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邢荣著
页数:250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17279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一书透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探究马克思独辟蹊径的现代性思想,追溯它所源出的西方社会历史现实,关注其后一百多年的现实与理论的互动,探讨马克思剖析现代社会的独特视角及其优越性,甄别马克思的西方传人的现代性言说对马克思的传承与误解,发展与偏颇,并以此为启示,关照在历史的时空重叠错位的特殊历史情境下,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现代性的建构之路。
作者简介
邢荣,女,现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近期关注文化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立足鲜明的现代唯物主义立场,进而具有深刻的实践性和批判性。他彻底变革了以理性为核心来探讨现代性的传统,代之以唯物的眼光来界定和看待现代性。
首先,在对“现代”的界定问题上,马克思独树一帜地以生产方式来划分时代。现代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规模的商品生产,它以大工业及其广泛的分工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动力,在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展现出现代生产的矛盾性和自身对抗性。
其次,在深入研究现代性问题时,马克思以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为现代性的实践领地,超越了西方现代性的理性研究路数: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阐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市民社会经济领域的考察,马克思发现了现代性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总和”的秘密;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全面探究后,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从而提出超越市民社会,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
最后,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奠基于现代生产方式之上的,而现代生产从本质上说是以资本为轴心的生产。正是以资本为轴心的现代生产方式赋予了现代性以世界性、加速度与流动性、矛盾性等突出特征。正是因为马克思对现代生产方式以及市民社会的深刻剖析,因其抓住资本逻辑而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检视,使得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带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以当代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的思想具有现代性主旨和后现代意蕴。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对比来看,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仍是无法从根本上超越的。对于正处于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目录
前言————————————————————————————————————–1 绪论————————————————————————————————————–1 第一节 知识分子问题————————————————————————————-1 一、知识分子的定义———————————————————————————–1 二、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4 三、新闻记者类型知识分子—————————————————————————7 第二节先行研究—————————————————————————————-10 第三节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方法与意义———————————————————–13 第一章文学家与新闻记者——————————————————————15 第一节新闻记者的定义——————————————————————————-15 第二节从文学家到新闻记者————————————————————————-16 第三节明治四十年代的新闻出版业—————————————————————-20 第二章败北的生活者———————————————————————————–27 第一节失败的实业家——以作品《流浪》分析为例———————————————-27 一、“立身出世”的时代风潮————————————————————————-27 二、《流浪》的创作背景—————————————————————————–29 三、“立身出世”的幻影—————————————————————————–31 第二节消极的生活者——以作品《尘埃》分析为例———————————————-37 一、《尘埃》的创作背景—————————————————————————–37 二、消极的生活者———————————————————————————–38 三、正宗白鸟的主体意识—————————————————————————-41 第三章弱者的二重生活——————————————————————–43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的二重生活———————————————————————-46 第二节 思想和实践意义的二重生活—————————————————————-49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虚无倾向————————————————————————-56 一、现实生活中的虚无主义者————————————————————————56 二、虚无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60 第四节 作家的主体意识——————————————————————————-65 第四章败德的新闻记者———————————————————————76 第一节平冈的人格变化与夏目漱石的新闻记者观———————————————-77 一、夏目漱石的新闻意识—————————————————————————-77 二、“高等游民”与社会劳动者———————————————————————-79 三、转职后平冈的人格变化————————————————————————-82 四、代助与三千代的爱情—————————————————————————-86 第二节新闻记者蔑视观成因————————————————————————-88 第五章新闻记者形象形成原因分析——————————————————93 第一节新闻记者类型知识分子的特质————————————————————-93 第二节新闻记者形象形成的原因——————————————————————-98 一、闭塞的时代现状———————————————————————————-98 二、作家的主体意识———————————————————————————101 结语———————————————————————————————————–102 参考文献—————————————————————————————————104 附录———————————————————————————————————–107 后记———————————————————————————————————–133 索引———————————————————————————————————–135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克思的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58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