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100465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202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全书依据考题情况,设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知识,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常识、古诗词鉴赏四章内容;第二部分为课程知识与教学设计,主要介绍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文教材概述及其使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教学实施,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技巧、案例分析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本书针对考试常考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配有相应考题供考生参考;对历年真题考点进行解读,帮助考生了解有关知识的历年考查情况,明确复习重点;在强化练习模块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考生通过练习检查复习效果。
相关资料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整体考情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中学学段三大必考科目之一(另外两个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该科目考试一般于考试当日16:00—18:00举行,考试时长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共包含21道题,3种题型。其中,单项选择题15道,每道题3分,共45分;案例分析题3道,分值分别为20分、8分、12分,共40分;教学设计题3道,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25分,共65分。
一、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集中于语文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材料解读、教学案例分析、学生习作评析、教学认识/教学价值/翻译、教学目标、教学片段八大模块。在近几次的考试中,各模块所占分值详见下表。
模块 2024年下 2024年上 2023年下 2023年上 分值大概占比
单项选择 语文学科知识 33分 24分 18分 21分 8%~22%
课程知识 12分 21分 12分 9分 6%~12%
材料解读 0分 0分 15分 15分 0~10%
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20分 20分 20分 20分 13%
学生习作评析 20分 20分 20分 20分 13%
教学设计 教学认识/教学价值/翻译 20分 20分 20分 20分 13%
教学目标 20分 20分 20分 20分 13%
教学片段 25分 25分 25分 25分 17%
合计 150分 100%
二、题型、模块分析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整体考情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中学学段三大必考科目之一(另外两个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该科目考试一般于考试当日16:00—18:00举行,考试时长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共包含21道题,3种题型。其中,单项选择题15道,每道题3分,共45分;案例分析题3道,分值分别为20分、8分、12分,共40分;教学设计题3道,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25分,共65分。
一、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集中于语文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材料解读、教学案例分析、学生习作评析、教学认识/教学价值/翻译、教学目标、教学片段八大模块。在近几次的考试中,各模块所占分值详见下表。
模块 2024年下 2024年上 2023年下 2023年上 分值大概占比
单项选择 语文学科知识 33分 24分 18分 21分 8%~22%
课程知识 12分 21分 12分 9分 6%~12%
材料解读 0分 0分 15分 15分 0~10%
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20分 20分 20分 20分 13%
学生习作评析 20分 20分 20分 20分 13%
教学设计 教学认识/教学价值/翻译 20分 20分 20分 20分 13%
教学目标 20分 20分 20分 20分 13%
教学片段 25分 25分 25分 25分 17%
合计 150分 100%
二、题型、模块分析
(1)单项选择题,共15道。其中,语文学科知识每次考查5~8道,课程知识每次考查2~5道,材料解读每次考查0~6道。202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考试没有考查材料解读题。
语文学科知识中,考查频次较高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汉字字形、复句、修辞手法、病句,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诗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等。语文学科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分布在本书第一部分。
课程知识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概述及其使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考点,涉及的理论知识分布在本书第二、三部分。
材料解读题中的材料通常为教学论文片段、教学反思片段、教学设计或实录片段等,四个选项是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结合本书第二部分第一章和第三部分第二章第一节进行备考。
(2)案例分析题,共3道。其中,教学案例分析题1道,学生习作评析题2道。
教学案例分析题有两小问,备考时需重点关注意图类、评析类题目的命题特点和作答策略。可以结合本书第三部分第二章第一节进行备考。2024年下半年的考试中,教学案例分析题有变动,第一问考查了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的作用,偏向于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考查。
学生作文评析题的第一题是找错别字和病句并修改,可以结合本书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节和第四节进行备考;第二题是评析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可以结合本书第三部分第二章第二节进行备考。2024年下半年考试学生习作评析题第一题有变动,要求在文中空缺处填写恰当的成语、按照要求补全文中句子。
(3)教学设计题,共3道。其中,教学认识/教学价值/翻译题1道,教学目标设计题1道,教学片段设计题1道。
教学认识/教学价值题要求从某一角度(通常为课标中的词句)谈谈对课文的教学认识或课文的教学价值,不少于200字。这一题型涉及的理论知识分布在本书第二部分第三章第一节。翻译题要求将文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一题型涉及的理论知识分布在本书第一部分第二章第四节。
