长甚至有“孩子被学校“绑架”的抱怨,学校也有家长不予配合的委屈。孩子承载了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希望,但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上,双方的沟通与行动似有偏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