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丽珠著
页数:198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60086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学科研成果大多运用了体育学中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测试、数据采集等方式,论证少数民族各群体的健康现状。将民族学人文研究模式与体育学生物性研究模式有机结合,拓宽了民族体育与民族体质研究的渠道。 在民族体育的田野挖掘调研阶段,以民族志“深描”理论为依据。在民族体育的质性研究中,将研究者的现场观察与体验真实地表达,同时把一切能够表达独特关系的情节和文化背景以及民族体育的形式与结构深入而细致地描述出来。而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功效价值的研究与应用,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的学理实证研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常规体育项目的健身功效已经被证实,并为人们所接受。而民族体育的健身功效,现阶段多为感性介入层面,缺乏体育学学理的实证数理支撑。而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他者被人们特别是被体育界所接受,需要在体育学与民族学等学科中形成共同的语言系统,从而在学科的概念上展开沟通,并按照通行的规范来展开对话。在此前提下,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质的研究与应用,通过体育学科中的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理论,展开实证研究产生比对数据,得出学界认可的论证结果,形成民族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质健康研究的崭新模式。
作者简介
陈丽珠,1962年出生,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论文《从中华文化传播谈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奥运》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主持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改课题《中央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及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调查研究重点课题《海淀区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特色竟争力发展研究》和《海淀区社区居民健身意识与体育生活行为的研究》。参与了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等部委的5项部委级课题的研究。参与编著《街头花式篮球》,合作翻译了约翰·伍登的《UCLA大学进攻战术体系——现代美国篮球进攻战术理论与方法解析》。参与主编了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览》。
目录
第一节 民族体育文化的定义
一、有关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讨论
二、民族体育文化的定义
第二节 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对象与领域
一、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对象
二、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第三节 民族体育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民族体育文化与文化人类学
二、民族体育文化与体育人类学
三、民族体育文化与民俗学
第四节 研究民族体育文化的意义
一、民族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二、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有益于对人类文化的全面认识
三、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体育文化
深层次的认识
四、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有益于丰富和扩大体育文化
研究范围和领域
五、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有利于促进体育学科与
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协作
第一章 民族体育文化的特性、特质及价值与功能
第一节 民族体育文化特性的探究
民族体育文化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展现
二、民族体育文化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对象化
三、民族体育文化是人的意识、观念、习俗、
行为方式、制度等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质
一、体育学的视角——竞技性
二、艺术的视角——表演娱乐性
三、医学的视角——养生性
四、人类学的视角——仪式性
第三节 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一、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二、强身健体维系民族健康与生存
三、民族凝聚与认同的重要标志
四、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五、族际交往的桥梁
六、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世界民族体育文化概况
第一节 世界民族概况
一、世界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二、世界五大洲民族简介
第二节 五彩缤纷的五大洲民族体育文化
一、亚洲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概况
二、非洲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概况
三、欧洲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概况
四、美洲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概况
五、大洋洲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概况
第三章 生计方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采集狩猎生计方式下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一、采集狩猎生计方式
二、反映采集狩猎生计方式的民族体育文化
第二节 畜牧生计方式下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
第四章 文化习俗与民族体育文化的互动
第五章 民族体育文化与宗教
第六章 民族体育文化的美学价值
第七章 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第八章 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九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体育文化
后记
节选
《民族体育文化概论》: 五、族际交往的桥梁 在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民族体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的时代,人类是不能够独立生存的,人们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人们在一起采集、狩猎、游牧、耕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通过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作为综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民族体育文化,以其所具有的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成为族群成员之间、族群之间交往的工具和桥梁。很多民族体育活动是以一种集会的形式呈现,表现出很强的凝聚、聚合和交往的功能。在采集、狩猎季节开始前或结束后,为了祈求丰收或表达收获的喜悦,族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对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模仿,期望达到心中的期盼。 贵州省黔东南施秉县和台江县的独木龙舟是居住在清水江及其支流巴拉河畔沿岸的苗族各支系共有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以台江施洞镇为中心,上起施秉平寨,下至清水江的平兆场和巴拉河的榕山村等五六十个村寨,身着盛装的苗家男子,会聚于清水江畔参加划龙舟比赛,同时伴有斗牛、斗鸟、芦笙、赛马等活动,以此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独木龙舟下水、接龙(游到其他村寨码头有亲戚的就来迎接他们的亲友龙舟)到竞赛都有传统的仪式和严格的规定。在这些仪式中,每一具体过程和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禁忌,不得违反,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恭,得不到其神灵的保佑。苗族同胞认为龙舟活动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节庆活动中传统龙舟活动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苗族中青年外出务工。但是,在节日期间“寨老”和“鼓头”号召他们回乡参加龙舟比赛。在独木龙舟节里有龙舟竞技、走亲访友、民族歌舞、宗教活动、节日娱乐、商业活动等众多民俗活动内容。苗族的独木龙舟节是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施秉县和台江县的清水江及其支流巴拉河畔沿岸的苗族同胞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苗族各支系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桥梁。 很多民族体育项目是各民族共有的和十分喜爱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摔跤等,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共同语言,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机会。虽然在活动中各民族根据不同生活习俗和环境代表着不同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意境,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活动参与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群体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产生一种归附群体的情感,人们会在合作中相互理解、彼此帮助、消除隔阂,利于族群、社会的稳定。 六、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民族体育文化综合了多种民族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特别是在没有产生文字之前,民族体育作为一种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式将其积淀的各种民族文化因子传承下来,承担了文化载体的功能。同时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其核心和主旨保持沿袭的内涵和固定的仪式,并在变异过程中有所遵循,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如傣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堆沙”则记录了傣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傣族的堆沙据说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兴起和发展与小乘佛教传播、兴盛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堆沙主要在每年的泼水节进行。届时,男女老少清早便沐浴更衣,来到寺庙赕佛,在寺院中用沙堆成三、五座宝塔,高约3-4尺,塔尖插几根缠着彩色纸条的竹枝,然后围塔而坐,聆听佛爷诵佛经和讲述历史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当时,口传心授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文化传承作用。 ……