教学目标设计题包含两部分:一是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说明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这一题型涉及的理论知识分布在本书第二部分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片段设计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或围绕给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这一题型涉及的理论知识分布在本书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至六节。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
第一章现代汉语
第一节语音
一、语音概述
1.声母
声母一般位于音节开头。普通话中一共有21个辅音声母,即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此外,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我们习惯上叫它“零声母音节”,例如:爱(ài)。
2.韵母
韵母是一个汉字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海”(hǎi)的韵母是“ɑi”。零声母音节的韵母是其本身。例如:“欧”(ōu)的韵母就是“ou”。
普通话中一共有39个韵母,除-i、-i、ê、er外,其余35个韵母均收录在《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中,即ɑ、o、e、i、u、ü、ɑi、ei、ɑo、ou、i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onɡ、ionɡ。
3.声调
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分别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shǎnɡ)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汉语拼音方案》用调号来表示声调,调号一般标在主要元音字母上,例如:qiān、chuí、bǎi、liàn。轻声不标调号。
4.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í’ǎo(皮袄)。
5.专用名词和专用短语中的大小写
专用名词和专用短语中的每个词的开头字母都要大写。例如:Lǐ Bái(李白)、Dǒnɡ Cúnruì(董存瑞)、Běijīnɡ(北京)、Rénmín Rìbào(人民日报)。
二、音变★★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音节连读时,有时读音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音变。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音变有变调、轻声、儿化等。
1.变调
有些音节的声调连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声调不同,这种变化叫作变调。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以下几种。
(1)上声的变调
①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例如:水果、了解、领导、演讲、洗手。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当后两个音节语义更加紧凑时,第一个音节变成半上(上声调值的前一半),第二个音节变成阳平。例如:很勇敢、小老虎。
当前两个音节语义更加紧凑时,前两个音节都变成阳平。例如:展览馆、管理组。
③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音节、非上声变读的轻声音节前,上声变为半上。例如:首都、祖国、解放、尾巴。
(2)“一”“不”的变调
①“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读阴平,“不”读去声。例如:一、十一、第一、唯一、不、偏不。
②“一”“不”在去声前,一律变阳平。例如:一样、一向、不怕、不够。
③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成去声,“不”仍读去声。例如:一般、一年、一两、不吃、不同、不管。
④“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中间,读轻声。例如:想一想、拖一拖、来不来、肯不肯。
⑤“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例如:做不好、来不了。
2.轻声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但有些音节在词或句子里会失去原来的声调,变成一种较轻、较短的调子,这种调子叫作轻声。
(1)读轻声的音节
应读轻声的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读轻声。例如:他的、飞快地、学得(好)、看着、吃了、来过、说吧、好嘛、你呢、谁啊。
②部分重叠词的后一音节读轻声。例如:妈妈、伯伯、看看、说说。
③构词用的后缀“子”“头”“们”等读轻声。例如:桌子、木头、他们。
④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上”“下”“里”“边”“面”等读轻声。例如:这里、脸上、地底下、上面、下边。
⑤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读轻声。例如:进来、出去、哭起来、冲下去。
⑥一些常用的双音节中,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例如:萝卜、蘑菇、喇叭、休息、招呼、力量。
(2)轻声的作用
轻声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例如:
孙子(sūnzi)(儿子的儿子,“子”为词语后缀,名词)——孙子(Sūnzǐ)(孙武的别称,“子”表对人的敬称,名词)。
有时区别了词义,也连带区别了词性。例如:
利害(lìhai)(剧烈、凶猛,形容词)——利害(lìhài)(利益和损害,名词)。
②轻声可以使语言变得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3.儿化
普通话的一些音节中,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作儿化。儿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节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例如:花儿(huār)、老头儿(lǎotóur)。
儿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儿化音节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例如:“盖”为动词,“盖儿”为名词;“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为数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
②有些儿化音节带有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例如:脸蛋儿、花儿、小孩儿。
③有些儿化音节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例如:米粒儿、门缝儿。
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一般不分开来读(即一般不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
考点解读
语音知识考查频次较低,一般以单选的形式考查。2014年上半年考查过一次变调,至今没有再考过。
(2014上·单选)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词语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发音。下列可以作为案例使用的是()。
A.洗手一般 B.朋友异同
C.统一五个 D.今年六天
点拨:“洗手”中的“洗”和“手”都是上声,朗读时,“洗”变调,读阳平;“一般”中的“般”是阴平,朗读时,“一”变调,读去声。故本题选A。
第二节汉字
一、“六书”
一般来说,传统的“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法,转注、假借属于用字法。以下主要介绍造字法。
①象形就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象形字来自图画文字,通常用于表现简单、具象的事物,是构成汉字的基础。例如:牛、羊、瓜、月。
②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指事字与象形字的主要区别是指事字含有抽象的符号。例如
本书特色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由中公教育图书研发团队根据历年考题考查情况编写,力求帮助考生把握复习要点,具备以下特色。
特色一:细化考情,层层深入,突出备考针对性
本书编者以历年真题为依据,从目录到章页,再到考点,层层深入,通过考点解读帮助考生了解命题规律,把握考查重点,关注考情变化。
特色二:细分板块,处处提点,凸显助考实用性
本书编者设置多个板块,在考点讲解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提示重点,总结要点,直击难点,指导方法,帮助考生打磨利器,全面备考。
另外,本书特对高频、重要考点以★标记,对关键词句以波浪线突出显示,提示考生注意。
目录
目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整体考情/1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
第一章现代汉语/4
第一节语音/4
第二节汉字/7
第三节词语/13
第四节句子/18
第五节标点符号/28
第六节修辞手法/32
音变/4汉字的识记/9
谦敬辞/15成语/16
复句/19常见病句类型/22
标点符号/28修辞手法/32
第二章古代汉语/42
第一节文言实词/42
第二节文言虚词/59
第三节常见文言句式/68
第四节文言文断句与翻译/71
通假字/43古今异义词/45
一词多义/48词类活用/57
常见的文言虚词/60倒装句/70
第三章文学常识/79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79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文学/123
第三节外国文学/142
《诗经》/79《左传》《战国策》/80
《论语》《孟子》/80《庄子》/81
《韩非子》/82《史记》《淮南子》/83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84曹操、曹植/85
诸葛亮、郦道元、陶渊明/86北朝民歌/87
张若虚、王勃/90陈子昂、王昌龄/91
岑参、王维/92孟浩然/93
李白/94杜甫/95
韩愈、李贺/97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98
杜牧/99李商隐/100
李煜/101柳永、范仲淹、晏殊/103
欧阳修/104王安石、苏轼/105
秦观/106李清照/107
陆游、杨万里、辛弃疾/108文天祥/110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112郑光祖、王实甫/113
宋濂、施耐庵/114罗贯中、吴承恩、汤显祖/115
于谦、王磐、归有光/116张岱/117
纳兰性德、洪昇/118孔尚任、蒲松龄、吴敬梓/119
曹雪芹、郑燮、龚自珍、梁启超/120
毛泽东/123鲁迅/124
茅盾、郁达夫、老舍/126巴金、郭沫若/127
朱自清、冰心、闻一多、戴望舒/128
艾青、沈从文、萧红/129
舒婷、叶圣陶、汪曾祺/130
孙犁、柳青、余光中、刘慈欣/131
《雷雨》/132《围城》《百合花》/133
《傅雷家书》/133《秋天的怀念》/135
《伊索寓言》/142
《荷马史诗》、但丁、莎士比亚/143
丹尼尔·笛福、乔纳森·斯威夫特/144
司汤达、普希金、巴尔扎克、雨果/146
大仲马/147果戈理、法布尔/148
凡尔纳、马克·吐温/149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150
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151
高尔基/154奥斯特洛夫斯基/156
阿西莫夫/157莫顿·亨特/158
第四章古诗词鉴赏/164
古诗词意象/164古诗词语言/165
古诗词表达技巧/167古诗词主题/175
第二部分课程知识与教学设计
第一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中学段)/184
第一节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184
第二节课程目标/186
第三节课程内容/191
第四节学业质量/199
第五节课程实施/201
课程性质/184核心素养内涵/186
学段要求/188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192
教学建议/201评价建议/202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07
第二章语文教材概述及其使用/214
第一节语文教材概述/214
第二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217
第三节语文教材的科学有效化使用/249
语文教材的概念及构成要素/214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215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217
第三章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57
第一节教学认识/257
第二节教学设计概述/260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设计/262
第四节教学方法的选择/270
第五节教学内容的设计/276
第六节教学流程的设计/280
教学认识/257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262
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264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266
常用的教学方法/27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278
教学导入/280教学展开/283
教学收束/284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
第一章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技巧/296
第一节课堂教学安排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技巧/296
第二节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299
网络资源应用问题及其处理技巧/298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299
第二章案例分析/304
第一节教学案例分析/304
第二节学生习作基本内容及评析/312
教学案例分析/304学生习作评析/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